宫斗1398:朝鲜二号人物被杀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朝鲜太宗李芳远(1367年-1422年),李氏朝鲜的第3代君主,庙号太宗(태종),谥号恭定。
朝鲜二号人物被杀!
朝鲜内定的接班人也同时被杀!
朝鲜最高领导人一夜之间被剥夺了实际权力!
1398年8月26日,朝鲜王国都城汉城,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
31岁的王子、“静安大君”李芳远,发动军事政变,率兵冲入王宫景福宫,直趋东宫“资善堂”,将其异母弟弟、年仅17岁的世子(王位接班人)、“宜安大君”李芳硕乱刀斩杀,另一异母弟弟、年仅18岁的“抚安大君”李芳蕃亦同时被杀。
得手之后,李芳远率军又杀入了开国一等功臣、封号“奉化君”、实际上的首相兼二号人物郑道传家中。56岁的权臣郑道传此时正与其好友、世子的岳父沈孝生交谈,被乱兵砍死。
朝鲜最高领导人、63岁的朝鲜国王、李氏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自此被完全架空。
这几乎就是中国唐朝开国之初“玄武门兵变”的再现。吊诡的是,朝鲜的这个新政权,亦一直宣称自己就是唐朝皇族的后裔,尽管不少人怀疑他们其实是蒙古人或者女真人的后代。
这场朝鲜版的“玄武门兵变”,史称“戊寅靖社”,或“恭昭之难”。
朝鲜立国
兵变之时,朝鲜王朝刚刚建国6周年。
此前,统治这三千里锦绣江山的,是高丽王朝。彼时,影响东亚、乃至全球格局的第一大事,是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帝国,正在迅速崩溃,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
在明帝国与元帝国的征战中,高丽王朝试图收获渔翁之利。1388年,明朝洪武二十一年,高丽国王王�派军渡过鸭绿江,进攻中国辽东。率领这支入侵部队的,就是高丽王朝最著名的将领李成桂。
高丽国王没有想到的是,李成桂此时早已有了黄袍加身的念头,率军渡江之后,以粮饷不济为由,请求班师,被国王拒绝之后,李成桂干脆率军发动兵变,逼迫王�退位,另立其子王昌,李成桂则掌握了高丽王朝的军政大权。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篡位登基,高丽王朝覆灭。登基之后,李成桂下令处决高丽王室成员,那些先前的宗室子弟,纷纷改姓避祸,将自己原先的姓氏“王”改动笔画,如玉、全、金,或者干脆换姓成琴、申、田、车、周、马、龙、乃等。
与此前的高丽王朝不同,李成桂推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依靠明朝,这奠定了日后朝鲜“事大主义”的根基,也成为这个政权能够历经明、清两朝近500年而持续不倒的重要维稳因素。
在呈送给大明帝国的奏折中,李成桂宣称自己的篡位是替天行道,此前的昏君“疏斥忠正,昵比谗邪,变乱是非,谋陷勋旧,谄惑佛神,妄兴土木,靡费无度”,“举国臣民实虑社稷生灵俱被其害,惶惧失措,无可奈何”,而他则应“一国大小臣僚、闲良、耆老、军民臣等咸愿推戴”而即位。
朱元璋接受了既成事实,表态说:“三韩臣民既尊李氏,民无兵祸,人各乐天之乐,乃帝命也。虽然,自今以后慎守封疆,毋生谲诈,福愈增焉。尔礼部以示朕意。”
李成桂随后请示朱元璋择定国号,并应朱元璋的要求,推荐了两个备选国号,一是“朝鲜”、一是“和宁”。朱元璋择定“朝鲜”:“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此即“朝鲜”国名之由来。
权臣当道
在李成桂建立朝鲜的过程中,最为得力的助手是郑道传。
郑道传是高丽王朝的高干子弟,其父郑云敬曾官至刑部尚书。郑道传本人,则循的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路径,经科举而入仕。
1370年,高丽王朝创立“成均馆”,推行程朱性理之学,郑道传成为“成均博士”,每日在明伦堂讲经论学,后来官至“仪正郎”兼“成均太常博士”。
1374 年,明洪武七年,高丽王国发生政变,亲元势力抬头,与逃窜到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联手,劫杀明朝使节林密、蔡斌,与明朝的关系开始紧张。而郑道传等人,对此坚决反对,甚至,当执政者要求郑道传迎接元朝使节时,他表态说:“我当斩使首以来,不则缚送于明。”因此,不久他就遭到流放。
1383年,郑道传被手握重兵的李成桂看中,纳入幕府,成为李成桂的第一谋士。在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国的过程中,郑道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朝鲜建国之后,郑道传因功被封为“佐命开国功臣、门下侍郎赞成事、判都评议使司事、义与亲军卫节制使、奉化伯”等,权柄极重,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郑道传参考中国典籍制度,制定了《朝鲜经国典》,成为行政、财税、军事、礼仪制度、刑罚、工程营建等方面的法规性文件;
他还建议李成桂迁都汉阳,建宗庙社稷,宫室城池;
他大力推行“科田法”,重新分配全国土地,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在思想领域,郑道传积极推行儒学,在汉阳设立太学、文庙,地方建乡校、书院,自李成桂开始,朝鲜的历代国王都亲祭孔子,程朱之学成为朝鲜的主流思想,朝鲜因此成为儒教国家。
军事方面,郑道传主张裁撤“私兵”,禁止私人武装,将一切军权收归国有,而且,他还亲自设计并推行一些阵法,大大增强了朝鲜的军事实力。
外交方面,郑道传坚持“事大主义”,尊奉明朝,这既符合他的儒家信仰,又是出于抗衡蒙古、女真势力的现实考虑。
郑道传对于朝鲜王朝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被称为“革新派”的始祖。
王位继承
当时困扰朝鲜王国的最大问题,既不是内政,也不是外交,而是权力继承。
王位继承方式,无非是立长和立贤两种选择。李成桂共有8个儿子,前6个是韩氏所生,后两个是康氏所生。长子、“镇安大君”李芳雨已死,因此,按照顺序,次子、“永安大君”李芳果实际居长,如果立长,应该是他。而如果立贤,则8个儿子中最有能力的第五子、“靖安大君”李芳远,是不二人选。
问题在于,李成桂十分宠爱康氏及其所生的两个小儿子。最初,李成桂计划册立康氏所生的第七子、“抚安大君”李芳蕃。《朝鲜王朝实录》记载,因为李芳蕃为人“狂率无状”,功臣们难以接受,纷纷劝谏,李成桂于是选定了康氏所生的另一儿子,排行第八的“宜安大君”李芳硕,将其册立为“世子”。既不立长,也不立贤,这样的王位传承,为此后的兄弟阋墙埋下了祸根。
为了确保幼子即位,李成桂又将辅佐幼子的重任,交给了郑道传。自此,郑道传不仅手握军权、政权,而且还掌控了最高权力接班人的培养大权。
最为不满的,当然是功劳最大、势力也最强的第五子李芳远。李芳远除了经常随父出征所立战功之外,最大的功劳在于当年曾当机立断,诛杀了反对李家父子的高丽王朝重臣郑梦周,为李成桂篡位清除了障碍。
夺嫡之争
刺激李芳远夺嫡的很大因素,在于郑道传的步步紧逼。
郑道传受命担任“世子”师傅后,借助维护世子接班的名义,更加积极地部署军队整编工作,计划收编王子们手上所拥有的“私兵”。他还建议李成桂,学习朱元璋的做法,“分遣诸王子于各道”。但是,无论是分遣王子,还是取缔“私兵”,这些建议都没有得到李成桂的同意,却引起了李芳远等王子们的忌恨。
李芳远也试图对郑道传予以还击。他的属下卞仲良、李荟等上书李成桂,建议解除郑道传兵权,认为“兵权宜在宗室,政权宜在宰辅”,郑道传却手握兵权与政权于一身,不是国家之福。这一建议,也遭到了李成桂的痛斥,卞仲良等人被流放。
显然,李成桂试图在几个权力集团之间,保持平衡。然而,这是十分危险的游戏。
双方都在加快部署。在郑道传的努力下,李成桂同意延聘沈孝生之女为世子妃,而沈孝生是郑道传的至交好友。此事办妥后,郑道传或许认为自己得占上风,遂开始与沈孝生等密谋翦除李芳远势力,计划诱骗王子们入宫一举歼灭。这一计划被李芳远的同母胞兄、李成桂第三子、“益安大君”李芳毅侦知,于是,李芳远、李芳毅等同母兄弟5人,集合各自的“私兵”,提前动手,爆发了“戊寅靖社”事件。
政变之后,李芳远并未立即即位,而是逼迫父亲李成桂将王位传给了实际排行最大的第二子李芳果,此即定宗。两年之后,李芳远又与四兄李芳干,为了争夺继承权而大打出手,李芳远再度获胜,流放了四兄。二哥李芳果也赶紧将王位让给了李芳远,自此,朝鲜政局才稳定下来。
在朝鲜发生血腥宫斗的同时,大明帝国也在经历着规模更大、更为惨烈的内战——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为争夺王位,发动战争,最终夺得了政权。正因为自顾无暇,大明帝国对于朝鲜发生的一切,毫无兴趣,未进行任何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