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西夏王陵风水及布局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一、西夏王陵地址
西夏王陵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2 0多公里处,整个陵区南起贺兰山榆树沟,北到泉齐沟,东至西干渠,西抵贺兰山下,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1 0公里,总面积近5 O平方公里。陵区内共发现有9座帝陵、2 5 3座陪葬墓。陵区中部东侧和北端各有一处建筑遗址,东部边缘是陵区窑场所在,有1 O多处砖瓦、石灰窑址。
陵区由于被由南而北的榆树沟、山嘴沟、甘沟、泉齐沟四条大的沟谷分割,而形成四个自然区。最南面的一区,现存帝陵两座,分别被标为1号、2号,1号陵在东角,2号陵在西北,两陵相距很近。陪葬墓3 4座,列于两座帝陵的东西两侧。帝陵方向一致坐北朝南。紧接一区北面的为二区,现存帝陵两座,分别被标为3号、4号,位于二区北部。3号陵居东,4号陵居西稍偏北,紧依山脚,两陵相距3公里。有5 2座陪葬墓,主要分布于3号陵西、南两面。
4号陵周围尚未发现有陪葬墓。两帝陵方向均偏东南。二区北面为三区,现存帝陵两座,分别被标为5号、6号,位于三区西北部。5号陵居东,6号陵居西稍偏南,紧依山脚,两陵相距1.5公里。共有1 O 1座陪葬墓,均分布于两座帝陵的东南方向。两座帝陵方向亦偏东南。最北面为四区,现存帝陵三座,分别被标为7号、8号、9号,成品字形位于四区的西北部,夹杂在现代地面建筑中。
7号陵在南面居中,8号陵在其北,9号陵在其西北.相距分别为3 00米和400米左右。四区共发现陪葬墓1 7座,分别分布于四区的西南角和西部。7号陵方向亦偏东南,大半已被破坏,只剩陵台和西南角部分建筑。8号、9号陵除陵台外,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
据《宋史·外国列传·夏国》的记载,西夏帝王有陵名的:李继迁裕陵、李德明嘉陵、李元昊泰陵、李谅祚安陵、李秉常献陵、李乾顺显陵、李仁孝寿陵、李纯祏庄陵、李安全康陵,而李遵顼、李德旺、李睍没陵名。一般认为,李继迁和李德明的陵名为后来追认的。那么现在的9座帝陵是否就是对应的以上9位帝王呢?后面的3位帝王有没有陵墓?他们埋在何处呢?看来现在还不能下最后的结论。9座帝陵陵台均为八棱锥形。
二、西夏王陵的选址与布局
1、选址风水
党项羌内迁之后,逐渐吸收和接受汉族的文化和习俗,这是必然的。特别是西夏建国以后,封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夏君主基本上以儒家的传统文化来进行治理了。而西夏王陵的兴建,也正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反映。
同宋朝皇帝一样,西夏帝王也特别注重对自己祖坟的选址。他们认为,帝王陵墓所在地风水的好坏,是关系到国运长久、江山永固的大事,不容许有任何的马虎。而西夏王陵 正是这种指导思想的产物。
西夏王陵所在地,是一块风水宝地。西夏王陵区“背山面河,四塞险固”, “西据贺兰之雄,东据黄河之险”。而“后有走马岗,前有饮马塘”①正是西夏王陵风水形胜的写照。整个王陵背靠雄伟的贺兰脉,面对富饶的银川平原滔滔不绝的黄河如同王国生命的血脉。总的来讲西夏王陵区有如下四方面的地理特点:
其一,地势高亢开阔。西夏王陵区地处贺兰山中段东麓洪水冲积地带,地势西高东低,高亢开阔,海拔平均高度在11 3 O一1 2 OO米之间,陵区居高临下,既能俯视整个银川平原,又能远眺黄河之水,自然是一块风水宝地。
其二、气候温暖干燥。贺兰山山脊高度在2 oOO一2 5 OO米之间,南北绵延2 5 O多公里。雄伟的贺兰山屹立于宁夏西北,阻挡着阿拉善高原寒流的侵袭,因而雨量稀少,山前周围的环境干燥而又十分温暖。
其三、洪水危害较小。贺兰山沟壑纵横,在宁夏境内分布有2 0多个大的沟口,而集中在中段甘沟以北,大量的洪水分泄在北部。陵区内的四个沟口洪水流量较小,且陵墓又恰恰集中在由这四条沟谷分割而形成的高地上,因而形不成洪水对陵墓的危胁。
其四,地质结构优越。西夏王陵区的地貌属于老年性洪积堆积,地表遍布粗沙、砾石,土层极薄,结构紧密,承载力强。而另一方面排水条件好,保水性差,地下水位自然很深。所以构筑地表工程条件优越,也适宜于地下墓室的修建。
9 00多年来,宁夏一带天灾不断,特别是地震频仍,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西夏王陵却始终巍然屹立,如果说有些破坏的话,却全部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这不能不说明它是建立在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之上的。
2、布局仿宋陵之说与宋陵布局
《嘉靖宁夏新志》文中云:“李王墓。贺兰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
人有掘之者,无一物”。自此,有许多人沿袭并赞成此说。当代著名史学家杨宽在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一书中亦认为:“西夏陵园的布局,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这和唐宋陵园的格式是一致的。”那么河南巩县北宋皇陵的布局是怎样的呢?
北宋皇陵①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的西南部,东距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市)1 2 2公里,西距北宋西京城(今洛阳市)5 5公里,是北宋东、西二京往来必经之地。北宋皇陵选择在巩义,一是由于巩义地近洛阳,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西接偃师境内的东汉、魏晋皇陵;二是由于北宋时期阴阳勘舆术盛行,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之说(即把人的姓氏分成宫、商、角、徵、羽五音,再将五音分别与阴阳五行的土、金、木、火、水对应,这样即在阴阳地理上找到与其姓氏相应的埋葬方位)。北宋皇族为赵姓,属于角音,与木行对应,木主东方,阳气在东,因此所选葬地宜东南仰高,西北低垂。而北宋诸陵就建在南靠嵩山、北傍伊洛河水的黄土冈地上,自然地势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状。陵区东西长约1 3公里,南北宽约1 2公里,总面积达1 5 6平方公里。这里海拔高度在1 6 0—2 2 2米之间,黄土深厚,水位偏低,适宜深挖墓穴和丰殓厚葬。陵区附近又盛产优质石料,便于就近取材。
北宋皇陵的营建始自乾德二年(9 6 4),直至北宋灭亡,皇陵经营达1 6 0年之久。陵内共葬有7个皇帝和赵匡胤之父,袝葬有2 2个皇后,以及上千座皇室陪葬墓,是一个庞大的陵墓群。北宋本有9位皇帝,徽宗后由南宋朝廷将其遗骨葬于浙江会稽上亭乡。钦宗遗骨虽在后来返回巩县,但当时是在金统治之下,并没有按皇帝礼节进行安葬,因此其具体葬地今地面已不存。所以现今的北宋皇陵区为七帝,再加上被追封为宣祖的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实为“七帝八陵”按埋葬的时间先后,分别为宋宣祖永安陵、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昭陵、宋英宗永厚陵、宋神宗永裕陵、宋哲宗永泰陵。2 2位皇后衬葬于八陵。
北宋皇陵的诸帝陵陵园建制是统一的,平面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分别由上宫、下宫、皇后陵和陪葬墓组成。上宫是陵园的主体,从南至北依次为鹊台、乳台、神道石雕像、陵台和围绕陵台的宫城等地面遗迹。下宫位于上宫的西北部,地面现存南门狮子一对。皇后陵和其他陪葬墓都在帝陵上宫的西北隅,其中皇后陵的陵园布局与帝陵相同,只是规模相对缩小,石雕像也有所减少。北宋皇陵诸陵区附近还设有禅院,豢养僧尼为陵墓主人的魂灵诵经、祈祷。北宋朝廷曾设皇陵陵邑,从乾德二年(9 6 4)一直延至宋真宗景德四年(1 OO 7),皆由巩县令兼陵台令,以掌陵寝公事。另外,在北宋皇陵区及其附近,还有采石场、砖瓦窖场、永裕陵防洪堤和会圣宫等相关遗迹和建筑物。
总之,北宋皇陵诸园建制均相同,在平面布局上整齐划一,皆由上宫、下宫、皇后陵和陪葬墓组成。帝、后陵上宫 均以陵台为主体,四周围有护神墙,神墙四隅有角阙,每面正中开门,门侧设有阙台,门外各列石狮一对。在南神门外的神道两侧,东、西对称排列着象征仪仗的石雕像,再南设置有两个乳台,最南端入口处为一对鹊台。这种陵园布局大体因袭唐代以“积土为冢”的唐高祖献陵等四陵的形制。但北宋皇帝生前不预造寿陵,死后建陵又受到“七月葬期”的限制,因而在陵园规模上明显逊于唐陵。但北宋皇陵陵园在建制上也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陵园位于山阴,地势南高北低;下宫选择吉地,建于帝陵西北;帝后同茔合葬,皇后单独起陵;石雕数目固定,集中陈于陵前;阙台设于门侧,三层陵台施色;设县以奉陵寝,建寺追福祖先。
3、西夏王陵的布局
通过概况介绍我们得知,西夏王陵陵区西靠贺兰山脉,处在一个西高东低的开阔地上,在由南而北排列的四个自然区中分别座落有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9座帝陵,其中1、3、5、7号基本上能构成南北轴线。这9座帝陵皆坐北朝南,平地起建,平面布局基本相似,面积均在1 O万平方米左右。每座帝陵陵园为南北长方形,八棱锥形陵台处于内城西北,陵园内都有鹊台、碑亭、月城、内城、献殿、鱼脊状墓道封土、陵台、角台等。
9座帝陵的陵园在形制上有一定的区别。1号、2号、7号陵平面布局相同,均有封闭式外城结构,而3号、4号陵没有外城,5号、6号陵为马蹄形或附有瓮城式外城结构。9座陵的陵台,1号、2号陵为9级,3号、5号、6号、7号、8号为7级,4号陵为5级,9号陵陵台已坍毁过半,现还不能确认为几级。
西夏王陵陵区内的陪葬墓分布没有规则,大量地集中于中部两区。陪葬墓均设在帝陵之南,东西方向上皆有。而陪葬墓等级差别十分明显,有时甚至很悬殊,既有规模的不同,也有结构的区别。陪葬墓墓园建筑内容多寡不一,最多的包括有外城、碑亭、月城、墓城、门楼、照壁和墓冢,极个别的还建有鹊台和献殿。内容最简单的则只有一座墓冢。
专家们将陪葬墓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甲类墓:墓园面积为2万平方米左右,墓冢高度1 O米左右。这是墓园建筑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类,墓冢一律为夯土筑成。
乙类墓:墓园面积为5千平方米以上,墓冢高度在5—1 O米之间,墓冢为夯土所筑。
丙类墓:墓园面积为1 5 OO平方米以上,墓冢高度5米左右。
丁类墓:墓园面积为1 5 00平方米以下,墓冢高度3米以下。
以上甲类属大型墓,乙、丙类为中型墓,丁类属小型墓。陵区中以丙、丁类数量最多,是陵区内陪葬墓的主体。同西夏其他制度一样,西夏王朝的陵寝制度也必然要受到中原王朝、特别是北宋王朝的影响。但就基本制度而言,西夏王陵和北宋皇陵相比,仍有其独有的特征:
其一、西夏陵陵园基本结构呈“凸”字形,与宋陵的方形结构明显不同。
其二、西夏陵陵园在其前部增加了两座碑亭建筑。
其三、西夏陵取消了陵上建寝的制度。
其四、西夏帝陵陵台的“塔式建筑”是陵园中一座特殊的重要建筑,.是西夏王陵的代表物,而为中原地区陵墓所未见。
其五、陵城内的主要建筑偏离陵园的中轴线,这是西夏王陵陵区的一种特殊葬式。应该是受“五音利姓”风水观的影响所致。
其六、西夏王陵陵区内附有窑场遗址和特殊的建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