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医的是谁(我国古代的名医是)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中国古代名医很多,下面介绍一下自己认为的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战国时代名医。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病,尤其擅长针灸、方药综合治疗技术,被尊为医祖。晋代葛洪称他为“治疾之圣”。

华佗(约145-208年),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杰出医学家。精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其精于外科、针灸。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著有《青囊书》、《枕中灸刺经》等多种医书,可惜均佚。

张仲景(约150—219年),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王叔和,生卒、里籍、为官等史迹说法不一。生卒约为201—280年,山东高平(今山东省邹城)人,魏太医令。他整理《伤寒杂病论》,对保存古代医学文献做出贡献;著述《脉经》,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

皇甫谧(215—282年),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所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被誉为“针灸鼻祖”。

葛洪(283—363年)东晋医药学家、养生学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内外篇》《金匮药方》等。

孙思邈(581—682),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区)人。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医家要妙》等。后人尊为“药王”。

钱乙(约l032—1113年),北宋著名儿科学家。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作有《伤寒论发微》5卷,《婴孺论》100篇,《钱氏小儿方》8卷,《小儿药证直诀》3卷。后一种仅存,其他均佚。

朱震亨(1281─1358年),元代著名的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著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和《外科精要发挥》等,现仅存前三书。经门人整理的著作有《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脉因证治》和《金匮钩玄》等。

李时珍(1518—1593),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和科学家。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历经27年,三易其稿,完成巨著《本草纲目》,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书,另有《五脏图论》《命门考》等,已佚。

你认为的中国古代名医还有谁请补充。

名医,指在一个时期内,在一定区域内有名气的医生,通常也是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在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医:

1、扁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泰,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张仲景赞赏不绝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他自说:“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可以说,扁鹊奠定了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2、外科之祖——华陀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毫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五禽之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动作是模仿虎扑动前肢、鹿伸转头颈、熊伏倒站起、猿脚尖纵跳、鸟展翅飞翔等。

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3、医圣——张仲景

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后来,张仲景成为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他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华佗读了《伤寒论》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时陶弘景说:“惟仲景一方,最为众方之祖”。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见张仲景医方的宝贵。《伤寒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也是医家必读。

4、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

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

他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内篇属于道教的著作。但其中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著名的文论著作。

《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旅途,也可随时用来救急。  

葛洪治学严谨,几十年如一日,自经史百家到短杂文章,共读了近万卷。他对苦读常常流露出得意之情。他说:“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不释,饥寒危困而不废,岂以有求于世哉,诚乐之自然也”。

5、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人们把他尊称为“药王”。

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特别是,书中首创“复方”。《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

《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此书共三十卷,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

孙思邈特别重视妇幼保健,是创建妇科的先驱。《历代名医图赞》称道:“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

6、儿科之祖——钱乙

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有《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钱乙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但皆散失不传。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或叫《小儿药证真诀》。《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钱乙的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7、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8、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人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9、《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翕欠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吴谦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曾任太医院右院判。作为御医,吴谦经常随侍于皇帝身边。乾隆五年(1740年)早春二月,乾隆帝患了感冒,吴谦、陈止敬等御医“敬谨调理,甚属勤劳,……且奏效甚速”,使乾隆帝很快就痊愈了。吴谦等因而受到了嘉奖。在为宫廷服务期间,吴谦多次受到这样的恩赏。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帝敕命编纂的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1742年,《医宗金鉴》纂修完成,乾隆帝赐名为《医宗金鉴》,并御赐编纂者每人一部书、一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自1749年起,清太医院将《医宗金鉴》定为医学生教科书;这部书还广泛流传于民间,深受读者的欢迎。

《医宗金鉴》是作者们对18世纪以前的历代医学著作加以校订、删补,并节录编辑而成书的,是宫廷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医宗金鉴》一书,从医学文献校订整理的角度体现了宫廷医学的学术水准和成就。

10、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

叶天士名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清医学家。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至今都没有权威定论,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模糊印象,而我国历代名医也确实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该向他们表达深切的敬意和感谢,与此同时,本人集中整理了许多有史料记载,可供研究推断的观点,并结合有分歧看法的历代名医,按其专注领域,社会成就和历史地位,就中国古代十大名医的排名,给出了一般性,有参考性的观点,排名不分先后,只遵循年代为序。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排名:

第一名:黄帝(远古时代),代表作《内经》

淘汰名医:神农,代表作《神农本草经》,神农,即炎帝,为上古时期的传说人物,因为从有巢氏到燧火氏,再到神农氏,这些传说中的人实际上是不利考证的,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第二名:扁鹊(战国时期),医祖,脉学介导者,失传作《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第三名:华佗(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失传作《青囊经》

第四名: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圣,代表作《伤寒杂病论》

淘汰名医:朱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代表作《格物余论》,都是温病学研究达人,只是经过了:伤寒(汉)-伤寒论无效(隋唐)-寒凉(宋)-温补(元明)—温热(清)的理论变化,其实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所以这里还要淘汰一位名医: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学家,代表作《叶案存真》《温热论》,都是温病大家,同时,叶桂和我后面要论述的清代名医吴谦也有冲突,会有后述,一般正常是每个朝代优选出一位最著名的名医进入排名,除非这个朝代人才辈出,引领不同领域的风骚,成为了始祖。

第五名:皇甫谧(西晋),针灸鼻祖,代表作《针灸甲乙经》

淘汰名医:葛洪,东晋的著名医学家,葛洪还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其代表作《抱朴子》,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但是介于内篇说的是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袪病等事,属于道教著作,本人作为道教信仰者,更愿意祖师爷被人称为葛仙翁。

第六名:孙思邈(唐代),药王,代表作《千金要方》

第七名:钱乙(宋代),儿科鼻祖,代表作《小儿药证直诀》

第八名:宋慈(宋代),法医鼻祖,代表作《洗冤集录》

第九名:李时珍(明代),药圣,代表作《本草纲目》

第十名:吴谦(清代),《医宗金鉴》总修官,代表作《运气要诀》《眼科心法要诀》

淘汰名医:叶天士,上面有提到的清代著名医学家,也是清代排名容易定位模糊的医学家,这个要重点说一说,因为抽茧剥丝才容易明白,叶天士的师父是张璐,其师张璐(1617-1699),和喻嘉言(1585—1664),吴谦(1689~1748)并称清初三大名医,三大国手,相比之下,叶天士的辈分要低一级,同时,叶天士专注医案,临床经验丰富,但比较难懂,而吴谦著书通俗,一病一方,疗效可靠,平易稳妥,最适合传师授教,因此,当时在民间有“执一书而治天下病”的口碑,另外,吴谦为《医宗金鉴》的成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医宗金鉴》是乾隆皇帝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此书是清政府官修的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界的百科全书,集我国古代医籍文献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