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曾开启中国官员财产申报的先河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沂南县诸葛祠堂旁边的诸葛亮铜像
沂南县1995年修建的诸葛亮祠堂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临终前,他在给蜀汉后主刘禅的最后一篇奏章中,做了一次财产申报。
诸葛亮可能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后,不少后人将称他为“财产公示第一人”,并把他作为当代公务员的楷模。
琅琊诸葛家族,曾在三国两晋时期人才辈出,且多入仕当“公务员”,但这个家族在政治上也快速陨落,甚至留下“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家训。
诸葛家族做“公务员”,都带有非常明显的共同特征。但如何做好公务员,这个话题,穿越一千多年,仍然很有探讨价值。
做个忠臣有多难
在诸葛家族最鼎盛的三国两晋时期,做个“公务员”也不容易。但诸葛家的“公务员”,却个个具有鲜明的共同点,仿佛打上了诸葛家的烙印。
首先,诸葛家的“公务员”都讲“忠贞”。
诸葛亮的老祖宗诸葛丰即是如此,汉元帝时期,这位60多岁才当上“国家公务员”的老先生,猛追一名“骄奢不守法度”的外戚,硬是把皇帝他亲戚堵到皇宫里不敢出来,最后被皇帝免职,留下一个“特立刚直”的官场故事。
自有记载的诸葛丰以来,诸葛家的忠贞刚直就辈辈相传。诸葛亮自不必说,在“扶不起的阿斗”时代,诸葛亮“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却事君以礼,谋国以忠,挟震主之威竟能‘上不生疑心,下不兴流言’。”
面对一个处处不如自己的领导,能从内心里不说瞧不起他,而是处处约束自己的言行,保持忠贞和礼貌,这确实需要很强大和坚定的内心操守才能做到。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也是如此,他在东吴做官,绝对只忠于孙权。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举兵伐吴,诸葛瑾写信给刘备进行和解。有人向孙权进谗告密,说诸葛瑾私通刘备,于是孙权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诸葛瑾出使西蜀。如此难得的机会,兄弟俩却只在商议国事时相会,私下里从不见面。这些场景,如今在沂南县诸葛氏祠堂的壁画上都能见到。
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在曹魏手下为官,当时人称亮、瑾、诞兄弟三人为“龙、虎、狗”。但不得不说的是,在诸葛瑾、诸葛亮之后,真正振兴和支撑诸葛家族发展的,是诸葛诞。
诸葛诞的忠诚也不逊于两位族兄,诸葛诞的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伷,在司马氏取代曹魏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诸葛诞依然“不识时务”地忠于曹魏,举兵抵抗女儿的大伯哥司马昭,最后兵败被杀,夷灭三族。
诸葛诞临死前,几百名士兵挡在诸葛诞身前,司马氏杀一人问一句:“降不降?”每名士兵都回答:“为诸葛公死,不恨。”直到所有人都死在诸葛诞身前。
诸葛诞的儿子诸葛靓一支后来回迁家乡琅琊,也就是临沂市沂南县。他的这个儿子也很倔,终身不向朝廷所在的洛阳方向对坐。
这就是诸葛家的“公务员”做派。讲一个小故事,孙权曾派手下将领诸葛壹(也是琅琊诸葛族人)假装叛逃引诱诸葛诞,诸葛诞相信了这个亲戚,率兵一万前去迎接诸葛壹。后来发现有诈,赶紧退军,才侥幸逃过一劫。诸葛氏各为其主,由此可见一斑。
诸葛家的忠诚,可以解释成封建时代的忠于君主,但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人们都对诸葛氏的忠诚持肯定态度。这大约因为,他们的忠诚,不仅是对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也是对自己理想的坚守。
为了这份理想,他们可以抛弃昌盛家族的机会主义,比如同在琅琊的王氏家族,就比诸葛家族灵活得多,谁当皇上都能成为望族;同时他们也抛却了纯粹的业务主义——在诸多兴盛的大家族中,都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只要我业务好,潜心读书,谁来当政都得用我。可在诸葛亮心中,“恢复汉室”是一种理想,那意味着统一,意味着远离他从小就深恶痛绝的战乱,理想绝不容更改。
这个出了很多有名“公务员”的大家族,仅仅繁荣了几世,到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衰败,隋唐时期,诸葛家族里已经鲜见记入史册的“公务员”。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因为忠贞被人记住,也因为不谙或者不屑于投机,就如流星般快速陨落,真是“成也忠诚,败也忠诚”。
谨慎“刻”在名字里
诸葛家族的“公务员”秉承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谨慎,而且历史对谨慎在官场上的作用,已经用事实做了说明。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据史书记载,刘备这么信任他,诸葛亮在进谏时也非常注意分寸,还经常拉着百官一起提建议,绝不自恃其能突出自己。司马懿曾评价他:“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但比诸葛亮更谨慎的,是他的哥哥诸葛瑾,可谓人如其名。
诸葛瑾在东吴政坛,几乎没有什么敌人,他与任何人都能友好相处,韦曜曾在《吴书》中评价他:“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从诸葛瑾给儿子起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为官之道——诸葛瑾大儿子诸葛恪字元逊,二儿子诸葛乔字仲慎,都跟“谨慎”有关。
但诸葛瑾的谦虚谨慎并不是随波逐流、怕做出头鸟,而是善于在流水一样的柔软外表下坚持原则。
史载诸葛瑾善于“谈说谏喻”,他说话做事很低调,但能在不经意间让孙权接受自己的建议。比如东吴名士虞翻,一向嬉笑怒骂狷狂张扬,被孙权深深厌恶,东吴小朝廷内部很少有人敢为虞翻开脱,只有诸葛瑾敢为他说情,这也很为世人称道,大家公认诸葛瑾这个一生谨慎的“公务员”,实际上是有勇气、有原则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对水的描述,可说是对诸葛兄弟为官处事之道的最好概括。中国官场从古至今都吃这一套,直到今天,公务员场上也是低调者顺风顺水,张扬者被视为另类。
有史记载,这么多年,诸葛家的“公务员”只出了两个“另类”。一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他聪明善辩,行事张扬,权力欲极强,而且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跟老爹的作风完全是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结果被孙氏宗室人物孙峻刺杀,然后夷灭三族。三弟诸葛融被牵连诛杀,只有二弟诸葛乔因为过继给叔叔诸葛亮而幸存,总算是为江东诸葛瑾家族留下了一点血脉。
诸葛家的另一个“超级大另类”是东晋将领诸葛长民,行事鲁莽且品行不端,后因反叛被刘裕所杀。这也算应了一句古话:“牙齿坚硬而脱落,舌头柔软而长久。”
明代薛瑄曾作《为官镜鉴》一书,将中国历代为官之道总结为12点,其中就有“谨慎”、“隐忍”、“低调”、“慎言”四点,都与谨慎有关,而且书中多次引诸葛家族为例。这也算是中国官场自古而来的一个特色吧。
晒财产,
家人衣服仅一套
诸葛家族的“公务员”,几百年来就没听说有几个是因为贪污而出名的。自老祖宗诸葛丰开始,就以“特立刚直”著名,诸葛亮的廉洁更是闻名:“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算是开启了中国官员财产申报的先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领导带头廉洁,下面的小“公务员”更是无人敢顶风而上。如西蜀官员董和“躬串以俭,恶衣蔬食”,为官“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另一位重臣费炜“雅性谦素,家无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总之一句话,因为西蜀的“总理”诸葛亮特别廉洁,所以大臣也都集体很廉洁。
别忘了,魏晋时代已经开启了官场奢靡之风,王恺石崇斗富,用麦糖刷锅、拿蜡烛当柴火的故事就发生在随后的西晋。而诸葛亮治下的官员竟然清贫如斯,可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诸葛亮在管理和教育家人子弟方面,也非常值得后人借鉴。史载“丞相之妾无副服”,先不去讨论诸葛亮那个时代的纳妾背景,但丞相的妾室连身换洗衣服都没有,这就足够世人惊诧的了。
诸葛亮早年无子,将哥哥诸葛瑾的二儿子诸葛乔过继过来,但对这个嗣子,诸葛亮要求极其严格,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写到,诸葛乔本来应该回成都,但他让诸葛乔和其他官员子弟一样,在深山中负责转运粮草。诸葛乔后来牺牲于转运路上,年仅25岁。
诸葛亮曾为儿子诸葛瞻作《诫子书》,书中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家族的孩子,四五岁时就要熟背《诫子书》,节俭的品德,就在这些孩子刚刚记事起,被深深烙在他们的脑海里,伴随着他们长大。
领导太强大的
现代启示
在沂南县诸葛氏祠堂内有一石碑,上刻乾隆皇帝的一首诗:“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昊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完人。”
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位全能领导,不仅政治、军事、学问和自身修养都极好,而且工作特别勤奋,也就是“事必躬亲”。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经典对话,西蜀使者告诉司马懿,诸葛亮处理公事经常通宵达旦,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处理,而且平日吃得很少。司马懿听后喟叹:“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这又带来一个问题,领导能力太强大,工作忘我,大事小事都亲力亲为,而且喜欢一竿子插到底,那对诸葛亮的下属还有蜀国小朝廷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后世对此也一直存在争议,人们世代敬仰诸葛亮,跟着这样的领导干,下属会很省心,不会迷失方向,更不容易出错。但面对这么能干的领导,做起事来也难免束手束脚、唯命是从,遇到困难总想等领导给个“锦囊妙计”,时间一长,就容易养成依赖的习惯,得不到锻炼。一旦领导不在,就如同主心骨被抽掉,整个金字塔轰隆隆倒地。
这种矛盾也贯穿在诸葛亮用人上。
作为蜀国“总理”,诸葛亮选人还是比较公正的。他重视官员德行,选贤任能,礼贤下士,而且不拘一格。比如蒋琬在刚入蜀时只是个县级小官,刘备发现他啥事不干,整天光知道玩乐,就想把他处理掉。可诸葛亮很理解蒋琬,说他“非百里之才,无为而治”,也就是说,蒋琬放在这里是大材小用了,所以他很不开心,才对政事不感兴趣。这也是诸葛亮的慧眼识人之处,后来蒋琬被诸葛亮连升几级,成为他的接班人。
但蜀国依旧无法阻挡人才凋零的大势,就连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即使诸葛家族的人,有投奔东吴的,有去曹魏的,却无人来投奔他们最为推崇的诸葛亮。尤其是诸葛亮死后,西蜀一蹶不振。上千年后,蜀国关于人才问题就演化为一句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洪钊在《诸葛亮十讲》中总结,蜀国人才之败,败在领导者的定位。“《道德经》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往往都是能人,是能人往往就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一试身手的念头,然而,成功的领导者都是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定位的人,都是把握梯子方向的人,让别人沿着梯子而上。”所以世人称项羽为英雄,而称刘邦为成功者。
如果放到现代,人们会这样比喻CEO和一家企业的关系,在创立之初,企业往往呈现一个三角形状态,领导人是处于顶端的将军,发号施令,强力推动企业前进。但当企业日趋成熟,组织就应该变为一个同心圆,领导人隐含在这个圈中,成为“主心骨”宛如灵魂一般,虽然弱化了自己,但组织更强大了。
以诸葛亮之智,未必会想不到这一点,但他没有做刘邦,也没有做松下幸之助。也许是诸葛亮太爱自己的这份事业,太忠实于自己的理想了。理想,对知遇之恩的回报,就像两道枷锁,紧紧套了他一生。当听说司马懿对他“其能久乎”的评语后,诸葛亮也仰天长叹:“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话中,透出了一位英雄人物深深的无奈。
这种悲情,穿越一千多年的历史长空,至今仍让我们惋惜和琢磨。
其实,诸葛亮也曾想过脱离“公务员”队伍,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耕田人。在离开隆中时,他曾经充满矛盾地回头张望身后渐行渐远的茅屋,“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可世间并没有从此多了一位隐士高人,而是多了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诸葛亮死后,诸葛家族增加了一条家训:“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从南北朝以后,诸葛家族已很少再出“国家高级公务员”,反而行医者多了起来,至今,浙江兰溪诸葛村都以中医和药材闻名。
幸耶?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