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军不是“中央警卫团”:全面解析唐宋禁军制度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唐代军人壁画 资料图
安史之乱以后,直至五代,朝廷的军队主要分成中央禁军与地方藩镇兵两部分。
唐五代的禁军,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皇家禁卫军。其职责,除保卫京师和皇宫安全,随驾扈从外,还要担任大量的出征作战任务,是直属于朝廷管辖的中央正规军。
唐朝禁军在安史之乱以前,其主要职责就是担任宿卫任务,跟前朝别无二致,它有两个系统组成:其一,由百骑而千骑,由千骑而万骑,由万骑再到左右龙武军;其二,由北衙七营而左右屯营,由左右屯营再到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通称“羽林亲军”,为大唐天子最为信任之禁卫军。中唐之前,充任羽林大将军的,不是皇亲国戚,就是皇帝最为亲信的将领。故其地位,远在诸卫大将军之上。又由于羽林军是宿卫京师、保卫皇宫的精锐之师,宫廷权利的更迭,几乎全在于谁能够真正掌握了羽林军,赢得了羽林军将士的真正效忠。武则天依靠禁军讨伐政敌,而稳固了帝位;宰相张柬之率领禁军发动政变,方结束了女皇时代;中宗平定太子李重俊兵变,双方都依靠了禁军的向背;而李隆基能够一举消灭貌似强大的韦后集团,能够敉平太平公主的未遂政变,依靠的也是禁军。
安史之乱后,禁军成为唐朝皇帝唯一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故而,禁军名号日增,人数益多,而废置无常。其中最盛者,为左右十军:即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和左右神威诸军。
这其中,最为重要,就是神策军。
说到“神策军”,练习过书法的朋友,估计会立刻想起柳公权那大名鼎鼎的《神策军碑》。神策军也确实是中晚唐时期禁军中为最重要的力量。这是一支成军于安史之乱后的新建禁军,由宦官担任最高统帅,并完全听命于由宦官。这是神策军的主要特征。但其军号,却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天宝十三载(西历754年),最初是哥舒翰设立于西北地区,主要用于防御吐蕃的一支边防军。安史之乱后,神策军奉调中原,作为拱卫两京、支援前方的二线部队,顿住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唐肃宗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以监其军。神策军的兵权遂为鱼朝恩所掌握。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入长安,唐代宗仓皇逃奔陕州,鱼朝恩率所部神策军前往迎驾,迎击吐蕃军。在吐蕃军退走后,神策军又护卫唐代宗返回长安,驻扎禁中。至此,神策军才正式成为中央禁军。其后,由于多次保驾有功,神策军受到朝廷高度重视,经过多次整顿补充,实力大大增强,遂分为左右两厢,兵力之强为北衙禁军之冠,成为禁军主力,扈从天子的亲军。最高峰时,神策军的兵力曾达到了十五万人。
神策军的实际最高指挥官——护军中尉和中护军,均由皇帝的亲信宦官充任。这样,自上而下形成一套独立的组织和指挥系统,确立了唐朝皇帝通过宦官对这支军队的绝对控制,有力地维护着唐朝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力量。唐末藩镇林立,对抗中央,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一百多年的封建统治得以继续维持,除了经济上得力于江南八道财赋的支撑,政治上能巧妙地刊用藩镇间的矛盾、牵制外,军事上则主要还是靠了神策军发挥积极作用的。但是,这必须是在皇帝有绝对权威,足以驾驭宦官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反之,尾大不掉,宦官反而可以利用神策军擅权不法,乃至废立皇帝。唐朝历史上,有七位皇帝是由宦官扶上宝座的。如穆宗由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拥立,文宗由宦官王守澄、梁守谦、杨承和拥立,武宗由宦官仇士良等拥立,宣宗由诸宦官拥立,懿宗由宦官王宗实拥立,僖宗由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拥立,昭宗由杨复恭、刘季述等拥立。有的宦宫甚至依仗军权,可以任意杀害皇帝,如宪宗即为宦官陈弘志所杀,敬宗亦为宦官刘克明等所杀。这些拥立或杀害皇帝的宦官,大都是掌握实权的神策军中尉。
升格为中央禁军后,神策军的主要职能:一为警卫京师,一为奉敕讨伐。禁军职能的变化,使“禁军”这一概念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此前,禁军是单纯就天子的近卫扈从而言的皇家禁卫军,至此,则名不符实,成为与藩镇军队相对立的,由封建中央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的军事名称。此后,这一名称为五代和宋朝军队所沿袭,成为封建国家正规军队的专称。
出自芒砀山麓,一个初级小学教师家庭的无赖小子朱温,经过数十年征战,在唐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后梁王朝,它的禁军制度与唐代大不相同,开创了五代与北宋兵制的先河。
后梁王朝的雏形,本是朱温割据中原,以汴(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二州为中心,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的宣武镇。灭亡唐朝,称帝建国后,朱温即对禁军兵制进行了整顿。将原属宣武军节度使辖下的藩镇军悉数升格,沿袭唐制,组建其左右羽林、左右龙虎、左右神武、左右天威、左右天武和左右英武,6个军号,12支部队。虽然,看起来,这些军号,完全袭用唐朝禁军。但是,这些军队的渊源与唐朝禁军毫无关系,完全是宣武镇的朱系旧有部队。
左右龙虎军,是以左右天武军改编而成的。这是一支后梁的主力部队,曾参加过梁晋、梁岐争霸的诸次战役,得到梁太祖的高度赞许。左右羽林军,是以天威军改编而成的;左右神武军,是以英武军改编而成的;左右天武军,是以原左右长直军改编为龙虎军后,第二次改编的新军号;左右天威军和左右英武军与天武军的改变情况大致相同,都是二次改编的产物。前者是由羽林军改编而成,其前身是左右内衙军;后者是由神武军改编而成,其前身是由坚锐、夹马、突将三支军队改编而成。
在五代时期的禁军中,最重要的还是侍卫亲军。亲军,顾名思义,就是皇帝最亲信的部队。梁太祖 本是唐末的宣武军节度使,跟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节度使一样,为了预防那些桀骜不驯的管内军队造反(五代藩镇,常有本镇军队作乱,驱逐节帅的事情发生),特别设立了直属于自己的贴身警卫部队,屯驻节度使府邸附近的“亲军”。五代诸帝多起自藩镇,当其入主朝廷,成为皇帝时,其亲军便被改称为侍卫亲军。
朱温本就是黄巢起义军的叛徒,虽然唐王朝招安其后,赐名“全忠”。但朱全忠对任何上级,都是全无忠心,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和无可救药的个人主义者。也正因为如此,对于部下的时刻提防,贯穿其一生的历史。刚刚立足宣武军,朱温就组建了亲军部队。
建立后梁王朝后,朱温更是急不可耐的开始加强侍卫亲军系统部队的建设工作。选拔最精悍的士兵和最信赖的嫡系部队组成侍卫亲军,由最能征惯战而忠诚度高的将领担任侍卫亲军统帅。
由于亲疏有别,六军的重要性,是无法与侍卫亲军相提并论的。从根本上说,侍卫亲军与其它禁军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后梁禁军中最可信赖、武器装备最为精良的嫡系部队;后者虽然也是与藩镇军队相对立的天子之兵,但却大多是朱温在推行兼并战争的过程中,陆续收编的其它藩镇军队。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还来不及对这些藩镇军队进行彻底分化改造,所以忠诚度上还不那么可靠,当然也不会配备最好的武器。但是,从职能上说,侍卫亲军与六军非常相似,它既担任宿卫,又从事征伐,是禁军中一支最具有战斗力的武装。
在侍卫亲军系统中,主要有以下几支部队:
控鹤军的军号,极具仙气,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即王子乔)缑山成仙,留下一段控鹤飞升的仙踪神迹。笃信道教的唐人,常用“控鹤”做为皇帝的近幸或亲兵的名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控鹤监秘史》,这是一本记录无数唐代宫廷八卦事迹的艳史,非常有助于您对这个词的深入理解)。后梁时代,控鹤军是一支兵额充裕的部队,左右两厢下还辖有诸军。其主要职责是守卫宫城,当然也担负一些野战征伐任务。
厅子都,是朱温最早的精锐禁卫军。其组建时间,可以追溯到宣武节度使时代。这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由节度使府所在地的汴州富家子弟中,选拔英勇精悍的少年组成。装备有当时号称“急龙车”的重装连发机弩,这是河东晋军最为惧怕的武器。这种机弩攻击力极强,它由1支大机带动12支小机,弩巢内装备连珠大箭,射程远、射速高、持续射击能力强。其原理,大致跟后世的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Nordenfeldtgun)差不多。朱温对厅子都高度信任,经常将其用于决定性战役的关键时刻。
落雁都,并不是沉鱼落雁的美少女演唱组合,这是朱温在任宣武节度使时,组建的一支精锐亲军。当时,割据兖州(今属山东)的泰宁节度使朱瑾,为了抵御朱温的进攻,曾经特别选拔了兖、郓地区的彪悍健儿和军中的骁勇将士数百人,组建了一支军号为“雁子都”的亲军。这个军号,来源于此军将士皆在左右脸颊,各刺两只飞雁。朱温听到这个消息,很不以为然,决心采用厌胜之法,镇住朱瑾。也选了同样人数的一支亲军,号为“落雁都”,由义子朱汉宾统领。朱汉宾也因此得了个绰号,“朱落雁”。消灭朱瑾后,还参与了淮蔡残军的讨伐作战。
龙骧军,辖有4军之众,设都指挥使以总之。在侍卫亲军中,是马军的精锐部队,其前身可追溯至宣武镇的左右亲随军,素为后梁帝王所重视,除镇戍紧要地方外,多担任野战任务。后梁军中,很多名将都从此军出身。威震河朔的“铁枪将”王彦章,也统领过龙骧军。
广胜和天兴两军,最初是以亲王担任指挥使的宿卫部队。特别是天兴军,号称禁军中“最为亲卫”,梁太祖特别以第四子、均王朱友贞担任指挥使,后其擢升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
此外,还有神捷、神威、拱宸、捉生都、亲骑、云骑、长剑、匡卫、静安、神勇等军号。
后梁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唐朝的六军制度被保存下来,虽然和新兴的侍卫亲军相比,其兵力与战斗力并不逊色多少。但由于亲疏有别,侍卫亲军系统不断得到加强,而六军系统逐渐削弱。唐朝的诸卫系统,彻底失去了军事意义,其职官只是用来安置勋臣或作为迁转之资。从整个五代禁军的发展演变看,这是一个不断地由禁军兼并方镇军队,最终全国武装悉数化为中央禁军的过程。同时,在禁军内部,新组建的侍卫亲军也通过分化改造、消化吸收的方式,将已经收编为禁军的方镇军队日益“中央化”。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都从军事上,反映了五代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战胜藩镇,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后唐的侍卫亲军系统,在庄宗时代非常混乱。除了河东嫡系部队外,大量河朔诸镇的藩镇军和临阵归降的后梁禁军都被收编吸纳进来,甚至原封不动,连番号也被保留下来。这样,不但军号混乱,也埋下了动乱的潜伏因素。
铁林军,是一支老牌的河东嫡系骑兵部队,由李克用亲自创建。首任指挥使为其长子李落落,洹水(今安阳河)之战,李落落率三千铁林军大战后梁名将葛从周,不幸被俘。李克用为之悲骇,甚至愿意以任何条件赎回爱子。后来为了重整此军,李克用又任命周德威担任都指挥使。长子、爱将典军,足见铁林军在河东诸军中的重要地位。后唐建立后,铁林军仍被保留下来。
突骑军,分左右二军,也是李克用亲自创建的河东骑兵部队。几乎参加了梁晋争霸的历次战役,多次作为突击队,用来打冲锋,是河东军中的主力部队,不少后唐的重要将帅都担任过这支部队的统兵将领。
横冲都的创建,充满传奇。乾宁三年(西历896年)莘县(今属山东)事件,魏博镇与河东翻脸,节度使罗弘信率军突袭顿住于此的河东军李存信部。李存信猝不及防,为之大败。正在不知所措之际,李克用的另一位养子李嗣源站了出来,愿意率领所部五百精骑作为殿后,掩护残军撤退。面对三万魏博军,李嗣源部临危不惧,反而勇猛异常,愣是吓退了敌军,自己也全身而退。李克用为之大悦,赐李嗣源部五百精骑军号“横冲都”,并作为自己的贴身侍卫亲军。李嗣源也因此被人称作“李横冲”。这是一支河东诸军中,堪称精锐中之精锐的沙陀骑兵部队。石敬瑭、刘知远也曾在这支军队中,担任过军官。
匡霸、飞腾两军,是李克用亲手改编的外来部队。前者来源于幽州镇将李承约投奔太原时,带来的两千名山后八军。这是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布防于今河北境内太行山北麓、军都山迤北地区,专门用来防御契丹的劲旅。后来,在庄宗时代,又补入后梁军李绍文部三千人。飞腾军也来自幽州镇降军,是刘仁恭的外甥王思同带来的幽州银胡簶军。胡簶是一种箱式箭袋,最多可装矢二十四支。后世辛弃疾尚有“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的词句。足见,这是一支善于骑射的部队。
帐前银枪军的前身,是后梁魏博节度使杨师厚所置的银枪效节军。杨师厚拨出专项巨款,在军中选拔最为骁勇的将士数千人,作为节帅亲兵。无论是给养,还是赏赐,他们得到的,都远比镇内其他部队优厚。这是一支两头冒尖儿的部队,战斗力很强,军纪很差。极盛时,曾有八千之众,号称集中了天下最为骁勇善搏的战士。后梁末帝贞明元年(西历915年),魏博军乱,银枪效节军发动兵变,举镇降晋。李存勖为之大喜,将其列为亲军,改称“帐前银枪”。沙陀精骑善于野战,攻城摧坚非其所长,得银枪军后,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其后十年间,梁晋夹河苦战,银枪军往往用为前锋,一马当先,对于改变梁晋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帮助晋军取得灭梁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入唐后,该军更名“奉节军”。后因发动邺都兵变,悉数被诛,但也因此,促使庄宗丧命、明宗即位。司马光评价银枪军说:“当初,庄宗能够攻取大梁,改朝换代,是因为银枪军的功劳;等到他身死殒命,也是因为这群家伙发动叛乱,引起的连锁效应造成的!”
从马直,组建于梁晋争霸的时代,是李存勖手创的亲军。得胜城(今河南濮阳南)之战,梁晋两军夹河对峙,为打掉梁军的锐气。李存勖在军中招募勇士,组成四个指挥的从马直军。从军官到士兵,都是敢于挑战梁军,做一对一搏杀单骑对斗的亡命之徒,战斗力很强。灭梁后,匡义节度使李继韬部的潞州兵马,也被收编入从马直军。郭威即是这个时候,随之加入的后唐禁军。但是,这支部队多骄兵悍将,动辄发生兵乱。最终,他们在指挥使郭从谦的带领下,发动洛阳兵变,攻进皇宫,射杀了唐庄宗。
散员军,又号“散指挥”,也是李存勖手创的亲军,其兵源来自兼并成德、魏博二镇后,从原属藩镇军中选拔的骁勇善战之士。首任长官即称“都部署”,为李嗣源帐下最爱之骁将元行钦。他本是幽州刘守光的爱将,勇猛异常,曾与李嗣源苦战八阵。李嗣源七次射中元行钦,血流不止,但其力战不退,拔矢再搏,反而射中了李嗣源的大腿,归降后,李嗣源不但不以为敌,反而十分喜爱,以其为义子。元行钦不负所望,最善临阵生擒敌将,每战皆有收获,名贯全军。李存勖特别把他要过来,担任这支新组亲军的长官,专设都部署以任之。并转收为自己的义子,赐姓,改名李绍荣,随侍左右。
散员军,也因此成为李存勖的亲随警卫部队。该军在梁晋战争中,还常被作为决战关键时刻的预备队使用。德胜城(今河南濮阳县)之役的一次遭遇战,李存勖仅以三四骑败归,途中被数百梁军精骑,用长枪大槊列阵围攻。千钧一发之际,元行钦望见晋王的大纛旗,顿时血贯瞳仁,单骑来救,挥动长剑杀入敌群。砍断长矛两杆,斩首敌将一名,愣是用这股虎痴般的勇气,杀退了梁军,救出了李存勖。所以,建立后唐王朝后,散员军被作为皇帝的贴身侍卫亲军,负责宫城宿卫。洛阳兵变,从马直围攻皇宫的关键时刻,也是散员都指挥使符彦卿率十余名军校,做最后抵抗。一般亲军长官,多称指挥使,而散员军却有都部署、都指挥使之衔,亦可见此军之重要性。
设立都指挥使、都虞候的还有帐前军,这应该也是庄宗、明宗两代帝王重点建设的亲军部队。这类亲军,除地位较高外,其兵力也应相当雄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后周、北宋之殿前军的前身。亲军,基本变成了一般军队的代名词,皇帝自然就会加强“私军”建设。这和藩镇时代,加强亲军建设,别无二致。
捧日军,最早是一支梁晋夹河对峙时,投降过来的梁军部队。朝城(今山东莘县西南)之战,原属河东亡命汴梁的梁军客将右先锋指挥使康延孝,率百骑来归,将梁军底细和盘托出。庄宗当即解下身上的宝带,赐给康延孝,并以其所部为基础,组建了捧日军。观其事迹,颇让人怀疑,此公本是河东奸细。
契丹直,顾名思义,就是一支契丹族骑兵部队。古来,中原王朝都有招募能征惯战的边地民族,充实军队的传统。契丹族是马上民族,能骑善射、骁勇异常。唐朝曾大量招募契丹人从军,中兴唐室、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李光弼就是契丹族,其父李楷洛与李楷固、骆务整等契丹骁将,也都是中唐名将。而沿边的河朔藩镇,因为地缘优势,招募蕃兵、蕃将更为便宜。安禄山有契丹族为主体的曳落河,赵德钧的幽州镇,甚至还有一支名为“银鞍契丹直”的骑兵部队。后唐屡败契丹军,也将俘获的契丹降军组成部队。最多的一次,定州(今属河北)战役后,明宗两败耶律德光,俘获甚多,从中挑选了五千多名健壮精兵充实到“契丹直”中。由于契丹军战斗力很强,此后的中原王朝,甚至到了北宋熙宁年间,都还保留了契丹直的建制。
左射军是石敬瑭发迹的部队,也是明宗李嗣源当初的亲信部队,此军善于马上左射。所谓左射,即左手钩弦而射。多数人只能左手控弓,右手钩弦。反之,则较难。这样就存在一半的射击缺陷,很难连续射击。而左射军能做到左右开弓,骑射自如。这支部队无异是一支全能射手组成的射击军。梁晋胡柳陂(今河南濮阳东南)之战,晋军名将周德威战死,后梁军乘势发起进攻。李嗣源部冒死苦战,石敬瑭率左射军堵塞强敌,方才稳住局面。
此外,还有金枪、黄甲、内殿直、怀顺、雄捷、匡卫、拱卫、保卫、威和、剑直、亲直、云捷、银枪效义、奉德、夹马、护圣、奉国等马步亲军,也多是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父子两代帝王一手创建的侍卫亲军部队。
在后唐侍卫亲军系统,开国诸役中,投诚过来的降军也占有较大比重,控鹤、龙骧、神捷、神威、拱宸等部队,都是原封不动收编的后梁禁军。而定霸都,则是庄宗攻亡刘仁恭父子后,收编的幽州残军,甚至沿袭了旧有军号。
捧圣、严卫二军,是明宗即位后,新组建的侍卫亲军部队,也是侍卫亲军中最强大的部队。前面讲后唐六军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六军原属部队,基本都被抽调改编入这两支新军。捧圣军是一支马军部队,严卫军是一支步军部队。两军组建之后,上述许多部队也都相继被整编、补充进来。因此,它们成为侍卫亲军系统中,最强大的部队和中坚力量。各设都指挥使以总其军。明宗及其后的闵帝、末帝都对其非常重视,甚至常以两军都指挥使,兼任或继任侍卫亲军系统的马军、步军都指挥使。
河东军事集团创造了一个奇迹,这就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王朝的开国之君,都出自于一个系统。石敬瑭、刘知远和郭威,都曾经是后唐禁军中的军官。所以,三朝禁军,一脉相承,多沿袭后唐之制。但是,也就在这一阶段,六军彻底沦为摆设,侍卫亲军地位空前提高,殿前军正在迅速崛起。
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本是后唐庄宗的女婿,曾担任过首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六卫诸军副使,为后唐禁军统帅。而其建立新政权,即是依靠河东屯戍禁军的力量。所以,后晋的禁军制度,完全抄袭后唐。这也是一种惯性使然。
后晋的禁军仍分为六军与侍卫亲军两大系统,但六军,基本已经有名无实。
护圣军是一支马军部队,前身是后唐护圣军,后晋延续了这个军号。并且成为了后晋侍卫亲军系统中,兵力最为雄厚的马军部队。后唐马军中的捧圣军,后更名为彰圣,入晋后与同为马军的奉德军一起,被改编入护圣军。此军编制极其庞大,拥有左右两厢,各六军之众。军、厢及二级军之长官,皆称“都指挥使”。护圣军都指挥使,兼任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还拥有节度使衔,这是前所未有的。
奉国军是一支步军部队,其军号也是延续自后唐。后唐步军中的严卫军,后更名宁卫军,入晋后,改编入奉国军。新的奉国军,实际上便是以宁卫军为主体,吸纳了其他几支步军部队,而后形成的新部队。与马军中的护圣军一样,奉国军也是一支兵力极其雄厚的部队,左右两厢之下,各有六军之众。其三级军事主官,也皆称“都指挥使”。奉国军都指挥使,往往充任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凡重大战役,莫不出动奉国军。
兴顺军是后晋新置的军号,由后唐转入后晋的拱宸、威和、内直三军整编而成,拥有左右两厢,各三个军,是实力仅次于护圣、奉国两军的侍卫亲军主力野战部队。亦设三级都指挥使,为军厢长官。
弩手军,是左射军之外,又一支射击军。不过,左射军用弓,弩手军张弩。弩,向来被称为“中国之利器”,是一种远距离杀伤武器,且穿彻能力强,射杀精度高,连续射速快,覆盖火力足,最适宜克制骑兵。后梁有厅子都,重备有重装连发机弩,这曾是后唐骑兵的噩梦。石敬瑭出身军旅,素知兵事。再加上,契丹铁骑的崛起,中原王朝加强弓弩军建设,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后晋侍卫亲军系统,还有宗顺、广锐、兴国、忠卫、内殿直、散指挥、散员、控鹤等军号,并且开始出现了殿前军的番号。
后汉高祖刘知远南下大梁,夺取中原的基本部队,跟后晋一样,都是河东屯戍禁军。此后,陆续收编了后唐各部禁军。所以,可以说,后汉禁军完全是沿袭后唐禁军发展而来的。而其国祚短暂,不及改制,故新立军号极少。
兴捷、武节两军,原是刘知远任后唐的河东节度使时,以防御契丹南下为名,新建的地方部队。分为左右两厢,以都指挥使为军事主官。后汉建立后,两军升格为禁军。
小底、东西班、龙栖、铁骑军等部队,都是后汉开国伊始,迅速组建的侍卫亲军部队。此外,还大量继承并保留了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控鹤、厅直等后晋禁军部队及其军号。
这些后汉禁军部队及其军号,也基本上,在后周开国之初,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