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带薪休假”:宋朝公务员竟能休110天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不管是自驾游“井喷”,还是热点景区爆满,据称是史上最热的“黄金周”终于算是正式收官了。比起这十年如一的人海“黄金周”,古代的休假似乎更从容与诗意一些……
我国休假制度由来已久,最早始于汉代。因为汉朝时官员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所以便称休假日为“沐休”。当时还具体规定,朝中官员每五日返家沐休,故称之为“五日休”。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则改为“旬休”制度,即官员每十日可以休息一天。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
在古代,除平时的休息日外,也有节假日。唐朝时期,中秋节放假三天,寒食、清明放假四天。明代冬至放假三天,元宵节放假十天。为了鼓励朝中官员尽心国事,晋代还定有“急假”,即让官吏处理紧急家事。不过,一年不得超过六十天。后晋时期,家在外地的官吏探亲路程所耽搁的时间也算为假期。
到了宋代,除这些常规假日外,法定的节假日更加丰富多彩: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这就有点类似如今的“黄金周”;天庆节、上元节、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分、授衣、重阳、立冬等等也都放假,合计法定假日有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与今天的节假日总数非常相似。基于人伦血缘和宗法观念,宋代还有许多“人性化”的假日,比如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三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父母亲去世,官员需丁忧三年。即便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也设不等的假期。
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曾做过开封府的推官,负责档案管理和修订史书等公务。苏轼乃文章大家,挥笔潇洒,十天就能轻松完成全月任务。但当时官府也实行“签到制”,要求每位官员早上签到、晚上值班,这就让苏轼有些不自由了。苏轼十分盼望“旬末”休假,以便自由活动。因此每到这一天他就可以到处游逛。当时汴梁城规模宏大热闹非凡,是世界第一大都市。但再大的城市转几次也就够了,何况文人的爱好不在城市而在名山大川,于是苏东坡就向往着外出观光旅游。幸好每年的春节、寒食和冬至都有长假,苏轼就利用这些假期,到处游山玩水开阔眼界,他的许多佳作都是在旅游途中完成的。后来苏轼调任杭州通判,上任时恰逢冬至“黄金周”,西湖、钱塘等各大景区游人如织,他便选择到人迹罕至的吉祥寺游览,留下“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的名句。
其实,苏轼每调到一个地方任职,节假日自然没少光顾附近的名胜古迹,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初秋,七月十六既望,也就是民间所谓的“鬼节”,人们都在家烧纸焚香,苏轼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泛舟赏月,探古访幽。看着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苏轼与朋友们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不禁大发思古之幽情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于是便有了“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前赤壁赋》的千古绝唱。就这样,苏轼不仅过了一个愉快的“黄金周”,而且还有《前赤壁赋》大作问世。纵观苏轼一生许多传世的名篇大作大都是在“黄金周”等假日的游赏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