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统知识(关于端午节的历史小知识)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端午节这个节日历史上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定的。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划龙舟以纪念这位爱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出生在楚国一个贵族家庭,小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学识渊博,忧国忧民,对国家的兴衷冶乱有着个人独特的见解,是战国末期,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战国末年的楚国,社会动荡不安,年轻的屈原看到国家衰败的局面,十分忧虑。他决心发扬自己才能,使国家再强盛起来。屈原离开家乡来列郢都,找机会向楚王讲述富国强兵的主张与见解,功心不负有心人,终于打动了楚王的心,就任命为左司徒,参于政事和外交。

屈原建议的富国强兵的主张,几次三番遭到一些落后派的强烈反对,有人在楚王面前造谣中伤屈原,楚王相信谗言,几次把屈原流放他乡,

屈原痛心楚王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所以他忧伤愁闷,沉郁深思,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离骚》《天问》,《九歌》《橘颂》《哀郢》《涉江》《怀沙》《惜住日》等二十五篇,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在中国诗歌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后来,在屈原己年六句那年,他听到楚国彻底沦落,他无法忍受祖国美好山河破碎,跳进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这个不幸的日子是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屈原,每年都在这一天包粽子投入江中,让鱼虾吃饱肚子,以寄托保全屈原遗体的良好愿望。

端午节的由来和地方执念

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诗人节,英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那是在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的。我国国务院在2008年开始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其起源于中国古代吴越地区,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在我们老家江西三十年前还保持着端午节送礼必须得有扇子的习俗,并且家家户户门前插艾草、撒硫磺、裹粽子。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主要在两湖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主要在苏杭一带,在苏州古城墙上有伍子胥的头颅塑像,其意就是要看着越王勾践把夫差灭了)、也有纪念曹娥(浙江绍兴一带,在绍兴上虞有条江就叫做(曹娥江))及介子推(流行于中原地区)等说法。大多纪念活动都是在南方,也很隆重。民间有”扒龙船”、“賽龙舟”、“吃粽子”、”放纸鸢”、“放灯笼”、“挂艾草菖蒲”等习俗。

补充题记:曹娥碑上的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被誉为中华第一谜底~三国杨修解读“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这个用来捣舂辛辣味的调味品的器具,其功用就是受纳那些辛辣调味品,也即“受辛”,而“受”和“辛”组合在一起就是汉字“辤”,“辤”“辞”是异体字,因此是“辞”字。这八个字就暗藏“绝妙好辞”这四个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端午节即将到来,一起重温端午节的历史知识。

“奶奶,给我点美人痣。”这是我小时候端午节最开心的事。小孩子时候,对端午节是朦胧的,只知道这是过年后很重要的一个节日,点美人痣当时也不知有何深意或渊源,长大了才知道是来源于端午习俗”画额”。奶奶帮院里的男孩子们用毛笔点雄黄酒画个王字在额头,我是女孩子,我要求点美人痣,奶奶故做生气的样子说:”就你浑,臭美。”

端午节农历5月初5这天,家家户户包粽子。奶奶、伯娘们、婶娘们初4就已采回芭蕉叶、粽叶洗泡好,初5早上清晨将艾叶、菖蒲采摘回家,一小束一小束绑好挂在门侧上,湿露露透着艾香菖蒲香,然后她们全都坐在奶奶的堂屋里一起包粽子,因为家族人多,所以闲着的男女老少都帮忙包。

糯米提前两天已泡好,花生、红枣、红豆、绿豆、香菇、咸蛋黄、肉也提前准备好,备好所需食材包起来就快。我们家乡包的粽子尖尖的,像圆锥那样尖,我见大人们多用细细的麻绳捆綁,一个大概有2至3两,小小个很均匀,提起来一串一串的,放在锅里煮,满屋都是粽叶的清香,抿紧嘴使劲呼吸一下,随急说道,真香!

端午节这天,不只是有粽子,还有大伯二伯蒸白糖发糕,几个叔叔打糯米糍粑,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喜好,真的是全家上下乐滔滔,中秋节的时候也是这样,小孙孙们围着爷爷奶奶讲故事,个个喜笑颜开,非常怀念那温馨的热闹时光。

爷爷给我们讲屈原的故事,讲端午节的来由,虽然不完整但我们听得很认真。

为什么”端午节”这天吃粽子祭屈原?挂艾叶菖蒲呢?喝雄黄酒呢?画额呢?

1.端午节吃粽子祭屈原

源于公元340年,屈原多次劝楚未果,心知国家将亡,不愿做亡国奴,希望用自己的死唤醒楚王,于是在农历5月初5日悲愤投江,以此殉国。

百姓为悼念屈原,纷纷来到江边,将大米撒入江中,希望鱼虾吃了大米就不去毁坏屈原的遗体,于是就有了包粽子的习俗,传自现在,成了家喻户晓的民族节日,联络亲友情感的一种方式。

唐朝皇帝李隆基写了一首《端午》诗,一起欣赏:《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2.挂艾叶菖蒲

挂艾叶菖蒲,传说有祛病去邪之说法。我的大伯娘同我们说,端午这天早上醒来别说话,装一杯石缸里的水喝,一年不生病,用新鲜的活麻(织布的麻)上的露水擦身,夏天不生痱子不会有皮肤病。

我和堂姐一听,深信不疑,到了端午这天,我俩早已约好,早上同时起床,不说话喝一杯石缸里的水,一起去大伯娘种的麻地,卷起裤腿,让麻上的露水打湿我们的腿、手臂、脸,等这个过程做完了,我俩才说话。

不管是不是真的,我俩当真了,我俩还真的很健康,不长痱子没有皮肤病,每年端午我俩都这么做,直到上高中住校就没办法做才停止我们纯真的行为。

3.画额

奶奶用毛笔沾雄黄酒,给她的小孙孙们排队轮流在额头上画个”王”,哥哥弟弟们都说自己长大了要当大王,奶奶止不住笑说;”好,好,个个都是大王。”我和堂姐就各点一个圆圆黄黄的美人痣在眉心,奶奶慈爱的说:”我的孙女真漂亮。”

奶奶已走多年,我想你了奶奶。

4.饮雄黄酒

爷爷提前制做雄黄酒:主要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也可以用黄酒,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雄黄酒需在太阳下晒,有的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药剂、杀虫剂。

爷爷、大伯、二伯、我爸、几个叔、还有姑父,他们坐一大桌饮雄黄酒,我不喜欢酒,所以没看,也不知道好不好喝,只知年年端午爷爷都会做雄黄酒,驱邪强身。

5.赛龙舟

小时候在我们老家没有这项运动,因为我们居住的位置离江很远。长大了参观了几次龙舟赛,才知赛龙舟不仅纪念屈原,还为纪念投江祭父的曹娥,以及为父报仇的伍子胥。

赛龙舟是为驱散水中的鱼虾,纪念先魂,也是祭水神保平安,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现已经发展为世界全民运动,一些海滨城市年年有举办大大小小的龙舟赛,锣鼓喧天,节日的气氛氤氲在祖国的大街小巷,很有意义。

端午节,奶奶又叫端阳节,由小到大,我只听奶奶称过端午为过端阳,和她一般岁数的老人也有称过端阳,一定有其中的源由。

清朝有位李静山的诗人做了一首《节令门端阳》的诗,请欣赏: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贴,却疑帐主怕灵符。

端午节快乐!我熟知的端午习俗就这些,其它的由网友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