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是中国人过的什么节(为什么有元宵节这个节日)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滢月斋,以女性视角解读古今文化,为你诠释不一样的世界。
华人为什么要过元宵节?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
一、元宵节历史悠久,意蕴深厚。
正月十五,又被称为元宵节。关于它的来历,历来有四种说法:一是汉文帝为了纪念平定诸吕,二是上古民众纪念火把的说法,三是为了纪念“三元”,四是东汉明帝、梁武帝的燃灯法会。综合以上四种说法,元宵节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并逐渐成为民间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这个节日,既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又见证了中外文化的融合。历经两千多的时光后,这个节日依然经久不衰,可谓历史悠久、意蕴深厚。
二、元宵节习俗丰富,热闹非凡。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吃元宵,这是元宵节最常见的习俗。从宋朝开始,人们就开始在正月十五这天制作圆形的汤圆,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在北方,人们则习惯于吃元宵。
闹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划旱船,这些都是元宵节常见习俗。元宵节当天,人们会举办热闹的元宵灯会,并举办舞龙舞狮活动,以驱逐邪恶、迎接新年。在南方的农村,人们则选择用划旱船的方式,以纪念屈原。
祭祀门户,逐鼠,这两种习俗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人们在正月十五当天将杨柳枝挂在门前,将酒肉放在门前,并放上米粥,以示对祖先的祭祀,驱赶老鼠。
迎紫姑,走百病,这两个习俗都是为了消除灾祸。
迎紫姑最初流传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紫姑曾是大户人家的小妾,被正妻嫉妒,并在正月十五死去,相传她的原型就是西汉时期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民间将她奉为厕神,人们在正月十五祭祀她,以求安稳。走百病则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习俗,元宵节妇女还会相约结伴游玩,相传这样可以祛病延年。
三、元宵节象征团圆,甜蜜温馨。
对于中国人来讲,元宵节无疑是一个温暖的节日。在这天,人们不禁能吃到口感甜糯的大汤圆,还可以与家人团聚。元宵节要吃的汤圆,本就有团团圆圆的意义,而闹花灯、耍龙灯、猜灯谜、舞狮子等有趣的习俗,则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更多的热闹气氛。在上元佳节,平日忙于工作的人们,通常会在这天选择与家人一起欣赏元宵晚会,或是外出观看元节灯会、舞龙舞狮等活动。而对于海外华人来讲,元宵节更是个重要的日子。他们本就生活在远离家乡的环境下,在元宵佳节这个传统节日更是他们加强文化认同的最佳机遇,他们可以在唐人街举办庆祝活动,并加强彼此的联系。他们在庆祝元宵节的同时,也将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传统传播到国外。
回答完毕,请采纳!
农历正月十五,是农历中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这一天叫元宵节,元宵节在古代称为“上元”,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的由来
1、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第一人。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2、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有2000多年前的历史了,宋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3.元宵节这一天南方人吃元宵,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4.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被称作“闹元宵”。一个“闹”字把元宵节活泼的气氛渲染了出来。元宵节并非仅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一碗汤圆那么简单,更多在于强调共同享受、传承的文化氛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形式怎么变化,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精神实质不会变,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应该得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