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一种风俗吗(我知道的元宵节风俗)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另有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张灯结彩,热热闹闹。
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元宵佳节闹元宵,除了吃汤圆,放花灯,以下提到的小活动你可知道?
【煮汤圆】
我们吃的这圆滚滚的小蜜球,究竟是元宵还是汤圆?
【偷偷菜】
民俗专家介绍,在中国古代,元宵节还曾是一年中有情男女“相约灯下”的浪漫节日,一些地区至今仍保有“偷菜传情”的元宵节习俗。
在古代,汉族人还有在元宵节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习俗。至今,在贵州省黄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传情的习俗。这天,姑娘们会去偷非本族人家异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一段好姻缘。
【放夜灯】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结桃花】
月华今夜满,谁解相思情。还记得《大明宫词》里的小太平和薛绍初次见面吗?就是一个元宵佳节,街头偶遇, 那一句“公子,你认错人了”,的清朗男音,掀开了太平公主宿命里缠绕一生的情劫……
所以说,如果还是单身的青年男女们可以趁着和朋友结伴上街赏花灯的时候寻觅一下自己的爱情,说不定就有那个灯火阑珊处的另一半在等着和你擦肩回眸呢! 【猜灯谜】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旧时,每当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特别是正月十六一整天,妇女们便三五成群,结伴出游,她们一边赏灯散步,一边遛弯儿“走”除百病。这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能帮助消化,祛病免疫,所以又叫作“踏太平”。
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中就有“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的诗句。这天,妇女们不仅可以回娘家,还可以串门,走亲戚,到各处闲谈玩耍。
【摸门钉】
民间普遍认为,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门钉”,方能求吉除疾。 “摸门钉”,又称“摸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因此,正月十五这天的夜晚,妇女们出游,到各城门去“摸门钉”,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不得有照明设备,一次便摸中者视为生子的吉兆。不去城门摸钉的,要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庙中大门上的门钉,以此来祈盼家庭人丁兴旺。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时候人们元宵节会放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现在我们西安每年又会有各色的灯展灯会供海内外游客参观欣赏。但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已经取消了各种活动,所以只能在家吃元宵庆祝下了!
我们永济古称蒲坂,又称智邑。扼蒲津关口,当秦晋要道。2018年永济入选中国魅力城市,我们永济人过元宵节就是上街看热闹,看舞龙舞狮表演、河东锣鼓、民族色彩浓郁的花伞舞、最最厉害的还是非遗项目背冰喽,还可以登鹳雀楼逛普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