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怎么来的(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几月几日?)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这个题目好象小时候读书读到过。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和臣子介子推的故事。

说的是晋文公重耳为避祸出逃流亡,有几个臣子与他一起逃亡,始终不离不弃。介子推也在其中。一天重耳饿昏了过去,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了给重耳吃,救了重耳。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以前跟随他的臣子大加封赏,却惟独忘了封赏介子推。

经人提醒后,便差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出,并背着母亲躲入深山。重耳听了臣子的话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出来。火熄搜山,见介子推与其母抱着一棵柳树已被烧死,并留下遗诗,希望晋文公勤政清明。晋文公随定放火烧山这天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上山祭奠时,见柳树巳复活,记起介子推遗诗上勤政清明的话,便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这便是清明节的来源。

清明节的起源问题,人们一直和寒食节联系在一起,其实并不准确,因为现在的清明节是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令等多个传统节日合流而成。

(1)今天的“清明”起源于唐代,具体年份我们可以暂定为开元二十年(732年)

“清明”是我国传统节令之一,起源前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因此,对我国农业文明非常重要。对于农民来说,清明应该是最重要的日子,所以,他逐渐将上巳节、寒食节合并了。

寒食节首现于东汉桓谭(公元前40年到公元32年)的《新论》。

上巳节也是古老节日,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其形成于春秋时期,曹魏之前属于国家级祭奠,主要内容就是祭祀先人、祈祷去除灾病。曹魏时期因为固定在每年的三月三日,因此,就与清明节非常近。

因为,清明节令很重要,民间开始将这三个距离非常的重要日子(都在三月初一到初七),逐渐和清明合并。具体日期我们可以通过清明和寒食节合并那一年开始,即开元二十年。

目前,国家级规定的清明、上巳、寒食统一,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那时朝廷规定: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一年作为三节合一的日期。

(2)寒食节只是冷食禁火,是“清明节”诸多内容之一,但“清明节”最主要的两项内容是:祭祀、踏青都是来源于上巳节

寒食节在东汉以前是在冬季,东汉后改在了春季。民间说的为了纪念介子推只能用于闲谈。寒食节来源于古代中国长期的生活习惯,因为季节不同,要用不同的树钻不同的火种,在这期间就要禁止生火。

上巳节是每年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进入秦汉后,上巳节成为“大节日”,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

它们和清明在唐代合并,逐渐形成清明节,其主要内容就是:招魂祭祀、祓禊、佩兰草、踏青、野游、冷食等。

清明节,又称祭祖节、踏青节,时值仲春尾,暮春头,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弘扬孝道亲情,增进民族的凝聚力。清明节扫墓不光纪念自己的祖先和去世亲人,也同时祭扫革命烈士墓和纪念碑,纪念为民建功立业值得怀念的人物。

“清明”一词包含了多重意思,体现了祖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时节阴气衰退,生气旺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气象,自古以来清明节除了祭祀以外,还有踏青郊游等活动,“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古来文人墨客也留有诸多诗文名篇。

清明节的由来是融合了寒食节的民俗,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义士介子推而设立,但实际寒食节更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说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未作深追。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节期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谢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