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味相比以前变淡(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年味变了)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等年俗恐怕各处都大同小异,我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回忆年俗中的禁忌。不知你们那还有哪些禁忌?rrr地标:浙江台州rrr一、欠债人家迟谢年:rr谢年,通常在十二月二十五至三十间,选一个黄道吉日,搬出八仙桌,摆上祭品,焚香祭天,以示感谢上天一年来的庇护。但这个谢年,有钱人家与欠债人家却大不相同,有钱人家想啥时候谢都行,欠债人家通常会选择在三十晚上,因为据传,谢年后家里不能来讨债的人,若债主登门,则是大触霉头。rrr二、初一至初三不扫地rr大年初一至初三,家里、庭院内不得打扫,俗称“邋遢,会发”,如果从整洁角度看,这个禁忌毫无道理,但从人性角度分析,那却是大大的有道理。在那个年代,打扫卫生无疑是女性的光荣传统,可为了迎新年,女性主妇从十二月初八开始就忙活开了,整整忙活了大半个月,如果不给她们几天假休息调整,任是铁牛也会累倒。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其实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劳作,张弛有度嘛。rrrr三、初一至初三水不落地rr 大年初一至初三,每家每户都备着个大桶,将洗菜水、洗碗水等用水倒入桶内,因为这个时候的水断然不得落地。乍听这习俗荒诞不经,但细细分析却不无道理。那个年代没有一拧就哗哗作响的自来水,人们的用水全靠井水,若遇到旱天,得挑着水桶翻山越岭去找水源。这个习俗生动地演绎了现在的流行语:节约用水、造福人类。rrrr四、初一至初三不剩饭rr大年初一至初三,无论男女老少,吃饭时要量力而行,不得剩饭。这个禁忌倒是很好理解,就是节约粮食,提倡光盘呗。rrrr年俗里的禁忌倒还有不少,如:初一至初三不得花钱、不得啼哭,初八前不得跟人要债等,这些禁忌细细分析,都有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朴素的思想里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不知各位看官的家乡还有哪些年俗禁忌?r



标准的90后农村娃,童年时候年味足,满满的回忆。

习俗1 舞狮。那时候老家有传统的手艺人,舞狮很精彩。狮子是瑞兽,能驱走外邪厄运。村里的老一辈七八个人组个班子,打鼓敲锣,舞狮挨家挨户拜年。有的大户会在门前用桌子板凳搭起几层障碍,在上面放上好烟或红包,狮子就稳稳的跳上去取走,再进屋给主人家拜年,每家过一遍,一闹就是一天。还有“划船”,一般是妇女带队,性质和舞狮差不多。

习俗2 办年货。过去办年货主要是自己家操刀,不像现在全看买。过去,老家都会做一些土货,比如麻糖,麻液子,翻饺子,玉兰片,都是自家蒸炸的,吃起来有味道。年关有客来,都是用这些,端上一杯白开水招待。尤其是熬麻糖很有意思,这也是门技术活。几家人凑在一块,准备个大锅,食材,下面架上木材,一熬就是大半天。熬制好的糖浆很黏没嚼劲,需要出锅后人工拌和。一般是青年壮汉,用一对专门的木棒转圈拉扯,没多久就满头大汗,再换人接着拌。那时候吃一块麻糖,美滋滋好久呢。

习俗3 贴春联。这个传统很多地方都有,我们一般是年三十早饭过后开始准备,那时候没有胶水,都是用自家煮的糊抖。春联也都是村里有文化的老人家免费用毛笔写的,每家每户带上自己裁剪好的红纸,去那家里排队一边拉家常,比现在流水生产的有味道!我们不仅贴春联,还会贴一些买来的彩色纸画。那时候楼房很少,墙面是白色的,纸画能增色不少。男人小孩主要负责大扫除,把家里外打扫个遍,女人主负责做饭。

习俗4 年夜饭。那时候的年夜饭很讲究,都是各家人一天的成果,做的菜品有蒸炸煮闷炒炖卤。虽然湖北这里的菜没有很明显的地域特色,但有很强的融合力。菜品种类多,味道偏重也不追求极致的地步,一般人都愿意入口多吃一些。年夜饭是孩子们的欢乐时刻,鞭炮一响,关起大门,猛吃一顿,配上一瓶百事可乐,吃到肚子圆鼓鼓。那顿饭吃完,没吃完的饭菜不能倒掉,必须摆到厨房到第二天处理。神位前的蜡烛一直烧完,大门的灯也要一直到天亮。

习俗5 守岁。年夜饭过后,就到了傍晚,家里人各自收拾自己的东西,拉拉家常。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打麻将守岁,直到除夕到了,才会去休息。到了除夕,清晨五点的时候,就会听到一阵阵鞭炮声。长辈们都会打开大门,在门前放一架鞭炮,大喊 一句开门大发财,财神迎进来。那时候是多么简单有趣啊!

习俗6 拜年。各地方都有这个习俗吧。小孩起床,先给爷爷奶妈父母拜年,道一声新年好。长辈们给压岁钱,叮嘱小孩新的一年健康成长,学习进步。而后,孩子们就会聚在一起成群结队串门拜年,一般乡亲会拿出好吃的招待,亲戚家会单独给压岁钱。往往拜完年了,就是中午过后,自由活动。那时候家境都一般,压岁钱就是意思意思。但孩子们玩得高兴啊,那场面很喜庆,现在依旧怀念!

习俗7 走亲戚。初二去外公外婆家,我们叫做走嘎嘎。那时候,几乎每家人都会带上小孩去外公家拜年,哪怕刮风下雨都会坚持去。小孩们过去就拉着表兄弟姐妹玩上一天,父母和叔伯拉家常。这个习俗现在也有,只是没有那么隆重了。过去拜年也就是寒暄几句,就走了。

习俗8 串门。初二过后,一直到正月十五大人出门打工,这段时间就是村里聚会的时候了。大人们凑一块打牌侃大山,联系新一年的工作,也算是务工者最安逸的半个月。

……

总之,过去的年,年味十足,现在想来,意犹未尽!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农历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春年期间,尤其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除夕和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人们会举行一些带有浓郁民族气息的仪式或活动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喜接福等,这些就是年俗。

除夕前年俗:

1.腊八粥

腊月初八也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也称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这一天做腊八粥、喝腊八粥是全国最传统的老习俗。在北方这一天还会泡腊八蒜,等到大年吃饺子的时候开食。

2.祭灶,吃灶糖

腊月十二三,俗称小年。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王大帝汇报一家的善行和恶性,因此要有送灶神的仪式,也成送灶,或辞灶。

“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大年三十先“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3.扫尘

民间有俗语称“二十四,扫房子”,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除夕,民间把这段时间成为迎春日,也称扫尘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等,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

4.帖春联、帖年画、帖窗花

除夕前,人民在帖春联的同时,还要在屋门、窗户、墙壁上帖门神、贴年画、帖窗花和倒贴福字,帖挂千。

除夕正月初一年俗

1.祭祖

自汉代,春节祭祖就是春节中十分重要的活动。因各地的风俗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大多数是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贡品,祭拜者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民谣中有“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之说。大多数地区在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请祖,除夕夜供饺子,上元夜供元宵祭拜。

2.放鞭炮

除夕十二点以后开始放鞭炮,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3.吃饺子,年糕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是中国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期已经想当时盛行。传说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5.守岁

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一直到新年的到来。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年长守岁是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4.拜年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主要形式为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5.压岁钱

压岁钱,春节习俗之一,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元宵节习俗

之前写了一篇详细的元宵节习俗,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元宵节习俗主要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挑花灯,走百病等。此外还有有一些庙会活动,踩高跷、舞龙舞狮等。

欢迎留言,在下方写下您印象中的过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