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怎么来的(过春节是怎么来的)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我是玉玲珑格格。据我所知,春节,又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从西汉以来,春节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春节指的是从腊八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最为重要。在千百年的中华历史中,为了庆贺这个重大节日,形成了诸多习俗。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等内容。《春秋》开头第一句说:“元年春,王正月。”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简单:鲁隐公元年的春天,是周代历法的正月。但《春秋公羊传》却把它解释得无比复杂: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夏代的历法,称为《夏小正》,以夏历的一月(寅月)为正月,商代以夏历的十二月(丑月)为正月,周代则以夏历的十一月(子月)为正月。到了秦朝,就以夏历的十月(亥月)为正月。

为什么以夏历的一月为正月呢?因为夏历跟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时令的关系最密切,最方便实用。孔子就说过:“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就是说,使用夏代的历法,乘坐商代的车子,穿着周代的礼服:这应该就是比较完美的制度了吧。

“春节”就非常古老了,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至于习俗的话,后蜀就已经有贴春联的习惯。一直沿用至今。其他小风俗就各地不一了。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我是玉玲珑格格 ,喜欢美食,喜欢旅游,喜欢和大家一起探讨生活中乐趣,喜欢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文化习俗?大家知道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呢?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关春节的来历,民间的说法分很多种,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当属”年兽”的故事了,大致就是说一种凶残的野兽,每到除夕便来人间作害,后来一位聪明的智者告诉大家,年这种怪兽最怕的就是火光,红色和炸响,所以家家户户都找到了驱赶年兽的好方法,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烛火通明,守更待岁。然后初一一大早,大家都会走亲访友,道喜问好,庆贺平安的度过了除夕。这种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还有一种传说,是说历史上黄帝曾和蚩尤大战,黄帝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战胜了蚩尤,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来纪念黄帝的战绩。

现时代,春节更多的代表辞旧迎新,家的团聚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