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究竟是谁促成了起义者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不管对农民起义军如何评价,有一个事实哪个人也不能否认:农民不是因为好战斗狠才起义的,我们中国,低眉顺眼的人特别多,农民尤其如此。试看历史上那些成事与未成事的起义者,无不是一忍再忍,实在忍无可忍了才扯起大旗,根本不是想弄个皇帝当当。

天下统治者常犯的毛病是,喜欢把老百姓想像成特别愚鲁蠢笨的人,以为老百姓识不破他们的任何花招。换句话说,他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计老百姓,总以为自己的智力超乎常人远矣,小民根本不在他们眼里。于是为所欲为,视百姓如无物,以为草民不过尔尔,可以任意宰割任意驱使任意欺瞒。元朝后期出现一个布衣皇帝朱元璋,不能不说是统治者自己把他推向皇椅的。

元朝末年,皇室奢侈腐败,贪得无厌,内部倾轧争权。25年的时间里走马灯似的更换了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甯宗、元顺帝共八个皇帝。到了后来,吏治更加腐败,本来早就“律令不修,官府无常守之法”,后来竟发展到贪官污吏“问人讨钱,各有名目”。

从泰定元年(1324年)起,有关天灾的记载史不绝书。人食人现象时有发生。为了防止民众起义,元朝强化了国家专政机器,比如禁止百姓“起集买卖”,以防止“妨农滋盗”,禁止汉人、南人拿弓箭及军器。在严密的箝束和酷烈的寨剥之下,百姓苦不堪言。老百姓的生存权利完全被剥夺了,剩下的只有起义造反一条路了。朱元璋就是在这个时候参加起义军的。

有人以为元末农民起义的首要原因,是当时政府处理金融危机和治理黄河水患的失败。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发行“至正中统交钞”,想以此弥补入不敷出的财政困难,却引起了恶性通货膨胀。在元大都,用新钞五百贯还买不到一斗粟。金融改革的失败,使元政府的合法性再次成为思考对象。与变钞同时开始的是治河工程,这个工程动用人力近20万,历时六个多月。工程本身虽然收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效果,但红巾军的起义也从此成为现实。

表面看,金融改革和治河工程是引发起义的重大因素,但从根本处来讲,实是元朝一百多年暴虐专制统治带来的必然结果,元末的金融改革和治水工程不过是一个契机,即使没有它们,也一样会有这样那样的起义。朱元璋在《皇陵碑》中追忆说,他父子备尝农业艰辛,朝夕劳作,至正四年(1344年)天灾流行,父、母、长兄相继死亡,仲兄与他无力殡葬亲人。人生苦况如此,社会怎么能稳定?

对于百姓而言,高层的政策和方针是重要的,因为这从政治方面规定了他们的权利,关乎他们的存亡;然而只有政策远远不够,因为但凡政策、法规之类,只有到达基层才算有了生命,如果基层对它秘而不宣,或者任意缩小或扩大,任意曲解,高层的政策再好也无济于事。基层官员的品秩虽然不高,作用却很大。一般来说,基层政权是与老百姓密切接触者,具有强化和削弱王朝政策的功能,百姓可以凭借身边官僚的行为,亲近或者分离他们对高层政策的亲和程度。好多君主重视地方政府建设,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借用专制社会的话语讲,地方官是在为朝廷为皇帝“牧民”,小觑不得。

《通典》云,唐太宗特别重视地方官的任用,把守令姓名写在屏风上,“俯仰视焉,其人善恶,必书其下,是以州郡无不率理”。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朕向在民间,尝见县官由儒者多迂而废事,由吏者多奸而弄法,蠹政害民,靡所不至,遂致君德不宣,政事日坏”。(据《明天祖实录》)实情确实如此。任何一个朝代,地方官勤政务即时,那里的老百姓多能安居乐业。地方官不称职时,又如何呢?朱元璋曾说,不称职的地方官下情不能上达,朝廷的政令也到不了民间,上下阻隔不通,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乱”。真是一针见血!

求稳定求发展是任何政府的愿望,但欲使朝政稳固,社会安稳,当政者必须睁大两只眼睛:既要看清朝廷大臣的所作所为,也要关注下层百姓的所思所想,否则国强民富的愿望不止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还可能引起惶恐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