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络文学”面临双重压力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我赞成一种说法:网络文学研究要走向学理化,关键是尊重网络文学的娱乐性和商业精神。按我的理解,所谓学理化,就是真正把网络文学作为研究的对象,去考察和揭示它自身的内在规律性,而不是寻找对其进行“收编”或“招安”的理由,当然更不是提供管理和服务。你管不了人家,也给人家服不上务。
据我的了解,当前网络文学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点击付费率”的持续下滑。你能帮人家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能捐几百万补贴一下?
网络文学是中国——尤其是中国大陆的特产。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专门说“网络文学”这个词语的翻译问题。以往词语翻译出现问题,几乎都是一个外语词怎样翻成中文的问题,唯独这个正相反,是“网络文学”这个中文词语怎样翻成外文的问题。据这篇文章介绍,仅英文就有六七种译法。这当然会造成某种混乱,不过被混乱的仍然是中国人。对于外国人来说,你怎么译都没关系,反正怎么译都不明白,因为他们那里根本没有这种东西。他们那里当然也有娱乐性阅读。如果说娱乐性阅读本身就属于浅阅读,那么他们的这个阅读群体还没有浅到这么浅。最近的“净网”,把网络文学搅了个人仰马翻,就是明证。
特色产品,自然关涉特别国情。所谓“网络文学的娱乐性和商业精神”,说白了就是如何更好地卖出你的娱乐商品。而在我们这里,它面临的第一个瓶颈,就是购买力低。中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GDP高,消费低。而在各种消费当中,用于文化娱乐的消费尤其低,其中的低端消费更是格外低。这就是为什么“点击付费率”持续下滑的原因。随着互联网和手机阅读的普及,来点击的人越来越多,可是一旦进入收费环节,很多人就不再往下看了,情愿去另看一个不收费的开头,因为这同样能够满足他的娱乐性阅读。据说10比1已经是很牛的点击付费率了,通常情况下,十几个、几十个点击过的人,能留住一个愿意付了费接着往下看的都不容易。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种奇特的景观:网络作家们都很乐意公布他们的点击率,却没人愿意透露他的点击付费率。读者不愿意付费,不完全是作家的问题,主要还是读者的问题。中国能产生一个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网络文学”,唯一的原因就是中国拥有一个别处没有的此类读者群。而不幸的是,此类读者群本身就有一种内在的倾向,使他们不太在意娱乐的质量,而是更在意成本。对他们来说,一旦涉及付费,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就不重要了,不断地看各种故事的开头,同样是个“乐子”。看得多了,他们自己就能为每一个只看了开头的故事编一个自创的结局。
而这种相对的平衡得以维持,全靠这个市场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萎缩。潜在的读者群体仍在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当然,这个群体不是网站培养出来的,是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预测网络文学的前景,应该还是比较乐观的。至少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教育还不存在改弦更张的可能性,因而网络文学还可以在广种薄收的基础上繁荣昌盛一阵子。一旦教育有了根本的改观,网络文学肯定会有一次重新洗牌,虽然在数量上会出现几何级数的收缩,倒是也可能产生一些留得住的作品,大致上就像台湾早先那样。
对于这样的读者群(买方),网站和作家都无能为力。这一方(卖方)能做的,就是让故事更有吸引力,力争使一部分读者忍痛付费也要知道个究竟。所以,当前的网络文学写作,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作家职业化的压力。每天要更新五六千字,也实在不是业余写作能完成的。一面是“点击付费率”的持续下滑,一面是作家职业化的压力增大,弄得不好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幸好现在还没有出现这种局面,而是处在一种相对平衡之中。如果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学理性的研究,应该是经济学的学术范畴——以我们现在的消费能力,能在何种水平上养活多少网络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