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荆蛮”与“楚蛮”不同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有关楚国的发源地,一直有不同观点。《周礼》说黄帝的孙子:“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祝融就是楚的先人。《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山海经.大荒西经》还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颛顼是黄帝之孙,所以《史记.楚世家》说:楚人是黄帝的后裔。可是《山海经.海内经》又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长沙子弹库战国墓出土的一幅楚帛书,也记载说楚的先人依次为:“包戏(伏羲)、炎帝、祝融”;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竹简的记载更有趣,说:“楚先老童、祝融、蚩尤。”把黄帝族的老童和蚩尤排在了一起!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很早就在长江流域活动了,而楚的先人究竟出自黄帝还是炎帝,也被搞乱了。但从夏商周对楚的态度,和楚人一直以夷狄自居来看,楚人更有可能属于异类的炎帝族。《史记》说:“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如果按照《山海经.海内经》的说法,那就是帝喾要他们自相残杀!所以“重黎诛之而不尽”就不难理解了。其结果是:“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的后代中,昆吾和彭祖都曾为侯伯,但都被灭了。《诗经.商颂.殷武》说:“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同诗还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甲骨文中曾发现有“商伐咩”的记载,咩为楚王之姓,青铜器“矢令簋”有“唯王于伐楚伯,在炎”的铭文,于是被打散的楚人就只好“或在中国,或在蛮夷”颠沛流离了。周文王时哲人鬻熊“子事文王”,以后,《墨子.非攻下》说:“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熊丽是鬻熊的儿子,《史记.鲁周公世家》:“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周公重新执政后,周成王念鬻熊之功,及楚人保护周公之力,封鬻熊之曾孙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也就是熊丽已经进入的地方。以后自立为楚武王的熊通,很不满地说过:“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熊绎受封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其地就在所谓“江汉睢章”之间。周朝为限制楚国发展,在楚国边汉水之阳,封了一些小国,称之为“汉阳诸姬”。因为地处四夷中的南蛮,故称作“楚蛮”。
“楚蛮”与“荆蛮”,或者“荆楚”其先是有明显区别的,楚蛮的荆山,也不是荆蛮的荆山,《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吴太伯的句吴在今无锡、苏州一带,那里才是一部分荆蛮后动的地方,楚人在“或在中国,或在蛮夷”的时期,曾在荆蛮之地活动,所以称作“荆楚”,到了周夷王时,“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国力大增。于是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并且“立其长子康为句艹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这之后,“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所以这个荆蛮的荆,应该是《郡国志》所说的:“平阿县有当涂山,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的安徽荆山。到了楚成王“收荆蛮有之”以后,荆楚才真正融为了一体。这应该也就是晋人左思在《吴都赋》中说:“荆艳楚舞,吴愉越吟”,把荆、楚、吴、越作了明确区分的原因,《墨子》说:“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也是楚收荆蛮以后的事了。前一个楚人处于荆蛮的荆楚,与合一后的荆楚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