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刀杆节的风俗

历史网 2024-06-09用户投稿

傈僳族刀杆节,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傈僳族刀杆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流行于保山地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区,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现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历史渊源

在明朝时候,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来边疆安边设卡。王尚书到职后,很快赶走了外来的侵略者,他体察边民的疾苦,积极帮助傈僳族发展生产,使傈僳族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受到傈僳族人民的爱戴。后来,王尚书遭奸臣的诬告,被调回朝廷。在农历二月初八的洗尘宴上,王尚书被奸臣用毒酒害死。

当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到傈僳山寨时,气得人们摩拳擦掌,都想给王尚书报仇。为了纪念这位反抗外族入侵的人物及在战斗中牺牲的人,傈僳族决定将这一天作为“刀杆节”,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由此沿袭,逐渐形成传统。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刀杆节”会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上刀山,下火海”包括点花、点刀、耍刀、迎花、设坛、祭刀杆、竖杆、祭龙、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骤,其间有一套严格的仪式。上刀山和下火海是仪式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环节。原始信仰的内容已被展现健康新颖的唱词和丰富的手上舞蹈动作的“跳嘎”所取代,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

风俗活动

下火海

刀杆节前夕,熊熊烈火映红天际,声声芒锣在山谷回荡。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火堆,参加刀杆节的开幕式——“跳火海”。在阵阵鞭炮和锣鼓声中,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为众人表演“跳火舞”。他们上身裸露,光着脚,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来回跳动,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圆浑的火球在手中翻滚、搓揉。他们毫不畏惧地在火堆里跳来跳去,并将烧红的铁链在手上传来传去,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经过火的洗礼,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

节日这天,几十里内外的傈僳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方八面汇集到刀杆场来。在夜幕降临大地时,刀杆场上里里外外燃起许多火堆。广场中央燃起的4个大火堆的熊熊烈火腾空而起,照射着满场的人群。接着锣声响成一片,刀杆场上的人们互相拉起手来,围着明亮的火堆,跳起轻快的舞蹈。

当场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红红的火炭时,活动的主持者宣布“跳火海”活动开始。这时,5个光着双脚的剽勇汉子立即闯入场上的火海,在里面不停地弹跳,急促的脚步踩起无数的火花四处飞溅,好似飞逝的流星。接着,踩火者以闪电般的速度,个个手捧通红的火炭,分别在脸上和身上擦洗,然后又让火球在他们手中飞快地翻滚、搓揉。

围观的群众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赞叹,时而惊讶,观众不时地发出阵阵喝彩声。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表演,一堆堆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也奄奄一息时,“跳火海”活动才宣告结束。

上刀山

次日上午举行“上刀杆”的活动。会场中央,矗立着二根约20米高的粗大栗树杆,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的长刀,每把刀相距尺许,刀刃全部朝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让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然后双手举酒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酒一饮而尽。

在鞭炮和锣鼓声中,他们纵身跃起,轻盈敏捷地爬上刀杆,赤脚蹬在锋利的刀刃上,双手抓着刀梯步一步往上爬。上到杆梯顶后,依次进行开天门、挂红、撒谷等表演,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和燃放鞭炮。几千名观众仰首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最后,“上刀杆”的人齐聚杆顶,以示胜利,又把一面面小红旗掷向四方八面,祝愿傈僳族儿女大吉大利。然后,他们又从容地脚踩锋利的刀刃次第而下,待他们平安站立在草坪上时,一个个神情自若,皮肉无一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