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滔滔是什么人?宋哲宗是如何评价她的?
历史网 2024-08-18用户投稿
高滔滔,宋英宗皇后,后人誉为女中尧舜。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的北宋时期,曾有两位著名的“临朝称制”的皇太后,一位是“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一位是“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
刘娥辅佐儿子(非亲生)宋仁宗,高滔滔辅佐孙子宋哲宗。
她们两位都曾在皇帝到了亲政年纪后,不愿意还政,继续让皇帝当橡皮图章,直到她们死去后,皇帝才拿回权柄。
刘娥生前不让宋仁宗认生母,高滔滔生前极力压制宋哲宗生母朱妃的品级。
可以说,这两位皇太后,都曾让辅佐的皇帝不满。
特别是刘娥,还一度有过仿效武则天的意图。至于高滔滔,在政治理念和行为上,和宋哲宗是绝对的背道而驰。
但两位皇后死后,获得的待遇却不一样。
刘娥死后,在有人要追究刘娥的责任时,宋仁宗专门下诏:“太后垂帘日诏命,中外毋辄以言。”
也就是说,宋仁宗把刘娥以前所干的事,全部抹去了,以官方和自己的名义,承认了刘娥的功绩,不允许有人指责刘娥。
而高滔滔死后,宋哲宗拒绝了部分官员要求他学习宋仁宗,对高滔滔予以公开肯定的建议。
而且,宋哲宗还让帮助自己起草诏书的官员林希在公开的诏书或诏令中,以“老奸擅国”来评价高滔滔。
宋仁宗和宋哲宗,在辅政皇太后死后,反应为何大相径庭?
先来说宋仁宗,刘娥死后,以前被刘娥打压的官员,有追究刘娥的意图,但宋仁宗全盘考虑得失后,没有认同他们。
打击一个死去的皇太后,不是简单地下几份诏令就行,是必然要掀起政治斗争的,刘娥生前提拔的官员不可能不反抗。
而且,刘娥虽然压制了宋仁宗十多年,可她掌权时,执行的国策一直没有改变,基本上全是沿用了自宋太祖到宋真宗时期制定和沿用的国策。
刘娥采取的“萧规曹随”的政治态度,其实无法从政治上打击她,国家没有变化,没必要掀起政治斗争,没必要否定刘娥。
就好像范仲淹说的:“太后受遗先帝,保佑圣躬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宋仁宗虽然曾经很憋屈,但他从刘娥手上接收的,是一个有稳定朝局,社会稳定的和平江山,从大局上讲,保持现状为好。
不过,宋仁宗也不是一点事都没做,但他干的事都无伤大雅,不影响和谐的政治局面。
比如,刘娥下葬后不到一个月,宋仁宗连续干了三件刘娥在世时,绝对不让他干的事。
首先,宋仁宗贬斥刘娥帮自己娶的皇后郭氏,让她去当了道士。
紧接着,宋仁宗还追认美人张氏为皇后(当时已亡故,宋仁宗曾想让张氏当皇后,被刘娥否决)。
另外,宋仁宗还把刘娥的政敌寇准给平了反,追赠官爵和谥号,再由朝廷拨款让寇准的遗骸回归家乡安葬(寇准死时,刘娥主政,朝廷不给钱,灵柩运输到中途,只能就地安葬)。
这些行为,都是宋仁宗对刘娥表不满地表露。
只不过,不牵扯到朝局变更,公开的态度上,宋仁宗还是极力肯定刘娥,一切为了稳定。
苏轼曾说:“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刘娥死后第二年,宋仁宗采用的年号)极矣。”
这就是宋仁宗不否定刘娥,保持政策连续性,保持政局稳定,换来的回报。
再来说宋哲宗,高滔滔在世时,采取的保守派政策,极力打压变法派,而宋哲宗却是秉承父亲宋神宗的遗愿,想搞变法。
宋哲宗继承的是宋神宗的皇位,高滔滔在政治上,是否定宋神宗的(高滔滔为宋神宗之母),这让宋哲宗极度不满,这是政治上的对立。
宋仁宗亲政时,是暂时什么都不想变,而宋哲宗是等着高滔滔死,然后赶紧重启变法。
而要变法,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否定高滔滔,否则,高举高滔滔大旗的保守派,就能一直在朝廷中跟变法派打擂台。
高滔滔刚死去不久,她生前重用的保守派官员,如殿中待御史吕陶、翰林学士范祖禹等人,就上书劝说宋哲宗不要否定高滔滔,不要启用变法派。
这种政治上的异同,是让宋哲宗无法忍受,也无法等待的。
就连苏轼上书,让宋哲宗先观望二、三年,仔细规划后,再来决定怎么干的建议,都被他深恶痛绝。
朝局不变,宋哲宗的抱负就无法实现,政治理念的不同,是宋哲宗不同于宋仁宗认可刘娥,他却要否定高滔滔的根本原因。
于是,就有了前面写的,宋哲宗让林希在诏书中以“老奸擅国”指代高滔滔的行为。
同时,宋哲宗还有了大肆贬斥高滔滔重用的保守派官员,大肆重新起用被高滔滔贬斥的变法派官员的行为。
宋仁宗也是想变法的,在位时搞过“庆历新政”,但他是先稳后变。
重要的是,在刘娥死前,一切都是循序渐进,他只需要慢慢熟悉就好,不需要用否定刘娥来搞大动作。
而高滔滔对于宋哲宗来说,是实现政治理念的最大拦路石,哪怕她已经死去。
基于孝道的原则,宋哲宗不能大张旗鼓地否定高滔滔,只能在诏书或诏令中,强行表达不满了。
在宋哲宗看来,搞好变法,就是对高滔滔最大的否定,在诏书中贬低高滔滔,只是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