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重文轻武有何好处,赵匡胤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网 2024-08-19用户投稿

  显德七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赵匡胤能够成功地推翻后周建立北宋,除自身具备远见卓识的水平外,还有其结盟义社十兄弟的汗马功劳。但建国后这些拥有重兵和煊赫权势的兄弟又成了他潜在的威胁。

  为了解决五代时期“立国废国均由武将”的问题,世间流传的是他请兄弟伙们喝台酒,大家就把兵权交出来了。作为故事可以这么海聊,而实际上赵匡胤是殚精竭虑下了一番功夫的。

  (一)改变君弱臣强之计

  在平定了李筠和李重进两起反叛后,赵匡胤越来越感受到君弱臣强的危害性,朝廷如何做到长治久安呢?他问计于宰相赵普。赵普说,办法就这么三条:削夺藩镇的权力、把全国的粮食管起来,军队由朝廷直接掌控。

  兄弟伙们对交出权力有啥想法?能和平交权吗?赵匡胤心里没数,打主意先探探底。建国后的第二年, 也就是公元961年的一天,赵匡胤邀约义社的兄弟,不带随从,骑上马,带着弓、剑到开封城西门外,打一阵猎后喝酒闲聊。喝得聊得正酣时,赵匡胤突然说道:这里没有外人,哪位兄弟想当官家(皇帝)?这时把我干掉就行了。

  他这句话把大家都吓着了, 一齐跪下地求饶。

  赵匡胤追问道:看来你们是真心要我当皇帝?大家赶紧齐呼万岁,他乘势一锤定音立规矩:既然大家真心拥护我,那就要听我的话,不得无理犯上。通过这次“兄弟伙”聚会,赵匡胤感觉自己在禁军中威望未减,大哥大的地位没变。

  赵匡胤虽然心中了然有数,但真正要对多年的兄弟伙下手,颇重情义的他还是有些犹豫不决。赵普说:他们都不如你,没有君临天下的才能,我也相信他们对你的忠心,但他们能过部下们的“拥戴”关吗?通过“拥戴”上位的赵匡胤心知肚明,自己能通过兄弟伙“拥戴”上位,在某种形势下兄弟伙也要听从他手下那班兄弟伙的意见哦。因此杜绝节镇、禁军“拥戴”闹剧重演,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

  历史上流传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分散禁军统帅的权力

  赵匡胤做通了兄弟伙们的工作,这些人就像事先约定好的那样,陆陆续续都称有病请辞兵权,赵匡胤安排专门制订文书的官员——知制诰,拟好一道道任免诏令。

  其高明之处在于,在解除禁军主要将领军职的同时,趁热打铁,撤消了一些重要职务,如在任命慕容延钊为驻外节度使时,就撤消都点检一职;任命高怀德为驻外节度使时,就撤消副都点检一职,彻底割断他们和禁军的联系。

  禁军首领改由较低级别的武将担任。军事上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带兵权由禁军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军都指挥使分别拥有,发兵权归枢密院掌管,后勤供应归朝廷的最高财政机构——三司。

  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实际上军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从此以后,彻底根除了禁军飞扬跋扈的风气,不仅认真听从皇帝指挥,见了宰相也要规规矩矩问候。但赵匡胤还不满足,通过收精兵于上,加强禁军力量的办法,削弱地方藩镇的军事实力。

  禁军是宋代的正规军,厢军、乡兵是地方部队。

  朝廷常下令将地方部队中的精兵强将充实禁军。兵力弱素质差的地方部队完全没能力和禁军抗衡。除了采取上述“强干弱枝”的办法外,经常变动禁军各部队的驻防地,使禁军难和地方产生密切关系。禁军各级将领也经常调换,使“士兵不熟悉领军的统帅,统帅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

  赵匡胤在军事制度上的各项改革措施,消除了发生兵变的可能,但相互牵制的指挥系统,无限制的募兵,使宋王朝以后守内虚外。

  (三)经政方面加强皇权

  五代时期“君弱臣强”的表现形式是:拥有重兵的的藩镇,往往兼管几个州,把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掌握了。藩镇控制了国税(征收的农村夏秋两税)的主要来源,还通过收取过境商税增加自己的收入,壮大经济实力。赵匡胤把改革军事机构的原则和经验,运用到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上来。从建隆二年(961年)开始实施。

  一是由朝廷直接委派官员到地方去负责地方税收,路设转运使,州县设通判,酒坊、盐场等国家专利单位增设场务监官。藩镇的官吏不得插手,

  二是明确规定地方财政收入除本地行政开支经费所需之外,全部交纳给朝廷,州县不得占用。

  三是限制地方官员私自经商牟利。违者从重处罚。

  为了加强皇权,赵匡胤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僚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

  首先降低宰相威望并分散其权力。如以前宰相是坐着和皇帝一起议事,现在改成站着。增设副宰相,既协助宰相处理政务,又可以防止宰相专权。以前宰相好比现在一个国家的总理(首相),全面负责内阁的各项工作,权力是很大的。赵匡胤设枢密院掌握发兵权、“三司”主持财政,直接听从皇帝的旨意,分散宰相的权力。

  其次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任命,采取“差遣”的办法,由皇帝或其指定机关临时安排,有严格的任期,期满回京报到等待另行安排。由于每次任期时间不长,做官者难安其位,缺乏长远的打算,防止了官员所到之处发展私人势力的问题。

  此外,地方的各级官员,统统由文官担任,不许武将插手。

  北宋王朝刚建立时,在其南方、北方存在着多个割据政权,其中辽国比北宋早建国四十余年,且经济和军事实力占据优势,要说由其统一华夏的可能性还要大一些,赵匡胤成功地防止了北宋没有继五代之后又成为一个短命王朝的命运,并最终由北宋来进行统一,这和赵匡胤实行的军事、经济、政治改革分不开。

  但赵匡胤“重文轻武”,将封建皇权绝对化的做法,也给北宋留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