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牢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最后选择自杀是因为什么?

历史网 2024-08-20用户投稿

  刘牢之是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的后裔,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刘牢之是东晋时期的名将,既在淝水之战击退秦军拯救了东晋,也曾经手握北府兵大权,连叛三主,背上反复无常的恶名。最终被迫自杀身亡。那么刘牢之是如何影响东晋局势的呢

  一,对抗前秦

  刘牢之是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的后裔,早年从军,因为骁勇得以入选北府兵,担任参军。刘牢之率领北府兵中的精锐为先锋,多次击败秦军,使得前秦畏惧。太元四年(379年),秦将句难攻破盱眙并围困三阿,使得东晋朝廷震动。东晋朝廷派谢玄、刘牢之抵御秦军,刘牢之率军击退秦军,得以升任广陵相。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大举伐晋,攻克寿阳。刘牢之奉谢玄之命抵抗秦军,但他畏惧秦军势大,不敢前进,于是退守硖石。秦将梁成驻守洛涧,刘牢之率军出击,晋军出其不意渡水进攻,大败秦军。秦军见梁成失利,军心动摇,迅速溃退。晋军趁机大举进攻,击败秦军,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淝水之战的胜利使得东晋转危为安,巩固了东晋对江南的统治,刘牢之得以获封龙骧将军、武冈县男。

  淝水之战后,东晋大举北伐,刘牢之率军攻克鄄城,使得黄河以南尽皆归附东晋。慕容垂叛秦,围攻邺城,前秦邺城守将苻丕只得向晋军求援。刘牢之率军救援符丕,迫使慕容垂北撤。慕容垂退到五桥泽,故意抛弃大量辎重,使得晋军哄抢。慕容垂趁机反击,大败刘牢之,迫使晋军退走。刘牢之逃回邺城,收揽败兵退回河南。

  二,一次反叛

  隆安元年(397年),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以讨伐王国宝为名,在京口起兵。权臣司马道子畏惧王恭,只得杀王国宝向他请罪。王恭见王国宝已死,于是退兵。王(xin)拒绝退兵,王恭任命刘牢之为南彭城内史、辅国将军,讨伐王。刘牢之率军击溃王,升任晋陵太守。王恭出身太原王氏,因此为人高傲,对出身寒门的刘牢之礼遇一般。刘牢之认为自己很有才能,统帅北府兵精锐,但却受到王恭的冷遇,因此对王恭十分不满。

  隆安二年(398年),王恭再次起兵作乱。权臣司马元显(司马道子之子)派人游说刘牢之,承诺若他率军反对王恭,就将王恭的职位封给他。刘牢之听了十分高兴,于是暗中投靠了司马元显。参军何澹之与刘牢之有仇,在得知此事后立即密报王恭。王恭认为何澹之是挟私报复,污蔑刘牢之,没有相信。王恭任命刘牢之为先锋,让他率精兵进军建康。刘牢之在路上反叛,联合晋军消灭了王恭。事后刘牢之升任青兖二州刺史,镇守京口,手握北府兵大权,成为影响东晋局势的重要力量。

  隆安三年(399年),孙恩起兵反晋,攻克会稽。刘牢之于是率军征讨孙恩,屡战屡胜,进至浙江。东晋朝廷大喜,立即升刘牢之为前将军、都督吴郡诸军事。刘牢之率军渡过浙江,将孙恩赶到海上。随后孙恩多次发动反攻,骚扰江浙一带。隆安五年(401年),孙恩调集十万大军沿长江而上,逼近建康。刘牢之派部将刘裕出击,大败孙恩,使其无力再威胁东晋。

  三,二次反叛

  元兴元年(402年),司马元显任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征西将军,讨伐荆州刺史桓玄。刘牢之一方面畏惧桓玄势大,自己不是对手;一方面又担心若自己消灭桓玄,功高盖主会不被司马元显所容,因此犹豫不决,驻兵洌洲一带停留不进。桓玄派何穆游说刘牢之,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司马元显没有容人之量为由,成功使得他投靠桓玄。刘裕等人对此极力反对,但刘牢之不听,执意派儿子刘敬宣向桓玄请降。桓玄见到刘敬宣到来,十分高兴,于是对他极力拉拢。不久桓玄杀司马元显等人,彻底控制了东晋朝廷。

  四,三次反叛

  桓玄对刘牢之并不信任,想要解除他的兵权,于是封他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刘牢之对此十分忧虑,担心桓玄想要除掉他。刘敬宣劝父亲刘牢之趁机偷袭桓玄,但他犹豫不决。刘牢之想要逃到江北,联合广陵相高雅之对抗桓玄,于是召集部下商议此事。参军刘袭表示反对,认为刘牢之连叛三主,不会再有立足之地。北府兵的众将领对此表示赞同,于是各自逃走。刘牢之见众将不肯追随,只得命刘敬宣先回京口,带领全家北逃广陵。结果刘敬宣在路上耽搁,使得刘牢之误以为全家被桓玄杀害,绝望之下自杀身亡。

  总的来说刘牢之是东晋名将,在淝水之战,孙恩之乱时率领北府军英勇作战,两次拯救东晋,但又轻易背叛王恭、司马元显、桓玄三主,落上反复无常的骂名,被北府军众将嫌弃,最后被迫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