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大败 曹丕为何不趁机攻打蜀汉而是东吴

历史网 2024-08-25用户投稿

  还不知道:刘备夷陵之战大败,为什么曹丕不趁势进攻蜀汉,反而进攻吴国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说起吴蜀翻脸,闹得双方大战一场,最终的结局便是刘备惨败,夷陵之战后,魏国并没有顺势进攻蜀汉,反而选择进攻大胜的吴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刘备率军伐吴前,曹丕其实叫大臣们一起开会研究来着,此时的吴国向曹丕称臣,归还魏将于禁,并向曹魏表示愿将孙权长子孙登送到曹魏做质子,此时曹魏内部已经形成了“坐山观虎斗”的局面,唯独刘晔主张进攻吴国,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在刘晔认为,刘备一定愿意跟曹魏一起灭掉吴国:

  “今备已怒,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将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也。”

  刘晔的“灭吴疲蜀”计划被曹丕拒绝,在他眼中,吴国已经向自己称臣,伐吴说不过去,最终选择了坐山观虎斗,可曹丕没有想到的是,蜀汉败给了吴国,吴蜀再次修好,局面的发展完全出乎曹丕的意料,至于曹丕为什么不顺势伐失败的蜀汉,是有原因的:

  此时的蜀汉虽然失败,但是蜀军并不是主力被全歼,刘备失败后,在白帝城选择收拾残兵,整顿军队,再加上赵云的援军,此时的永安已经有了两万部队,蜀汉失败后,并没有给吴国继续西进的机会,而刘备在出征之前早已经部队好对魏军的防御。

  蜀地易守难攻,几年前的汉中之战,曹操占尽优势还是败给了刘备,伐蜀山路难行,后来的曹真、司马懿、郭淮三路大军伐蜀,被魏延打得溃不成军,曹魏伐蜀,只能走山路,这对于曹魏十几万大军来讲,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魏军更适合在平原作战,曹丕此时伐蜀,并没有胜算。

  曹丕之所以选择伐吴,也是有原因的:

  一、吴国言而无信,出师有名

  在刘晔向曹丕提出伐吴时,曹丕说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这便是曹丕拒绝刘晔伐吴的原因,孙权才能放心调集兵力对付蜀汉。

  等到夷陵之战结束之后,孙权开始不把曹魏放在眼中,尤其是质子一事,更是提也不提,曹魏这边多次催促,最终等来的却是孙权并不愿意把质子送来,曹丕为此动怒,此事给了曹丕出兵伐吴的理由,毕竟出师有名是古代战争的条件之一。

  二、蜀远吴近和蜀国难取

  相比蜀汉,吴国离曹魏更近,尤其是吴国的都城建业,离着曹魏的重镇徐州十分的近,吴国一直想要攻下合肥,进而拿下徐州进攻中原,曹丕同样想借助此次机会收拾一下吴国,拿下扬州。

  对比之下,蜀汉难取,而吴国更近,有利于曹军的进攻。

  三、曹丕想要超过曹操

  曹丕能够登上皇位,都是仰仗他的老爹曹操,曹操南征北战,才给了曹丕称帝的机会,而曹操人生中栽倒的第一个“大跟斗”便是赤壁之战。

  曹丕一直生活在曹操的庇护之下,他想要超越老爹,建立千秋帝业,东吴便是必须要过的一个坎,这次有理由伐吴,曹丕自然想要借此机会提高自己的声望。

  同时,曹丕篡位,需要一场胜利来为自己“正名”。

  四、曹丕的政治眼光

  其实,曹丕不在夷陵之战时进攻吴国,有自己的政治眼光或者说算过“经济账”,只不过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随着战争的结束,想要有所收获,所以伐吴便是曹丕心中必做之事。

  曹丕一直主张对外征伐,吴国便是自己必须要下手的地方,曹丕亲征吴国,各路大军传来捷报,吴国这边仅朱桓取胜,曹丕胜利在望,这也证明了曹丕伐吴是正确的,但是曹军败给了疫疾,让曹丕万万没想到,于是不得不接受孙权的议和。

  即便是没有战胜吴国,曹丕的亲征也给了吴国一定的打击,吴国的发展也得到了扼制,再有一点,就是曹丕借此次机会解决了青州问题。

  臧霸一直是青州一方霸主,而臧霸是依附曹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降,曹操对臧霸十分的好,要知道曹操曾授予臧霸假节,臧霸也认为自己受曹公之恩,非常的感激曹操,但是曹丕与臧霸之间的关系并不好,曹丕一直想要夺其兵权,但没有机会。

  臧霸在曹丕登基之后,迁至徐州刺史,根据《魏略》中记载,臧霸曾经跟曹休说过:“国家不肯听从臧霸而已!若能借我步骑万人,我必能横行于江表。”这话传到了曹丕耳朵中,曹丕为此十分不高兴,而此次伐吴,顺便借机解决臧霸的兵权问题。

  总的来说,夷陵之战后,曹丕不伐蜀国,而进攻吴国,是因为吴国更容易拿下,曹丕是一个精明的人,必定是经过算计之后,才决定伐吴的,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曹军败给了疫病,致使伐吴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