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一生英勇最后落得个晚节不保,是因为什么?

历史网 2024-10-14用户投稿

  赵武灵王是一代英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君主,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日渐激烈,动不动就要灭国屠城。诸侯列国为了乱世求存,纷纷开始变法图强。楚国有吴起变法,秦国有商鞅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赵国则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与其他国家的变法不同,秦国、韩国、楚国的变法都是董事长坐在幕后掌舵,聘请一个职业经理人来主持变法。

  赵国的变法则是老板直接站在前台主持具体事宜。所谓统治,统和治是两回事。

  统是用人字,治指的是管理具体事务。历史上那些雄才伟略的君主,大多数人都只能够统,而不能够去治。像刘邦这样的人,他不会打仗没关系,但他只要能够驾驭韩信就行了。

  而能够把统治这两个字集于一身的,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就是赵武灵王这么一号人。可是,就是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君王却在沙丘行宫折戟沉沙,落得个晚节不保。那沙丘之变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让这位战国天骄马失前蹄呢?

  废长立幼埋祸根

  在赵武灵王继位之初,赵国的国际环境异常恶劣。那个时候,齐国、秦国、楚国刚刚崛起,还没有成为天下霸主的迹象。

  前一任霸主是三晋之一的魏国,但是魏国在马陵之战、桂陵之战两战失利,导致霸权衰落,列国崛起。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则是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赵国本来是三家分晋最强的诸侯国,没想到被魏国后来居上。现在魏国衰落了,该轮到我老赵家出来抖一抖威风了吧?

  于是出头鸟赵肃侯把周边接壤的诸侯国全都打了,打了一遍,不落下风,却落下了一大堆仇敌。赵肃侯刚死,魏惠王就召集五国联军前来为赵国吊丧。

  赵武灵王临危不乱,他通过自己妻子韩国公主的身份,成功策反了自己的老丈人韩王。然后又结交了位于中原核心区的宋国国君宋康王,双方结成了长达30多年的战略同盟。

  由于这两个国家位于中原核心区,能够四面用兵,严重威胁了魏国、齐国的大后方,导致五国联军虎头蛇尾的就散了。

  赵武灵王为了继续巩固跟韩国的关系,就立了韩国公主生的大儿子公子章为太子。这个公子章有勇有谋,跟赵武灵王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自古以来,像秦皇汉武这些一代雄主都有一个烦恼,那就是自己的儿子太过于懦弱,不类己。往往在继承人问题上整出幺蛾子,搞得血流成河,跟他们比起来,赵武灵王可就幸运太多了。

  可这个赵武灵王却偏偏在继承人问题上,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韩国公主去世之后,他又喜欢上了一个叫做吴娃的女子,这个女子据说长得倾国倾城,把他迷得神魂颠倒,后来还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

  公元前299年,这个吴王后在临终之前跟赵武灵王提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够立她的儿子做太子。人之将死,赵武灵王不愿意自己的爱妃死不瞑目,于是就一个人顶着所有的压力,把赵国上下都觉得满意,而且没有一丁点过错的太子废掉了。

  虽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赵武灵王凭借自己的个人权威,还是硬生生把这件事情推进下去。你说到此为止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只要把公子章囚禁起来,或者干脆赐死,赵惠文王还是能够顺利接班的。

  可没有,公子章丢了太子位兵权依旧。

  二元政治分王权

  可在这件事情发生了同时,还发生了另外两件事情,就是胡服骑射改革和攻灭中山国。胡服骑射改革,其实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核心主旨只有一条,那就是把原来分散在贵族手上的兵权重新集结在国王手上,进行改编重组。

  这就严重损害到了贵族阶级的利益了。可一方面,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赵国国力蒸蒸日上赵武灵王的权威日益深厚,贵族阶级也是敢怒不敢言。

  另一方面,赵武灵王也没有像秦国的商鞅那样把事情做绝,虽然动了他们的枪杆子,但却没有动他们的钱袋子。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要没有动他们的土地和奴隶,他们还是能够忍受的。

  而中山国这个国家就更有意思了,他的国土南北、西三面都被赵国包围,堪称是赵国的心腹大患。一直以来都充当了其他国家制衡赵国的棋子。

  为了灭掉这个国家,赵国几代国君可谓是绞尽脑汁,但是每次都由于外部干涉无功而返。胡服骑射成功之后,赵武灵王下定决心要灭掉这个大敌。

  可我们前面说过,赵武灵王是一个集统治于一身的君王。与其他国家的君主专职用人不一样,赵武灵王不仅要用人要制定国家的战略方针,还要插手到国家具体的行政事务里头。这就极大地牵扯他的精力,没有办法专心致志灭掉中山国。

  而中山国不是个小国,想要灭掉它必须集中全力。于是,在赵武灵王的脑海中就涌现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让自己的儿子提前接班,把国家具体的行政事务都交到他的手上,自己则专心负责带领军队灭掉中山国。

  鉴于自己的儿子年纪还太小,避免他被那些贵族带坏。于是就把帮助自己主持胡服骑射的心腹大臣肥义,给赵惠文王作老师。

  后来的事情果然按照他的预料发展,专心致志于搞外交军事的赵武灵王。运动一系列非常巧妙的外交、军事手段。在没有引起周边大国强力反弹的情况下,居然把中山国这个中等强国给吞并了。

  要知道吞并一个中等强国,很容易会引发国际社会的反弹,因为这种行为会打破天下势力的均衡。比如齐国吧,他后来吞并了宋国,结果就引发了五国伐齐。

  但是赵武灵王很快就发现,灭掉了中山国这个仇敌,虽然让他在赵国国内的威望如日中天,但赵国的权力正在飞快地从他的手中流失。因为他过早地把儿子扶上了王位,导致国内的各方势力都觉得未来天子的身份已经确定了,可以放心大胆地下注了。

  而年轻的赵惠文王,明显比人到中年的赵武灵王更有前途,大家会站队谁就不言而喻了。

  赵惠文王这个时候还是太子的话。他这个太子的身份就不能说是十拿九稳,就像他的哥哥公子章一样,说不定哪天天降横祸,毫无理由地就被废掉,所以大家是不敢随便站队的。

  但是,等他当了国君之后,彻底把君臣名分给坐定了,大家就可以放心大胆下注。这是赵武灵王给自己挖的一个大坑啊,如果他当初让太子监国,情况都比现在这样好得多啊。

  贪慕虚名空余恨

  赵武灵王决定要把权力从亲生儿子手上夺回来,皇位面前没有父子亲情,这会他想起了公子章。公子章无缘无故被废了太子之位,正憋着一肚子的怨气呢,还有比这更好的刀子吗?

  于是,赵武灵王在朝廷上提出决议,希望把赵国分成两半,一半给公子章,一半给赵惠文王。毫无疑问,这个荒唐的决议,很快就被赵国上上下下给驳了回来。

  当时列国兼并这么激烈,大家吞并领土都还嫌来不及呢,你还敢把国家分成两半?

  但赵武灵王压根就没指望他们会通过这个决议,他是一代雄主,怎么会蠢到把国家分裂成两半这种地步呢?他这么做,实际上就是要给公子章站台,我现在又后悔了,准备把这个大儿子扶上位,你们做好站队的准备哦。

  还有就是要彻底把公子章的野心给撩拨起来,让他之后能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火中取栗。可是赵武灵王却算错了一样东西,人心。

  他觉得只要自己表态暗示,就能一呼百应,可现在大家伙都已经抛弃公子章,把筹码押到了赵惠文王的身上,就算是赌博都讲究个买定离手,更何况是皇位继承这种事情呢?

  要是公子章回来了,如何看待他们这些叛徒,轻则前途不保,重则抄家灭族啊。你这想一出是一出,无异于拿我们的身家性命开玩笑呀。

  更要命的是,当时赵武灵王想要重新夺回权力,并不仅仅是贪恋权力那么简单。他是想要在胡服骑射的基础上,采用楚国道家大贤鹖冠子的天曲日术在行政和经济两个领域上,进行第二轮变法,这件事情让贵族们直接动了杀心。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以巡视陵墓为借口,让赵惠文王和公子章两个人跟着他到沙丘去寻找龙穴。

  他这个借口找得很好啊,为父亲寻找墓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赵惠文王胆敢拒绝,那就是不孝。赵武灵王可以名正言顺地废了他。可如果他来了,那公子章就可以趁机发动叛乱,杀掉他。

  可惜啊,百密一疏,相伴三十年的老相国肥义,察觉到了赵武灵王的心思。在公子章设下鸿门宴,以赵武灵王的名义召赵惠文王赴会时,他劝阻了赵惠文王,孤身一人前去打探。

  眼见阴谋败露的公子章,狗急跳墙发动叛乱杀了肥义,赵惠文王则因为肥义的安排,躲过了这一劫。

  之后公子章则假装挟持赵武灵王,动用赵武灵王的护卫队继续追杀。这个时候,决定胜负的关键就是赵武灵王本人的态度。

  我们前面说过,赵国的野战军团可全都在他的手上,赵惠文王手上只有一些首都卫戍部队和皇宫护卫,跟拥有赵武灵王卫队的公子章其实是半斤八两。如果他公开表态支持公子章,那么公子章就不是叛军,赵国各路军队就会站在他这一边,帮他干掉赵惠文王。

  但是这样一来,赵武灵王就难免会落下一个以父杀子的骂名。赵武灵王掌控全国军队,想要发动武装政变,把儿子拉下台轻而易举。之所以费尽心思把公子章拉下水,搞这么一出,不就是为了避免这个恶名吗?他是名震天下的赵武灵王,岂能有污点。

  可他这么一搞,就导致了公子章的处境非常尴尬。赵武灵王没有公开表态,他就始终顶着一个叛军的骂名,赵国的军队就不敢随意站队。

  而与此相反,赵惠文王则是名正言顺的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不表态的情况下,军队就会被他拉拢过去,一旦公子章短时间内不能拿下赵惠文王,赵国军队逐渐聚拢到对面,就会导致了他的劣势越来越大。

  最后局面甚至脱离了赵武灵王的掌控,将军们都站了队,现在就算赵武灵王出来表态,都没用了。贵族们一看这个机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兵把沙丘行宫团团围住把赵武灵王活活饿死。

  可怜英雄气,到此梦黄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