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胸怀天下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投奔刘表

历史网 2024-11-06用户投稿

  对诸葛亮和刘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胸怀天下为何不投奔刘表?

  一

  我们了解诸葛亮是历史名人,如今家喻户晓,虽然时隔一千七百多年,至今依旧被公众认可为智慧的化身。那么,诸葛亮为何不在刘表主政的小朝廷上大显身手,反而隐退山林静观时变呢?

  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一理诸葛亮的生平。诸葛亮的祖上都是汉朝为官者,虽然父母早亡,但是在叔父的教导与栽培下,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同时,为了生存,不得不到处迁徙,见识到了北方的动乱与曹操的残暴。所以,我认为他不投奔曹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非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曹操人才济济、投奔而去必然如同泥牛入海。但是,当他安居荆襄、又娶名士黄承彦女儿、在荆州文化圈中名气渐长的时候,如何不投奔刘表谋取些许好处呢?

  (诸葛亮)

  当时天下形势是这样的,北方曹操势力逐渐壮大,俨然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刘表所管辖的荆州等地没有战乱之苦,人民丰衣足食,刘表等一众名流痴迷于上层风雅,有偏安之心。从刘表的角度而言,他认为风雅之士必须是经验丰富、不被尘埃打扰的名流雅士,从这个层面诸葛亮显然也不适合刘表的圈层条件。

  另外一方面,对于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来说,胸有大志,自不会安心加入一个没有雄志的团队。但是刘表集团尽管没有雄心大志,可是依旧想招募所谓的雄心大志的人,毕竟被其他武装割据势力因此讥讽,这也恁没有面子了。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却又不主动入职,分明也有一种不满的情绪在里面。当然对于这样的事情,刘表肯定也是略有耳闻,作为过来人他理解为秀才的酸楚之风也很正常。

  当曹操准备军队南下的时候,刘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名士圈层并不能拯救荆州安危,而业已形成的人才结构也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调整,更何况他本身也不擅长这块,临时抱佛脚、效仿燕昭王,也难以有所成效。在惊慌失措之中,刘表居然因病而死,也避免了自己后面的受辱了。

  如果诸葛亮投奔到刘表的小朝廷任职,恐怕也只能碌碌无为,最后树倒猕猴散,自身也落下不好的名声。恐怕即便后来投奔刘备,也很难得到重用,毕竟从刘备对赵云的任用就可见一斑。

  二

  诸葛亮属于没落的士族,尽管借助当时的名士圈互捧,可是毕竟太过年轻,尚且没有任何的从政经验、从军经历等等,对于刘表、曹操等集团公司的HR来说,这就是缺乏工作经验,不管对方如何“吹嘘”,肯定难以谋得重要的职位,这对学有所成、志向远大的诸葛亮来说,就是不得其时。

  刘备准集团属于白手起家,在各诸侯郡守的夹缝中求生存,历经数次破产,依旧初心不改。刘备准集团虽然空缺职位众多,但是待遇不是很好,稍有不慎还要连累跟随者共赴失败。这对于一般的人才来说,刘备准集团肯定不是好的选择,但是,诸葛亮绝非一般人才,在刘备三顾茅庐之下毅然决定出山,准备成就刘备集团。

  (刘备)

  诸葛亮跟随刘备准集团的时候,恰逢刘备准集团将要再次覆灭,临危受命,责任不可谓不大,然而与能力堪配,诸葛亮倒是很有成就感。经过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走势趋于明朗,一切按照既定的战略开始推进。如不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连营火焚六百里,打乱了隆中对的既定战略,天下形势又是未知数。

  三

  诸葛亮虽然身居山林,却心系天下,慢慢揣摩天下大势,腹有良策只待有缘人。这种开局即是终局的战略眼光和纵横捭阖的气魄,正是他无人媲美的智慧之光。给正在创业路上迷茫失望的刘备拨云见日,一时间茅塞顿开。

  同样的言论,如果刘表在世听到,必然认为是狂悖之言,乳臭怪谈。而曹操多疑的性格,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若然听到此语,必然朗声大笑,山野村夫安敢妄议天下?

  诸葛亮归于刘备集团是必然,也是偶然,天下统一才是历史的趋势,无可奈何蜀国弱小,一步走错,步步就错。关羽、刘备正是犯了兵家大忌,“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