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做了哪些努力让皇帝的地位无与伦比?
历史网 2024-12-02用户投稿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那么秦始皇做了哪些努力让皇帝的地位无与伦比?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秦始皇之前的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以为这些称号都不足显示自己的尊崇,于是下令大臣议称号。
经过一番议论,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
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称号。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
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谥法是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始于西周中叶稍后。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孝王之后,方有谥法。后仍有自立王号者,如春秋时,楚君熊通自立为武王。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始皇废不用,汉初恢复。
天子才能自称曰“朕”
“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命曰制,令曰诏,盖二者效令不同也)。
朕,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说文》:“朕,我也,阙。”之前是谁都能称“朕”的,如屈原“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将其变成皇帝专享。
避讳皇帝名字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玉玺只能皇帝使用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不过这“玺”的写法或为鉨、或为,因材料为铜、土不同而名。秦始皇规定皇帝独称“玺”,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称“印”,且不能用玉。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宽,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统一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