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一个总统的非正常死亡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约翰。肯尼迪
家族:荣耀与厄运
新浪历史:执政时间很短的肯尼迪,却与华盛顿、林肯、罗斯福并称美国四大总统。他做了哪些事,使得他的排位如此之高?
王炎:历届总统中,肯尼迪排在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之后,这四位可谓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总统。肯尼迪仅仅执政两年多——从1961年1月到1963年11月,竟然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确实前无古人。
他的确做了无前例的大事,一是让美国卷入越南战争,他第一个派美国特种兵、军事顾问进入越南,训练南越军队,使越战升级,战事扩大到难于收拾。他遇刺后,副总统约翰逊继任总统,美国大规模地面部队才登陆越南。可以说越战始于肯尼迪,他是开启越战时代的总统。第二个是支持民权运动,现在媒体谈这方面的比较多,肯尼迪支持马丁·路德金,推动民权法案,维护黑人权益,开放亚洲、拉美裔移民、拥护妇女平权,历史上没有哪位总统有此胆识。
有一件很有戏剧性的事件,足证明肯尼迪的魄力。亚拉巴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招收了两名黑人学生,他们新学期入学时,被州长乔治·华莱士(George Corley Wallace Jr)堵在校门口,亚拉巴马州不允许有色人种进入白人学校。肯尼迪派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谈判未果,便先后派国民自卫队、联邦警察开道,迫使华莱士屈服。这件事为肯尼迪赢得民权总统的形象。
还有一个重要遗产,那就是美国航天业的发展要归功于这位总统。1961年苏联首先载人飞行太空,美国一下落后于苏联。肯尼迪启动阿波罗航天计划,美国实际登月旅行到1969年才实现,已是他身后几年的事了。但重要的不是肯尼迪政府如何支持航天计划,而是与征服太空相关的美国理念。他在几次演讲中,勾勒出美国未来的世界图景:强调美国人首先是世界公民,肩负人类未来的使命,代表人类征服太空。这是美国文化政治史上一个里程碑,从此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以人类之名探索外太空。好莱坞电影如《阿波罗13号》、《独立日》、《星球大战》和《2012》等无数片子,都把美国普遍化为地球人类,这实际上重新定义了美国的世界角色。肯尼迪秉承威尔逊总统的新型帝国愿景,告别罗马、波斯、奥斯曼、德意志等传统帝国那种攻城夺地、征疆掠土的扩张模式,而以道德至高点、科技领先与文化霸权主导世界,同时保持军事威慑与局部冲突。这是全新的霸权理念,它需要美国不固守民族/国家的传统主权,而通过科技进步、宇宙探索、跨国资本、文化输出构建美国的新形象。肯尼迪许诺给美国人浪漫的超越性未来。
这是肯尼迪留给美国的精神遗产,之后历任总统虽然风格不同,政见各异,却能自觉不自觉地践行着新帝国理念。肯尼迪的天主教背景、家族传奇,还有处理历次国际政治危机等,让他成为大众文化的浪漫偶像。
新浪历史:肯尼迪总统的家族背景,您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
王炎:肯尼迪生在爱尔兰裔天主教移民家庭。爷爷是个酒吧老板,家业虽不算太大,但给家族挣下第一桶金。他爸爸约瑟夫·肯尼迪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在禁酒时期(1920—1933年之间),约瑟夫经营私酒生意,走私威士忌等各种烈酒,发了横财。然后在好莱坞开了电影公司,拍了几部电影,还投资房地产,生意做得非常大,在美国财富排行榜第九位。肯尼迪家族的特殊之处是,不满足于经济上的成功,在政治上也非常有抱负。这个爱尔兰家族,家庭观念很传统,爷爷在肯尼迪的哥哥乔——家族长孙出生时,曾发誓一定让老大成为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父亲想法实现这个目标,积极参政。他在1932年给罗斯福助选,投入大量资金,结果罗斯福成功当选总统。一上台,罗斯福便回报约瑟夫以各种政府要职,如驻英国大使,还有管理华尔街股票市场的位置,有点像我们的证监会主席的意思。罗斯福身边人问:怎么样能让一个不法之徒来管证券市场呢?罗斯福的回答是“以毒攻毒”。当年华尔街很乱,约瑟夫·肯尼迪最了解证券内幕交易之道,他自己就曾靠内线消息炒股发了不义之财。他一上台真以毒攻毒,宣布内幕交易非法。
还有个钱权交易的事情,罗斯福当政之后,威士忌解禁,烈酒不再列为禁品。禁酒期间,走私的利润非常高,谁胆子大,敢走私,谁得暴利。一旦解禁,利润就滑下来。约瑟夫·肯尼迪随机应变,与罗斯福的儿子詹姆斯·罗斯福合开一家公司,背靠大树,拿下苏格兰威士忌在美国的独家代理,仍然把控烈酒市场,生意兴隆。约瑟夫·肯尼迪有个理念,家族不能只靠生意,一定要从政,政治地位可以提升家族形象。家族有了形象,才能长足发展。肯尼迪家族出了一位司法部长、三个参议员,好几个众议员、一位总统。
还有个不太光彩的污点,50年代麦卡锡竞选参议员,约瑟夫·肯尼迪出资助选,然后要麦卡锡安排二儿子罗伯特职位,让他从政。结果麦卡锡疯狂反共的劣迹,让家族很避讳这段历史。当然约瑟夫一定要儿女们接受良好教育,不是进哈佛,就是上普林斯顿,还要求儿子们参军。战争岁月里,没有参军作战的经历,何谈政治资本,上升空间不大。大儿子、二儿子都表现出色,老大乔“二战”中牺牲在欧洲战场,弟弟约翰·肯尼迪太平洋战场功绩卓越,当之无愧的战斗英雄。让肯尼迪家族成为文化传奇的,还有个因素:这个家族像被施了魔咒,很多成员非正常死亡:大儿子乔·肯尼迪战死,二儿子约翰·肯尼迪遇刺,三儿子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肯尼迪的儿子1999年飞机失事遇难,最近罗伯特·肯尼迪的儿媳玛丽又上吊自杀。这个家族一方面极其显赫,另一个方面厄运缠身,是美国文化的一个迷。
竞选:宗教与年龄
新浪历史:约翰·肯尼迪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也曾经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战争英雄,这些是参选的优势。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让他赢得了总统大选的?
王炎:在美国总统选举史上,肯尼迪与尼克松竞选是重要的篇章。以前的竞选演说、辩论,一般通过收音机和报纸传播。1960年选举是划时代的转折,肯尼迪的对手为时任副总统的尼克松,资深政客,经验非常丰富,占很大优势。而肯尼迪看上去像毛头小伙,刚43岁风华正茂,但从政资历尚浅。刚好这一年电视台尝试转播竞选辩论,一共安排四次电视辩论,结果彻底转变了选情。电视荧屏上肯尼迪朝气蓬勃,风度翩翩,讲话得体,表现出拥抱媒体的一代美国新人风貌。再看尼克松,看上去有点“五点钟阴影”(5 O’ Clock Shadow),这是美国俚语,形容男人早晨起来刚刮过胡子,油光水滑,可到了下午五点,胡子又长出来了,工作一天后的疲惫萎靡。尼克松在电视上胡子拉碴,又不自在,照明灯强光的烘烤下,尼克松紧张、出虚汗,手足无措,显得疲惫。四次辩论之后,收音机听众以为尼克松占上风,而电视观众都知道肯尼迪胜出。由此可见视觉与听觉之间的鸿沟。以前选举是政治理念之争,现在还有人物形象的对决。电视在选举史上第一次扮演关键角色,肯尼迪占尽先机。
新浪历史:政策方面,对比尼克松,肯尼迪什么样的优势吗?
王炎:肯尼迪支持民权运动,思想开放,提倡多元文化,人们常把他比作林肯。另外一点,艾森豪威尔与尼克松搭档执政的八年,美国社会日趋保守,宗教复兴,传统回归,极端反共。在一个“冷战”意识形态让人窒息的年代里,美国人希望改变。肯尼迪带来了不同的声音与充满朝气的形象,他承诺政治和解、不同的未来、繁荣的经济,而尼克松仍老调重弹。肯尼迪执政后,美国经济确实增长非常快,GDP高达5.5%增长,这在发达国家很罕见。
还有个原因,肯尼迪作为天主教背景的总统至今唯独仅有。一般认为这是他竞选的劣势。的确,美国是个新教国家,大众对天主教徒有敌意,特别福音派新教徒极尽污名毁誉之能事。美国的天主教徒主要来自爱尔兰、意大利和拉美国家,直到内战前后才开始了移民潮,是比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晚到的移民。美国早期清教徒也憎恨天主教,把罗马教廷视为反动、专制的宗教机构。美国天主教长期被排挤、歧视,只好自己开办学校,形成一套独立的文化价值体系,结果让主流社会更相信他们不爱国,效忠罗马教皇,是“非美”因素。因此,肯尼迪在竞选时曾说:“你们不可能把四分之一的美国人视作二等公民,这不公平”。1960年大选,天主教选民想打个翻身仗,全力支持肯尼迪当选,以便提升社会地位,就像2008年黑人投奥巴马的票一样。结果1960年大选天主教选票非常集中,肯尼迪因天主教身份失去的选票,可能已被抵消,甚至盈余。肯尼迪是以极其微弱的多数:49.7%对49.5%,战胜尼克松的。
卡斯特罗
政治:惊魂13天
新浪历史:肯尼迪总统有很多鲜明的特征,比如说有从军背景,是个天主教徒,以及他提出的施政方案都不太一样。在他上台以后,1961—1963年里面还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发生,如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他是怎么处理这些重大事件的?
王炎:肯尼迪入主白宫后,军方认为他软弱。为什么呢?猪湾行动刚在他主政的90天头上,CIA早策划几年了。中情局招募了1500名雇佣军,多为古巴逃亡者,卡斯特罗革命后逃来佛罗里达的迈阿密等地。中情局把他们分做四个营,准备登陆古巴。肯尼迪事先没有插手行动计划,是前任艾森豪威尔授意CIA一手策划的。他刚接任,行动正好启动。中情局申请许可令,肯尼迪是三军统帅必须决策,而他却犹豫了。在CIA的压力下,肯尼迪有条件地开绿灯:第一,美国不公开自己是幕后操手,第二,一旦冲突失控,美军不直接介入。这是肯尼迪的底线,他担心美苏对峙出现连锁反应。而CIA有自己的算盘:成功胜算很大,有美国空中支持,飞机已重喷漆成古巴反对派的标志。即使登陆不顺,美方顾问便处危险之中,美国政府不会见死不救,一定大规模入侵。
结果是,34岁的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并肩作战,猪湾海滩激战72个小时,歼灭入略者90多人,俘虏1000多人,大获全胜。CIA要求军队出兵,收拾残局。肯尼迪却坚守底线,不介入,不公开,大出CIA意料之外。
吉隆滩之战(猪湾事件)中被古巴军民抓获的大批俘虏(美国雇佣军)
新浪历史:肯尼迪不介入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王炎:首先他不想招惹苏联,其次是对行动目标的分歧,即为什么要打猪湾。
新浪历史:他本人应该是反对的?
王炎:美国对于古巴革命起初没看得很重,以为不过是权力更替,无论谁上台,古巴都依赖美国生存。等卡斯特罗搞起土改,社会主义改造,美国受不了了。美国果品公司受冲击最大,美在古资产被国有化。于是美政府决定实施禁运,封锁古巴,以为古巴地缘上只能仰美国鼻息,经济制裁一定驱使古巴屈服。谁想卡斯特罗进口苏联原油,发展对西班牙出口贸易,连美国企业控制的炼油厂也被国有化。满盘皆输,美国只好采取极端行为,推翻革命政权,结果却把古巴推向苏联。
其实,肯尼迪一直不愿动武。尤其刚上任,不想找麻烦。一个天主教总统,本属另类,国会、军方对他缺乏善意,他总觉身边有人想看他笑话。他与中情局一起研究行动计划时,气氛如两国谈判,不像上下级合作。这种氛围,使双方难得相互理解,CIA官员认为肯尼迪无情冷漠,牺牲下属,肯尼迪则怀疑他们陷自己于不义。这种紧张关系或许给后来的刺杀埋下祸种。
猪湾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也政治和外交的惨败。赫鲁晓夫事后向联合国安理会抗议美国践踏他国主权。肯尼迪政府竟撒谎说与猪湾无涉,这是等下之策,人都被抓了,扯谎无异于掩耳盗铃。没多久,肯尼迪又出面承认,向公众保证再不犯类似错误,美国形象严重受损。革命的古巴却地位直升,卡斯特罗胜利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战胜了超级强国。从此,卡斯特罗一边倒向苏联,与美国撕破了脸。美国在土耳其部署远程导弹,目标对准莫斯科。赫鲁晓夫恰好利用古巴反美,把导弹装上商船偷偷运抵古巴。一旦安装完毕,苏联导弹可以打到美国本土的任何地方,要知道,那可是核弹头。这意味着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失败,遏制的前提是你有核打击的绝对优势,对方还未及动手,你已经摧毁它的核设施和军事目标。苏联如果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美苏之间的核优势就均衡了,双方各有桥头堡,谁也没有胜算。一旦爆发战争,大家玉石俱焚。
起初,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拍到苏联导弹的影像。美国军方建议肯尼迪在导弹尚未装好之前,先发制人摧毁它,消除核隐患。如错失良机,就永远没机会再攻击了,因为一旦导弹就绪,谁还敢冒自我毁灭的风险实施打击呢。可事情还有另一面,继续推理一下,如果美国打掉古巴导弹,苏联不可能逆来顺受,一定报复。打不到美国,可能会进攻西柏林。美国不能坐视不管,便只好从土耳其发射导弹打莫斯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是核战争。如何抉择?肯尼迪有13天接受关键的考验。
肯尼迪有自己的风格,他以外交手段处理导弹危机:宣布对驶向古巴的苏联商船进行检查。导弹部件都装在商船上,如检查发现武器,船只必须掉头回去。这样危机被控制在民事范畴,给苏联留足面子。但军方认为不行,在检查的过程中,那几个已运到古巴的导弹怕就装好了,后果是谈判桌上与苏联平起平坐,到那时便没有回旋余地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纠结,最考验决断力,肯尼迪坚持自己的方案,继续商检货物,截住一艘艘开向哈瓦那的船只。最终,苏联船乖乖掉头回国,肯尼迪占了上风。下一步该解除已在古巴的苏联导弹了。肯尼迪开出条件:美国承诺永不入侵古巴。赫鲁晓夫回复说:这还不够,美国须撤回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这个条件让军方大为光火,肯尼迪也不敢公开接受,于是达成一项“桌下条件”,双方不公布美国撤回导弹,在180天内美方以更新技术为名私下将导弹从土耳其撤出。
苏联拆除了古巴导弹,美国也撤出土耳其的导弹。肯尼迪13天内化解了古巴危机,美国媒体盛赞总统英明果断,实际上美国的战略损失也很大。
新浪历史:战略后撤?
王炎:的确,古巴到今天仍能独立,与导弹危机息息相关,没有美国的承诺,卡斯特罗政权随时面临美国的威胁。所以,美国军方不会像公众那样高度评价古巴危机。
肯尼迪总统遇刺前最后几分钟乘车经过达拉斯迪利广场的情形
遇刺:不是凶手的“凶手”
新浪历史: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对凶手以及幕后的力量,大家都很疑惑。为什么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您刚才也谈到了肯尼迪与军方、CIA一直以来都不和,与国会关系也不融洽。您对这个事件有什么看法?
王炎:1963年11月22号达拉斯的枪击案,官方认定的凶手是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警方说他是单独作案。但起诉书上只说他谋杀一名达拉斯警察,并未起诉刺杀总统。过程是这样的,肯尼迪乘坐一辆敞篷轿车在达拉斯市公开露面,打过来三颗子弹,致命一颗击中头部,脑浆溅了他夫人一肩膀。子弹从路旁一个存放教材小楼里打出来,楼内只有一名管理员是奥斯瓦尔德。奥斯瓦尔德是退伍军人,岁数不大,思想激进。曾去苏联呆过一段时间,在那找了老婆,生了孩子,想移民苏联,结果被拒,不得已回来达拉斯。他言行极端,曾去警察局威胁炸楼。刺杀总统时楼内只他一个人,一名警察试图抓他,结果被射杀。
审讯奥斯瓦尔德时,他说警察不是他杀的,更没刺杀总统。后来有各种版本的阴谋论,说杀手不只一个,还有一个致命的杀手从另一方向射击,打出了致命的一枪。审讯奥斯瓦尔德之后,警方转移他去另一看守所,途径地下车库时,奥斯瓦尔德被一名叫杰克·鲁比的人射杀。杰克·鲁比与黑手党有瓜葛,不知他如何进入戒备森严的车库,拿手枪击毙了犯人。鲁比被抓后,问他作案动机,他也不承认犯罪。有录像,抵赖不掉的。事后的各种调查表明,杰克·鲁比曾为一个向古巴走私枪支的团伙工作,线索指向了古巴。鲁比拒不交代,关在监狱里。几年后他与狱卒闲聊,要求去华盛顿特区受审,因为在达拉斯什么都不敢说,有生命危险。 他还说刺杀有很高层的人幕后指使,还派人在狱中给他注射癌细胞。1967年,即4年之后,鲁比肝癌死在狱里,恰在提起公诉前几天。但注射癌细胞的说法,恐怕医学上不成立。
没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太惊心动魄了,更像虚构的间谍片。五年之后,总统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在1968年遇刺。罗伯特遇刺案,更扑朔迷离。罗伯特巡回竞选之旅,有两个曾参加猪湾行动的CIA特工一直跟踪他。在洛杉矶下榻的一家大饭店里,罗伯特走过一个拥挤的通道,很多人过来跟他握手。杀手近在咫尺开枪射击,打死了罗伯特。保镖抓到侧前方射击的杀手,是个巴勒斯坦移民。又有阴谋论说,这一枪不是致命的,致命的那枪从罗伯特后背近身射击。但谁打的这一枪,无从说起。审问时,杀手说被人催眠了,什么也不记得。又是一个诡异的谜团。
这两次行刺太神秘、太过戏剧化了,很像专业作案。有阴谋论说,两起谋杀是中情局对猪湾事件的报复,也可能是军方的报复。还有个版本说,副总统约翰逊为了篡权而行刺。我觉得概率不高,他们合作很好,是一对好搭档。
盖棺:带来了新政治的想象
新浪历史:肯尼迪遇刺之后,民众对这个事件有什么样的看法,毕竟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总统遇刺?
王炎:肯尼迪遇刺,美国政府公信力面临危机。1963年之后,美国人越来越不相信政府,各种阴谋论喧嚣尘上,对政治民主也产生了怀疑。1968年,罗伯特遇刺前,马丁·路德金刚遇刺,美国社会分裂了。1968年像个历史界标:大规模学生运动、民权运动、反战游行此起彼伏。黑人与白人、南方与北方、父与子、政府与知识分子矛盾重重。这是美国最低迷的时代,肯尼迪的魅力曾给美国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和幻想,他承诺过美国人将成为世界公民,代表人类完成超越性的成就;他许诺过一个道德与平等的社会。肯尼迪的朝气、宽容,乐观让美国仍对未来抱有希望,这是美国复兴的思想源泉。终于到了里根时代,美国重新步入上升时期。
新浪历史:1960年代,冷战开始在外围世界展开,最著名的特征就是越南战争,甚至于土耳其也卷入导弹危机,您怎么看肯尼迪遇刺本身和冷战之间的关系,甚至说整个世界当时对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反应,以及今天还有没有后续的反应?
王炎:肯尼迪卷入越战,是个仓促决定。整个战争过程,他有许多不审慎的决策。最不明智的是杀害吴庭艳。当年南越共产党势力越来越强,南越政府渐失民心。这种情况下,肯尼迪政府误判,仍压上全部希望在南越总统吴庭艳的身上。后来一个和尚抗议自焚,有人拍下影像送到白宫。肯尼迪看后,草率决定让CIA帮助南越军方杨文明政变,杀死了盟友吴庭艳(吴庭艳也是天主教徒)。肯尼迪对亚洲政策不够审慎,缺乏连续性。但与之相比,他对欧洲事务却很精到。1961年东德筑起柏林墙,他发表几篇重要的演说,影响深远:“一个政权把自己的人民圈起来的时侯,便证明这个政权失败了!”1963年他造访西柏林,有个著名的讲话:“今天我是柏林人”。西德人狂热地欢迎他,简直视若神明,肯尼迪的形象达到巅峰。他身后西德人仍深情怀念,至今不忘他柏林演讲的风采。
他还有一个影响至今的遗产,就是美以关系。肯尼迪政府率先与以色列结盟,包庇以色列的核计划,当联合国知情后派人核查时,以色列敷衍舞弊。美国政府却装聋作哑,一味姑息。以后历届政府支持以色列打中东战争,结下巴以冲突的恶果。没有美国的纵容与支持,以色列不可能如此为所欲为。如果说美国在中东扶植了忠实的代理人,受益无穷的话,那么恐怖主义报复的严重后果,恐怕也始料不及吧。
新浪历史:您个人怎么看肯尼迪总统?
王炎:我觉得是这样,肯尼迪有两面性。首先,他改变了美国的政治生态,作为一个时尚的、带有消费色彩的、代表青春文化的大众偶像,肯尼迪塑造了新一代政治领袖的风范,改变了人们对现代政治与政治人物的想象,奥巴马、克林顿身上都有肯尼迪的影子。与之相对的类型是传统政治人物:现实主义的、铁腕强硬的,尼克松、撒切尔、里根都是这种类型的代表。新型政客与媒体有不解之缘,肯尼迪的媒体曝光率极高,无数绯闻。人们说他是花花公子,他不以为耻。他喜欢跟媒体打交道,甚至为电视台设计节目,我们在这一代政治人物身上看到了影视明星的做派。媒体也热衷于炒作明星式的政治人物,把他们作为节目素材。肯尼迪遇刺时的电视转播创下纪录,连续70个小时不间断,中间不插播任何其他内容,只有对9.11的新闻报道能与其相提并论。
因此,肯尼迪的人生、政绩、遇刺都成为文艺创作的丰富源泉,你很难分清什么历史真实,什么是文学创作,肯尼迪夫妇、肯尼迪家族是美国大众的神话,媒体不断传播、创作、再创作着肯尼迪形象,以及梦露这样的相关产品。所以,我们现在谈肯尼迪,很大程度上是生产“肯尼迪文化”,或被各种文艺形式创造出来的“叙事”——即大众将美好愿望投射到历史人物身上,而非还原历史。因此,我们还该看到他的另一面,不浪漫的侧面。肯尼迪华丽家族外表下面的赤裸裸的金钱政治,肯尼迪从政生涯中的种种不光彩,第一家庭貌似完美的婚姻背后,有薄情寡义与玩弄女性。还有,肯尼迪虽然开拓性强,有魄力,但缺乏一贯性、持续性,常朝令夕改,出台法案多,却执行落实少。最后,反思这个家族的荣耀的神话与不幸的神话,会发现在一个没有皇族贵胄的国度里,公众需要肯尼迪家族这样的金元新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