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的建筑布局
历史网 2024-07-19用户投稿
大明宫是唐朝的正宫,也是唐代三大重要宫殿之一。大明宫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原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
大明宫地处长安城北郭城外,北靠皇家禁苑、渭水之滨,南接长安城北郭,西接宫城的东北隅。一条象征龙脉的山原自长安西南部的樊川北走,横亘六十里,到了这里,恰为“龙首”,因地势高亢,人称龙首原。龙首原本为隋大兴城北的三九临射之地,内有观德殿,是举行射礼的地方,唐因袭这一功用。
隋初,以《周易》建设新都,认为龙首山川原秀丽,宜建都邑。龙首山分广义、狭义两种说法,广义的龙首山指“从南山北麓伸向渭河的诸高冈梁原的统称”。其范围在浐河、灞河和潏河之间。而狭义的龙首山是指靠近渭河的呈东西向山麓的一部分。
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驻有禁军,北门夹城内设立了禁军的指挥机关“北衙”。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门南门,门前是宽达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丹凤门以北依次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雍录》载:大明宫自丹凤门有含元殿,再北为紫宸殿,南北相沓,三座建筑都建于山岗之上。前朝区占据龙首山的最高端,过了前朝区,龙首山北麓的地势迅速降低,高差达数米。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是大明宫三大殿,正殿为含元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弘史二馆。在轴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
龙首山北面为后庭,地势低洼,引龙首渠水入城形成湖泊,即太液池。大明宫后庭区的规划十分注意地理位置的选择,避免后宫区域再次发生像太极宫后庭“湫湿”的失误。天子寝殿和便殿,大多被集中到了太液池东南的龙首山高地上;皇帝于后庭理政和宴请群臣的场所,被安置到了太液池西南岸的龙首山高地上。而在太液池的北面,地势广阔低平,则安插一些游艺的场所和太液池的附属景观,如拾翠殿、跑马楼、斗鸡台等等。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位于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此外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
在六爻中,宇文恺是比较尊崇九二、九三和九五高地,“九二置殿”、“九三立百司”、“九五贵位”,然而,大明宫的规划者却偏偏选择九一高地(狭义龙首原)建筑大明宫。这说明,唐代选择宫址,除了按常规思维考虑建筑物的象征意义外;同时地理环境也是极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大明宫很大程度沿袭了太极宫的建筑布局模式,即:一、前朝后寝;二、中轴对称;三、三大殿制度;四、多重宫墙防卫体系;五、庭院布局。
大明宫建设的地理基础,与宇文恺附会的“六爻”息息相关。一方面说明唐代选择宫址,讲求一定的象征意义,是为了迎合封建礼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规划者在遵循礼制的基础上,必然会考虑实际需要而设计建筑物的布局,这是唐人务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