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的九座城门分别是哪些
历史网 2024-07-19用户投稿
众所周知,大明宫是唐代皇宫的正宫,最重要的宫殿,其建筑自然与别处不一样。作为日此重要的宫殿,自然要有多人看守,大明宫为了安全考虑可是设置了九座城门呢。
大明宫宫城共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东西分别为望仙门和建福门;北面正中为玄武门,东西分别为银汉门和青霄门;东面为左银台门;西面南北分别为右银台门和九仙门。除正门丹凤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在宫城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在北面正中设重玄门,正对玄武门。
丹凤门
丹凤门是唐大明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体现其千般尊严、万般气象的皇家气派。它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均创都城门阙之最,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经过发掘,丹凤门发现了五个门道遗迹,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建筑制度最高的城门,东西长达六十多米,南北宽二十米,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天下第一门”。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600余米的御道。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
望仙门与建福门
宫城外墙的城门,除南宫墙中央的丹凤门外,其东侧有望仙门(再东还有东内苑的正门——延政门),西侧有建福门。
《唐会要·杂记》(卷三十)及《旧唐书·德宗(下)》(卷十三)记载:贞元十二年(796年)“八月六日,户部尚书裴延龄奉敕修望仙楼,至十三日,令又筑望仙楼东夹城”。《长安志》(卷六)记载“丹凤门东曰‘望仙门’”,注说:“南当皇城东第二街,贞元中修,有楼十间”。《旧唐书·文宗(上)》(卷十七)记载:太和元年(827年)四月,文宗下令拆毁望仙门楼侧的“看楼”,以示纠正敬宗的种种弊政。会昌五年(845年)六月,武宗敕修望仙门楼及廊舍,共百余间。
晚唐时期,皇帝多在宣政殿西侧的延英殿视朝,上朝的宰相和百官都是从西侧的建福门出入,所以建福门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宫门。《长安志》记载:“丹凤门西曰建福门,门外有百官待漏院”。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一诗中,描写了早朝待漏时的情景:“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左银台门与右银台门
左银台门位于紫宸殿东,右银台门位于紫宸殿西。晚唐时期,皇帝主要住在大明宫的西部寝宫,内侍省、少阳院、翰林院、客省等都集中在右银台门一带。右银台门外,向南直通长安城北墙的兴安门,由此门进入长安城以及皇城和大内,交通方便,所以大明宫西侧的右银台门就成为出入大明宫的主要宫城大门。
翰林门
唐代翰林、学士们每天上下班,先从右银台门进入大明宫,然后再由西宫墙翰林门出去,即进入西夹城的翰林院与学士院。《雍录》卷四载:“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故院设复门所以通禁庭也。”
九仙门
位于右银台门北。九仙门外正是“西夹城”北段、右三军(右神策军、右龙武军、右羽林军)驻地,此门只是右三军驻地通往宫内的大门。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即位不久,就多次到右军,并登上九仙门楼观察角抵和杂戏。
玄化门
开于大明宫东墙北段,沟通东夹城内驻在的左三军与宫城的联络。东宫墙的玄化门与西宫墙的九仙门,功能相同,形制对称。
太和门
《长安志》载:左神策军、左龙武军、左羽林军等“左三军”在“太和门之北”。所谓太和门,顾名思义与“太和殿”有关。
玄武门
《旧唐书·玄宗本纪》载:玄宗除韦后时,曾亲历大明宫玄武门用兵。《唐六典》载:“北曰‘玄武门’,左曰‘银汉门’,右曰‘青宵门’”。位于夹城北宫墙中略偏西。
内重门
位于玄武门内(南)侧,是一座便于车马通行的三间一门道“屋门”穿堂门。
重玄门
夹城北墙正中,正对玄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