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孔明灯的习俗由来

历史网 2024-10-03用户投稿

放孔明灯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在中国许多地区都有这个节日习俗。

海南

海南孔明灯又称文灯、天灯,它是用白结方纸糊制而成的,是根据热气球原理,空气受热膨胀产生的热力升空的,它携带的燃料可升空漂浮约1小时,开始时像不明飞行体,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仿若星星。

相传它是由大陆流传到海南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当地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风俗。每逢喜庆日子或盛大的节日,人们都点起文灯来表达他们的美好心愿。点燃文灯前人们都要在灯上写出自己的愿望,与天灯一起冉冉升向苍穹,以祈求心愿能实现。

在文昌、万宁、儋州一带的村庄里,至今民间有扎孔明灯,放天灯的习俗。由于文昌口音“天灯”与“添丁”谐音,男孩家拿着写有吉祥词语的公灯、人丁灯、首牌灯、花篮灯、鲤鱼灯、珍古灯等各式花灯自发组成“送灯”队伍,敲锣打鼓,绕村行进到村中的庙宇前,表示送去“人丁兴旺,家景兴隆”之意。放天灯时,给碎布浇上油,桶口朝下,点燃油布后,整个纸桶就会被热气充满,家家的天灯如同热气球一样冉冉上升,带上你的祝福与心愿,飘上夜空。

台湾

农历新年的元宵灯节将至,为庆祝佳节,台北平溪人夜晚放飞成串的孔明灯,引来众多观者驻足。

大约于清朝道光年间,由大陆福建省惠安、安溪等县传入台湾的台北县、平溪乡、十分寮地区,即基隆河的上游。据十分寮地区父老前辈的口述表示,早年十分地区闹过土匪,由于地处山区,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过,待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间施放天灯作为信号,告知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种方式向村民报平安。由于当日由山上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十分地区的村民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且向邻村的村民互报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区的村民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注意

1、放之前检查孔明灯是否有破损,发现有破损,请用纸粘好。

2、避免燃放烧着灯体,应将折叠的孔明灯完全展开后再进行点火。

3、放时应该两到三人协助。

4、请不要在多草木树木的地方、城区楼区居民区、机场方圆5公里范围内、高压线附近、在仓库、军事禁区附近、加油站、油库等易燃物附近进行燃放。

5、风力过大导致热空气流失,孔明灯无法正常升空,风力大于4级以上请不要燃放。

建议在空旷开阔的地方放飞,例如在海滩、江边、河边、湖边、大操场、运动场、郊外无树木地方放飞孔明灯。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场所燃放孔明灯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其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在加油站、加气站、高压供电设施设备、通信设施设备等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附近燃放孔明灯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处警告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下拘留。情节严重的,可处七日以下拘留并处罚金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该条目在2012年10月26日修订后,取消对燃放孔明灯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