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词叙录》的内容概括
历史网 2024-11-15用户投稿
《南词叙录》是明代徐渭撰古代中国戏曲理论专著,全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南戏的源流和发展、南戏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南戏的声律、南戏的作家作品,以及南戏常用术语、方言的考释等,最后附以戏文目录。
南戏为当时文人所歧视,但在民间又相当活跃,富于生机。徐渭撰述此书,一方面是为其争名,同时也是填补学界空白。著者自谓:“北杂剧有《录鬼簿》,院本有《乐府杂录》,曲选有《太平乐府》,记载详矣,唯南戏无人选集,亦无表其名目者,予尝惜之。客闽多病,咄咄无可与语,遂录诸戏文名,附以鄙见。”
关于南戏的源流,《南词叙录》认为:“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接着著者又引用了另一则见解:“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此二说对南戏的源流阐述已颇为清晰。
关于南戏的发展,则谓:“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十大夫罕有留意者。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宋词遂绝,而南戏亦衰。顺帝时,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猬兴,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永嘉高经历明……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这一段表述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认为南戏乃“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既肯定了曲与词的关系,同时又肯定了“里巷歌谣”在南戏形成中的地位,这颇为符合南戏形成的实际情况;二是比较概括而准确地缕述了南戏从宋代到明初的演化迹象。
在《南词叙录》中,作者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南戏的特色。在徐渭看来,早期南戏在音律上“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肯定南戏在初创时期音律上的灵活状况。同时,早期南戏“语多鄙下”,至高则诚“以清丽之辞,一洗作者之陋”。但南戏发展到明初,以《香囊记》为始,“以时文为南曲”,“南戏之厄,莫甚干今”,于此肯定了南戏在初创时期的艺术面貌。
关于南北曲的异同,《南词叙录》中有一则著名的论述:“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戏则纤徐绵渺,流丽婉转。”徐渭高度评价南戏,与其对于“本色”的弘扬密切相关。他认为南戏“有一高处:句句是本色语,无今人时文气”,这是徐渭戏曲主张的核心。
王骥德曾言:“先生好谈词曲,每右本色。”(《曲律》)所谓“本色”,就是要通俗自然,以家常语入曲,而反对以“秀才家文字语及引传中语”(《昆仑奴题词》)写曲,要求在创作中做到“俗”与“真”的统一,这是徐渭“本色”论的主要内涵。
徐渭对当时尚处于民间状态的南曲四大声腔,作了较早的考察和评价,特别对昆山腔,给以有力的辩护,将其与隋唐之雅乐相提并论,旨在提高昆山腔的身份。另外,《南同叙录》在南戏的宫调音律问题上的沦述,以及对南戏作品的评价也都颇有价值。
徐渭的戏曲创作和理论研究,促进了明后期戏曲创作和理论上的繁荣。他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对汤显祖影响尤大。“越中”曲论家王骥德、吕天成、孟称舜等,更直接受到其创作和理论思想的影响。《南词叙录》全面地论述了南戏这一艺术门类,在宋元明清四代,是唯一的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其在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 上一篇:《游洞庭湖五首·其二》赏析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