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故事(刘伯温助朱元璋一统天下)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刘基,字伯温,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人,当时的百姓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明武宗追赠其为太师,谥文成,所以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天满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 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驰名于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髙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基出生在浙江处州府育田县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武阳村一个富裕的书香地主家庭。家庭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在学业上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也培养造就了其豪爽刚正、疾恶如仇的性格。
刘基考中进士三年后便被任命为江西髙安县丞。这虽然只是辅佐县令的位卑职微的地方小官,但刘基并没有松懈,尽职尽责,处处为百姓考虑,深得上司赏识和百姓的爱戴。不久便有了相当不错的政绩,从而被调至江西行省为官。但是刘基的廉洁奉公与当时元朝政纲紊乱,官场腐败,大小官吏只为了自己的财与权而争相谀迎的现实显得格格不人。秉性耿直的刘基又常常 因奍不惯这种风气而不顾情面直言谏事,处处得罪上司和幕僚。他的上司和苺僚便时常排斥他,让他在官场举步维艰。心里明白自己是不会在这样的现实下有任何作为的刘基毅然辞职,于至元六年(1340年)回到老家,闭门读书。
让刘基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秉公执法早已流传开来。时隔三年之后,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第二次起用他,授他为行省考试官。此时,刘基满腔为国效力的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上任后不久,豪爽刚正、疾恶如仇的他上书揭发了监察御史失职的事。怛现实再一次戏弄了刘基,他的上级不但没有惩戒失职的监察御史,反而斥责他多管闲事,信口开河。心中无比气愤的刘基再一次扔下了头上的乌纱帽。失意的他心里有许多的愤慨与无奈,便移居杭州,寄情于山水,饮于西子湖畔,卧于武林山施,饮酒赋诗,遗兴自娱。
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了一件令朝廷大惊的事。台州人方国珍在海上集结兵力,一举攻占了浙江沿海的诸州郡。朝廷急命江浙行省尽全力抵御来犯。闵为从小书读千卷,早年就在浙江传开了刘基具有谙熟兵法韬略的能力, 于是,第二年(1352年)浙东元帅府都事再次下诏书起任刘基。这时的刘基对朝廷几乎失去了信心,但是,他心中为国效忠的火苗依旧没有熄灭。
在一番激烈的心里斗争后,一心为国的浩然正气带着刘基走出了深山,他决心用自己的谋韬大略帮助官府镇剿方国珍。刘基细细分析后发现方闰珍是以浙东宁波为跳板进袭内地的,于是提出要想防方国珍的凶猛进攻,只有建筑宁波城墙。果然,方国珍再不敢轻易进犯宁波了。两年后(至正十三年1353年),政绩颇丰的刘基被提拔为行省都事,召至杭州商议招抚方国珍事宜。
这时,刘基才知晓了事情的原委,在方同珍举兵起义后不久,朝廷便下诏书诏安方国珍,方闻珍 随即同意诏安,被任命为国尉。但利欲熏心的方国珍不安于此职,仍多次举兵反元,无可奈何的朝廷只得一次又一次地提拔方国珍。而这次方又不安于现状,故伎重演,要挟朝廷,朝廷忍无可忍但也无计可施,只得召集贤士出谋划策。刘基细细分析后,否定了朝廷的做法,反对一味的招安。
他认为对付方氏之乱的上策应是剿抚结合,方的所作所为,无非是想得到高官厚禄,朝廷对此绝不能姑息,应捕而斩之。他的部下大都是盲目追随者,招安之即可。杭州同僚觉得言之有理,便将此计察报朝廷,欲与行之。刘基这镇压方国珍义军的分化瓦解之计,也确实险恶。方国珍得知后心里大惊,企图利用金丝玉帛来说服刘基,希望他放弃剿捕之计。
正义的刘基果断拒绝了这些礼物,一心只想铲除朝廷的心头之患。方国珍急红了眼,索性直接以重金向大都朝中大官施压,那些大官在重金面前毫无抵抗之力。之后朝廷不但又一次招了方国珍的安,还斥责刘基的剿捕之计有损朝廷的仁义,作威作福,并责令江浙行省将刘基羁管于绍兴。这对刘基无疑又是当头一棒,只得被迫第三次辞官回家。
二十年的时间里,刘基在官场大起大落三次之后,归隐浙江老家。没过多久,朱元璋率红巾军打到处州。諄重有识之士的朱元璋每到一地都要访见帟地名士,召请他们出来。占据处州后,听说浙东名士刘基正隐居青田老家,朱元璋便派人携带重金聘请刘基出来。
隐居于家乡的刘基早已听说过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刘基也打心底里钦佩朱元璋,但经历了三次官场大起大落,又对当时群雄割据的乱世存有戒备之心,他还是拒绝了朱元璋的邀请。朱元璋心有不甘,于是再次派处州总制孙炎前往青田邀聘。这时的刘基清楚地看到元王朝已经不可救药,并体会到朱元璋的诚意而且在群雄中唯有朱元璋能成得了气候的亊实。刘基决定再赌一把,把自己的未来压在了辅佐朱元璋建立大业上。随即收拾行應,于至正二十年(1360 年)农历三月由青田问道到达金陵。
坊间传闻刘基是个深谙阴阳八卦,专事风水占卜的奇人,有着呼风唤雨、料事如神的法术,当然,这不是真的。但现实中的他的确是一个强智博学,才思敏捷的人,不仅经史诗文,连军事韬略、兵法智术甚至是天文地理乃至阴阳五行都十分精通。刘基性情冷静,为人处世机警果敢,有成为一名优秀谋臣的天赋。辅佐朱元璋不久,刘基展现出的种种不凡才能使得他很快成为了朱元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
刘基的到来使得在军事政治上正处于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朱元璋如虎添翼,比朱元璋在金陵站稳脚跟的同时还占据浙江其他一部分地区,而且朱元璋的实力在这期间有了很大发展。但东边张士诚,西边陈友谅两股力最也都不是鼠辈,他们看到朱元璋迅猛的发展后试图联合夹击朱元璋以除去后患,这对朱元璋形成很大威胁。除此之外,朱元璋虽早有效法沛公刘邦的志愿,但一直没有真正厲于自己的旗号,而是隶属于刘福通控制下的小明王韩林儿,接受他的封爵,有龙凤年号。若能解决这内忧外患同时压制的尴尬局面,朱元璋的实力便能得到质的飞跃。
在刘基看来,当下正值群雄纷争之际,受到別人的牵制不会有所作为,均己掌捤命运,才能成就一番大亊业。因此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农历正月,当朱元璋在金陵中书省设御座,率文武僚属遥拜小明王、行庆贺礼时,唯有刘基独自站在一边不拜。当朱元璋问其为何不拜时,刘基不屑地回答道: “他不过是个牧啻罢了,为什么要尊奉他?”接着便向朱元璋说明了应该摆脱小明王,自己争夺天下的道理,朱元璋听后不但没有因此而愤慨,反而觉得很有道理。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手下将领吕珍于安庆(今安徽寿县)向韩林儿进攻,刘福通下令要朱元璋发兵速速前往救援。刘基听闻后劝说朱元璋不应前往救援。他说:“现在陈友谅、张士诚正联合起来虎视眈眈伺机进攻我们,这种时候哪还有精力去管别的人呢?再者说来假使将小明王救了出来, 我们又如何安顿他才好?”以此劝朱元璋借机抛弃韩林儿。朱元璋不听,一意 孤行,亲自率军往救。不出刘基所料,陈友谅果然乘虚而人。
率领几十万精英 部队袭击了朱军辖下的江西重镇洪都(今江西南昌)。得到消息的朱元璋不得 不星夜兼程回赶,疲于奔命,此时的韩林儿正如刘基所说,成了朱元璋的累赞。待事态平息之后,朱元璋心怀愧疚,感慨地对刘基说:“当初若是听从您老的教诲,也不会落得如此。万幸陈友谅偷袭的不是金陵,否则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了。”不久之后,朱元璋狠下心来彻底抛弃了韩林儿,摆脱了他人的束缚。
刘基对朱元璋在军事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刘基到金陵辅佐朱元璋不满两月之时,挟主称帝的陈友谅趁其余威,举兵东下,试图联合张士诚部合击朱元境。金陵的形势可谓十分严峻。一时间朱元璋部下不免产生慌乱,有的主降,有的主逃,有的主张倾力与之决一死战,诸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此时的朱元璋心中也没有解数,赶忙请教在一边不动声色的刘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 主降者和言逃者一律斩杀,才有可能破敌获胜。他又说道,陈友谅挟主称帝,骄横不可一世,其心无日不忘金陵。
现在气势汹汹地举兵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让。我们一定不能让其得逞,唯有奋力抵抗才是上策。他又说, 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进犯我部,既是疲军乏将,还是不义之举,而我们后发制人,以充足的兵力应对他们疲惫的军队,待敌深人后,我们以伏兵击之,必胜无疑。而且这是关键的一仗,我们一 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来犯之敌。这一番话,既坚定了朱元璋必胜的决心, 又稳固了朱元璋部队的士气。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计策,巧出奇兵击溃了陈友谅的进攻,使得金陵这块根据地得到了巩固。
虽然陈友谅吃了败仗,退守到江西、湖北一带,但是他与张士诚两股力量仍是朱元璋最大的威胁。为了消除后患,朱元璋决定出兵讨伐陈、张,以打破包围,争取战略主动。但是在讨论先对谁采取行动时大家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人提出先向张士诚进攻,因为张离得近,且兵力相对较弱,胜率大些。此外,张士诚所处的苏湖地区资源富庶,攻占后对部队的后勤军需补给能提供保障。而刘基的主张却恰恰相反,在他看来,张士诚安于现状,胸无大志,只求自保,不太会趁人之危,所以不必太放在心上。
而占据於江上游的陈友谅从挟主称帝就显示出他庞大的野心,而且他的兵力相当雄厚,对我们的威胁远大于张氏。若我们先打张氏,陈友谅必定会乘人之危举兵来犯,而若先打陈氏,张士诚必定保守而不出兵。由此看来,先攻陈氏为上策,而等陈氏被灭,张氏孤立无援,再加上兵力本就薄弱,那么他们的生死就是我们一句话的亊了。待到陈张皆被灭时,我部就可拥麾北上,席卷整个中原,天下便为我所有。刘基高瞻远瞩的局势分析,为朱元璋点明了一条扫平四海、建立大业的最佳途径。朱 元璋采纳刘基之计,首先讨伐了陈友谅,之后又完灭张士诚,为成就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节:李善长为什么被朱元璋称为再世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