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李善长何时投靠朱元璋)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李善长生平简介:李善长的故事有哪些?李善长的结局如何?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明朝开国宰相李善长的一生吧:

李善长生平简介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明代开国宰相,太祖时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定远(今属安徽)人。他在朱元璋立国前就参与机要,深获朱元璋的信任。曾向元璋建议“行仁义,禁杀掠,结民心”。在战时,李善长常留守后方,调度兵食,有萧何之功。朱元璋立国后,他主持制定了明初的主要制度。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杀。

李善长的故事

一、投身太祖 出谋划策

李善长年少时读过一些书,很有智谋,熟习法家学说,预见事情发展多能应验。明太祖朱元璋攻占滁州一带时,李善长前去拜见。太祖知道他是当地知名人士,留下他担任幕府书记的职务。

一天,朱元璋向李善长请教道:“四面八方都在打仗,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李善长回答说:“秦末大乱,汉高祖以一布衣平民起兵,心胸开阔,很有气度,善于发现人才,委任合适的职位,不喜欢乱杀人,因此五年成就了帝王的事业。如今元朝纲纪已经紊乱,天下土崩瓦解。你出生在濠州,那里距离汉高祖的家乡沛地不远,山山水水呈现出的帝王气象,你是当然秉受了的。只要你效法刘邦的所作所为,天下很快就会平定。”朱元璋听后深以为是,从此将其视为心腹,参预机密谋议。

李善长筹划粮饷、制定战略,非常能干,因此更得朱元璋的信任。随着朱元璋的威名越来越大,投靠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来投靠的人,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干,荐举给朱元璋,又代朱元璋表达诚恳的心意,使众将都能安心。有因事互相闹意见发生不合的,他耐心地为他们调解。当时朱元璋还在郭子兴的麾下,郭子兴由于听信了流言蜚语,有一段时间对朱元璋起了疑心,夺去他的部分兵权,又想把李善长夺过去辅佐他。李善长坚决谢绝不去,因此朱元璋更是十分倚重他。朱元璋屯军和阳,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鸡笼山寨,只留下少数兵士帮助李善长留守和阳。元朝大将探听到那里的情况前往袭击,李善长设下埋伏,击败了元军,朱元璋由此对他更是十分欣赏。

朱元璋收编了元朝巢湖水军以后,李善长极力劝说他渡江攻占集庆(南京),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据地。朱元璋接受了建议,先率军攻下采石,大军直逼太平。李善长事先书写好禁止军队掳掠的告示,攻打下城池以后,马上张贴在大街小巷,因此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没有人敢违反禁令。在要夺取镇江的时候,朱元璋担心众将不能约束部下,因此要重处以前有违反军纪的人,李善长出面极力营救,这些人才得以解脱,但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所以占领镇江以后,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百姓甚至不知道有大军到来。

后来,朱元璋成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任用李善长为参议。当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人都是中书省的属官,然而军机进退、赏惩章程,大都由李善长决定。枢密院改为大都府后,李善长兼任大都督府司马,后又被提升为行省参知政事。

二、开国宰相 深得宠信

朱元璋称了吴王后,授给李善长右相国的官职。李善长熟悉前朝的行政制度,处理政事很有效率,又善于言词、会撰写命令。朱元璋有要招纳收降的,就命令他撰写劝降的文书。凡朱元璋亲自率领军队征战的时候,都命李善长居守大本营,将领和官吏们都服服帖帖,百姓安居乐业;同时,李善长转运调配军队的粮饷,也从来没有缺乏。李善长曾经请求官卖两淮产盐,制定茶法,都是经反复衡量考虑元朝的制度,除去其中有害的法令之后而决定的。

后来又制定钱法,开矿冶炼,铸造铜钱,规定鱼税,朱元璋政权的资财由此日益富足起来,而且百姓的日子也好过了。平定苏州张士诚之后,朱元璋论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职官制度改变以后,左官高于右官,又任命李善长做左相国。

朱元璋刚渡江时,由于天下大乱,军纪也很难维护,因此许多时候都用重法。有一天,他对李善长说:“法律中有三条一人犯法、亲属等连带治罪的条文,是不是过于严重了?”李善长乘机请求除犯有叛逆大罪的人以外,都免除连坐,于是朱元璋命他和御史中丞刘基等人主持制定法律条令,颁布天下。

朱元璋即位做了皇帝,追尊自己的祖父母和父母,册立皇后妃嫔、太子、各王,都是由李善长充当大礼使。设置东宫太子的官属时,朱元璋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其他的职衔仍像原来的一样。李善长还奉命率领掌管礼仪的官员制定帝王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礼。皇帝巡幸汴梁的时候,李善长留守在南京,一切朝廷政事听凭他酌情处置。不久,李善长上奏制定了六部官制,提议规定官员和百姓服丧的装束,以及百官朝贺东宫太子的礼仪。他还奉命监修《元史》,编辑《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确定全国高山大川神祇的封号,分封亲王,功臣封爵行赏等,事无巨细,朱元璋全都委任李善长和各位文臣谋划进行。

洪武三年(1371)大封功臣。明太祖朱元璋说:“李善长虽说没有战功,但是为我服务很长时间了,军队粮饷的供给方面,功劳很大,应当给他进封大国。”于是授他开国辅运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每年给俸禄四千石,子子孙孙世袭;赐给铁券,可免去他两次死罪,免去他的儿子一次死罪。当时封为公的人,有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以及李文忠、冯胜、邓愈和李善长六个人,李善长位居第一。朱元璋把李善长比做汉代名相萧何,赞扬称颂达到了极点。

李善长的结局如何?

李善长由于长期位高权重,因此慢慢也有了骄纵之心,对不同意见官员多予排挤。如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有触犯李善长的权力,他立即考察他们的过失,上奏免去了他们的官职。后来连老臣刘基因某一案件与他发生争辩,由于压力太大自感不安,也请求致休回乡了。

李善长位居人臣之首,富贵至极,也逐渐骄奢起来,太祖朱元璋也开始暗暗讨厌他。洪武四年(1372),太祖赐给他临濠的田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又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户二十家;同时任命他主持修建临濠的宫殿,迁徙江南一带的富有百姓十四万到濠州种田,让李善长经理这件事。为此,李善长留居在濠州几年。洪武七年,太祖朱元璋提升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做太仆寺丞,李存义的儿子李伸、李佑都做了朝廷重要的官员。由此可见,朱元璋虽然开始有些厌恶李善长,但对他还是优礼有加。

胡惟庸起初做宁国县知县,因为李善长的推荐,提升为太常寺少卿,后来又成为丞相,因此两人互相很有交往。而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被杀,牵连为胡党而判罪被杀的人非常多。在此事件中,李善长开始并未受到什么牵连,御史中丞出缺,太祖还让李善长充任。但到了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勾结胡惟庸,太祖下诏书免去他们的死罪,安置到崇明。李善长没有为此感谢恩典,太祖对此心怀不满。

又过了五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因年老不能约束下面的人,想建自己的住宅,就向信国公汤和借三百名侍卫兵士。汤和秘密报告了太祖。四月,京师有一批判罪应当迁徙到边地去的官员,李善长的亲信丁斌等人也在其内。李善长几次请求不要迁徙他们,太祖为此大为生气,审问丁斌。丁斌曾在胡惟庸家做事,因此供出了李存义等人以前与胡惟庸交结的情况。太祖命令逮捕李存义父子审讯,他们供出的案情牵连到李善长:胡惟庸准备谋反的时候,曾派李存义暗地去劝说李善长。当时李善长吃惊地大声呵斥说:“你说什么胡话,要是让人知道你干的事,这是要灭九族的!”后来,胡惟庸又派李善长的老部下杨文裕去游说李善长,说:“事情如果成功的话,当用淮西地方封他为王。”李善长没有答应,但是很有些动心。胡惟庸于是亲自前往游说李善长,他还是没有答应。过了很久,胡惟庸再次派李存义前去游说,李善长叹着气说:“我年纪大了。等我死以后,你们自己去干吧。”

有人又告发李善长说:“大将军蓝玉领兵出塞外,到捕鱼儿海,逮住了胡惟庸结交蒙的使者,李善长隐瞒不予上报。”于是御史们一起上章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人,也揭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互赠财物,私下密语。于是罪案成立,说李善长身为功臣元勋、皇亲国戚,知道谋反的阴谋而不告发,怀疑观望,心怀两端,真是大逆不道。正巧这时有人报告星象有异常变化,预示着应当改换重臣禳解天灾。于是李善长及其妻子、儿子、兄弟、子侄全家七十多人都被诛杀。

而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候郑遇春、宜春侯黄彬、定南侯陆聚等人,都同时作为胡惟庸同党被杀。而已经死去的追加定罪的人也有许多。皇帝亲手书写条列他们的罪状,附上狱中的供词,作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和公主被迁徙到江浦,过了很长时间死去,李祺的儿子李芳、李茂,因为公主的缘故得到恩惠没有定罪。李芳为留守中卫指挥,李茂为旗手卫镇抚,都免去了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