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应天府在哪里(南宋时的应天府在哪)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应天府,又称京师、南京,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陪都。应天府下辖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县。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用十天时间攻破集庆路(今南京);同年三月,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应天”之名意指“上应天意”。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建为南京,为明朝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北迁,以顺天府为京师,以南京应天府为留都。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满清攻克应天府后改名为江宁府。
历史沿革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兵从雨花台进入建康城。元军占领建康后,设建康府宣抚司。天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
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用十天时间攻破集庆路(今南京)。明太祖丙申年(1356年)三月,改集庆路名为应天府。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以应天府建为南京,以开封府建为北京。
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罢北京开封府,改南京称为京师。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京师改称“南京”;改北平府(今北京)名为顺天府,建为“北京”,称为“行在”。
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顺天府,遂开始全面营建北京城,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北京故宫。
明朝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正月,朱棣正式迁都北京顺天府,改北京名为京师,改南京应天府为留都,行“两京制”。朱棣称帝后的南京,仍留有有完整的机构。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克应天府,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改南直隶为江南省。
都城规模
南京明城墙包括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今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达28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终完成京师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故宫是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又称明故宫,旧称紫禁城,皇城面积6.53平方千米,宫城面积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是遵循礼制秩序的典范,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
南京故宫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前后历时二十六年,布局依《周礼·考工记》中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为原则。皇城周长10.23千米,宫城周长3.45千米,洪武门至承天门两侧为中央官署区,承天门至午门两侧为太庙、社稷坛。
前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为核心,东有文华殿、文楼,西有武英殿、武楼;后廷以乾清宫、坤宁宫为核心,东有春和宫,西有柔仪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飞龙殿、西宫,两侧为东西六宫。
南京故宫开创了皇宫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这种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既是南京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然,也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建设的杰作。
整体布局、建筑形制都成为后来明中都和北京城的设计蓝本,并深远的影响了中国明代王府、韩国首尔景福宫、越南顺化紫禁城、琉球国首里城等宫殿建筑的布局与形制。其建筑风格、装饰风格作为中国明清官式建筑的母版,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