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技术成就有什么特点(春秋战国时期什么技术出现)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大动乱、大分裂时期,周天子衰微,诸侯并起,或蚕食鲸吞、或征战兼并;同时春秋战国又是个学术兴起,科技昌盛的时代,由战争孕育出来的诸子百家,有为帝王霸业服务的法家、纵横家、兵家,也有一心为民的儒家、农家、墨家等等。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科学技术如同“开了挂”一般向前发展,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现代科技的“启蒙”,那么就请各位读者与笔者一起,看看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又有哪些科学技术孕育而生呢?

一、冶铁铸犁、雕铜为艺

各地大量铁器出土,为后人了解历史,与前人对话提供了机会,在出土的一件件古铁器中,我们无比惊叹于先代前辈们的高超技术。“如何战胜天灾?”或许现在的舒适、安全生活不会让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然而在生产力严重低下的古代,为了能从土地中获取生存的机会,摆脱不安定的“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之”的生存环境,古代先民们从零开始,在历经数不清的天灾人祸后,终于发明并且普及了铁农具。铁农具始于春秋,推广于战国,在战国几百年间,能从较原始的块炼法进入到冶铸生铁和炼铁为钢的冶铸方法,技术进步之快,在世界冶炼史上少有,表明我国冶铁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已居于领先地位。

而铁犁牛耕的推广,让木、石农具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青铜器却“另辟蹊径”,登上了王公贵族等“钟鸣鼎食之家”,成为礼乐器具继续存在于世,其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不逊于铁器。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甚至向礼器、乐器、钱币、玺印、量器等“业界”发展,后世出土的一些青铜器,其外镀之精良,花纹之繁杂,不输给现代机械造物,令后人叹为观止之余,亦对这个久远的时代心怀向往之情。

二、天行有常,顺天承运

自古以来,人类对天空的探索就没停过,明代万户,便是我国发起宇航升空、向宇宙发出挑战的第一人,直到现在,我国依然有大量科研人员为我国航天事业做着贡献。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就已经兴起,虽然没有技术支持,但日历算法的出现、对日食的记录、阴阳家对五行的解释,都显得天与自然已经不是那么的可怕了,头顶上那层“华盖”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终于,我国古代先民不是匍匐在地上,颤抖着向天祈祷,而是积极利用自然,与自然为友了。

我们常说:“天命难违”,然而何为“天命”?一直以来,我国古代就有对“天”的探索,认为“天为神,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的命数”。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天象”的观测,特别是异常天象,因为事关“天命”,所以诸侯国君极其重视,这也直接推动了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比较有名的著作便是《甘石星经》,其记录了我国最早的恒星变化位置图表,虽摆脱不了为国君星占之用,但与同时期的大批天文学专著和关于天文的观测记录一起,打破了天空的神秘,为后人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

三、望闻问切,妙手回春

医者仁心,上古时有“药神神农氏,身试百草毒”,令后人无不感佩敬仰,春秋战国时亦有行医列国,受人尊敬的“扁鹊”。“扁鹊”姓秦,名缓,字越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被称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断法,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沿用,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司马迁称赞他为:“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

除上述之外,其实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不少技术成就,比如为了装备军队,提供军需,秦国就有了统一调度的生产“流水线”,为后世启发沿用;还有建筑方面的成就:城市严格的对称布局,奠定了中国古典特有的建筑布局,对建筑的严格的等级限制,也为历代建筑所遵循。林林总总,在这个战争不断、混乱不堪的时代,科技以一种润物无声同时又不可阻挡之势,继续发展着,从无中生有到为后世提供宝贵经验,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文献的只言片语,来感受其中的辛酸与不易。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思想活跃的时代。百家里面除了有大批的思想家以外,也有非常多的实用家,比如农家、医家、水家、占星家、工家、地理家、计然家等等。这些实用家群体在冶铁锻造、兵器制造、水利工程、交通建设、城池建造、农业技术、天文星象、山川地理、基础医学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专门的大师级专家和丰富的技术成就,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技术成就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流传下来。

题目中既然专门提到了天文学和医学,那么下文就重点谈一谈,春秋战国期间的天文学和医学成就。

天文学成就

因为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天文学很早就发达起来,其中春秋战国时代的成就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历法的进步

  • 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

  • 天象异灾的记载

历法的进步

春秋战国期间,历法向前进了一大步,主要成就如下:

  • 春秋中期,由于采用立圭表测量日影的方法,能够精确测定夏至和冬至,历法开始精确,以含有冬至之月为正月,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为一年,并开始采用十九年插入七个闰月的办法。到战国时,古人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已极有把握。孟子在《孟子.离娄下篇》曾说过:“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天极高,星辰极远,如果研究它们已有的迹象,千年以后的冬至,都可以坐着推算出来。

  • 春秋战国期间的《颛顼历》,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之一。

  • 由于上述阴阳历,十九年七闰,对于农业季节的掌握不是特别方便。于是战国时代的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为农业生产服务。据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记载,二十四个节气是战国时代观测黄河流域的气候定下来的,这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创造。

对日月星辰规律的认识

主要有以下成就:

  • 战国时代,天文历法家已认识到岁星(木星)在恒星星座中的位置是逐年移动的,循环一个周期约需12年,开始利用岁星的这一运行规律来作为纪年之用。这种岁星纪年法在《国语》和《左传》中都有应用过。
  • 战国时代已有专门观测星辰运行的占星家,其中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石申著有《天文》八卷。甘德和石申在战国中期精密地记录了120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他们所测定的恒星记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甘德测定恒星118座,共计510颗星;石申测定恒星130座,共计810颗星。
  •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星占》,记载了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运行的观测记录。它所测定的金星会合周期是584.4日,比当今的测定值大0.48日。土星会合周期为377日,比当今测定值大1.09日。木星会合周期为395.44日,比当今测定值小3.44日。当时的天文历法家能对行星作出如此精确的观测,是世界上极其罕见的。

天象异灾的记载

读过《史记》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史记》中有很多关于彗星的记载,比如彗星见西方、彗星见东方等等。古代人们认为彗星的出现往往是吉凶的预兆,在现代科学来看显然是荒谬的。但是,彗星出现的记载能够被当今的科学所证实,比如根据英国克劳密的推算,秦厉公七年和秦始皇七年所见彗星就是哈雷彗星。

再来说说医学成就。

医学成就

养生之道和生理卫生

  • 关于饮食方面,认为东西要有定时,要不饥不饱,这叫做“无藏之葆”。

  • 关于运动方面,认为如果“行不动”就要“精不流”,“精不流”就要“气郁”,“气郁”在人体哪个部分,哪个部分就生病。

  • 关于情欲方面,认为如果太放纵,耳,目,口要生病,身体要浮肿,筋骨要沈滞,血脉要壅塞,九窍要不通。

  • 关于居住方面,认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过分的多阴或者多阳,也要生病。当时的人们也认识到住处潮湿的严重危害。比如《庄子.齐物论》说:民湿寝则腰疾偏死。“腰疾”是说风湿侵袭而腰酸背痛,“偏死”是说风湿病严重,偏瘫而死。

  • 当时人们也认识到气候失常能导致疾病的流行。例如《礼记.月令篇》说孟春之月“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之月“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经脉学说的逐步形成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种经脉学佚书,即《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还出土了两种诊断学佚书,即《脉法》和《阴阳脉死侯》;更出土了一种已佚的医学专书,即《五十二病方》。这些书中的记载,具体反映了经脉学说理论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是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而得到的结果。

对传染病的预防

战国时代已注意到对传染病的预防。当人们接触麻风病人而抵抗力弱的时候,很容易传染得病,因而必须及时把病人隔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点。比如《秦律》已经规定:乡官发现乡里有麻风病人必须向官府报告,由官府派医生检查证实后采取措施。

气功养生之道的开创

战国时代开创了气功养生之道,这不仅与道家所讲的“精气”学说有密切联系,而且和当时的经脉学说也有重大关系。

民间医学的进步和名医扁鹊

  • 医学已经开始分科。《周礼.天官》冢宰的属官有医师(大医师)、食医(管理饮食的医生)、疾医(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兽医等。

  • 我国传统医学上临床观察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这时已经有了。

  • 针灸方法在民间开始流行。

  • 中国医学上优良的传统医疗方法,如服汤药、用药物来熨帖按摩、用针石来针刺,服用药酒等方法,在战国时代已经奠定了基础。

《素问》的医学理论

《素问》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医学著作,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素问》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一个学派在较长时期内写成的,主要部分写于战国时代末期。《素问》相关的医学理论,奠定了我国医学优良传统的基础。

世界第一历成功的外科手术就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