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时出现边疆危机:多年征战稳定中华疆域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乾隆帝即位之初,曾标榜“既鲜靡费之端,亦无兵役之耗”,在朝臣中则力倡消除畛域,以巩固其统治。但一七五五年(乾隆二十年)以后的三十年间,逐渐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边疆战事频繁兴起,皇室贵族奢靡无度,在夸耀武功,竞尚浮华的背后,日益消耗着前朝积聚的国力。清王朝走上由盛而衰,外盛内衰的历程。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控制也随之日益强化了。
准噶尔部战争的继续
雍正帝击败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定界游牧,十年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一七四五年(乾隆十年)噶尔丹策零死,次子多尔济那木扎尔继承汗位。一七五○年(乾隆十五年),被众台吉攻杀。大策零敦多布之孙达瓦齐、小策零敦多布之子达什达瓦和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策划拥立那木扎尔弟策妄达什为汗。其兄剌麻达尔扎乘机夺取汗位,将策妄达什与达什达瓦除灭。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剌麻达尔扎派兵三万人,跟踪追捕。阿睦尔撒纳潜回故地,组织精兵一千五百人,从闼勒奇山路突入伊犁,袭杀剌麻达尔扎,推戴达瓦奇为汗。阿睦尔撒纳原在雅尔(塔尔巴哈台)游牧,娶杜尔伯特台吉达什女,后杀害达什,控制了达什子纳默库所属的杜尔伯特部,并移居额尔齐斯河。在库什乌苏游牧的和硕特台吉班珠尔是他的同母兄,与他联为一体。阿睦尔撤纳调动辉特、杜尔伯特、和硕特等三部兵力,威胁伊犁。达瓦齐亲自率兵三万进攻额尔齐斯河,并派勇将玛木特率乌梁海兵八千,东西夹击。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交攻经年。一七五四年(乾隆十九年),阿睦尔撒纳兵败,遂与纳默库、班珠尔率所部二万人降清朝,在扎卜堪游牧。乾隆帝在热河行宫召见阿睦尔撒纳,封为亲王,纳默库、班珠尔为郡王。在此之前,准噶尔部宰桑萨赖尔(台吉达什达瓦部属)、杜尔伯特部台吉策凌也各率所部先后降清。达瓦齐汗的大将玛木特,见诸台吉相继降清,也脱身来投。
阿睦尔撒纳、玛木特向清廷建策进攻达瓦齐,说:到秋天,我军马肥,敌人(指达瓦奇)马也肥。不如在春天,乘敌人没有防备,不能远遁,可一战成功,永除后患。一七五五年(乾隆二十年)二月,清朝分兵两路向伊犁进军:命班第为定北将军,统北路军,阿睦尔撒纳为副将军,玛木特为参赞,从乌里雅苏台出发;又命永常为定西将军,统西路军,萨赖尔为副将军,班珠尔为参赞,从巴里坤出发。两路军约定在博洛塔拉河会师。清军所到之处,额鲁特各部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相继降清。准噶尔部大台吉噶尔藏多尔济和维吾尔族的和卓,也先后迎降。清兵不战而进军数千里。五月五日,两路清军到达伊犁,达瓦齐率领万人,退守伊犁西北一百八十里的格登山。清侍卫阿玉锡率骑兵二十二人,乘夜直捣大营,准噶尔兵溃散,黎明收降七千余人。达瓦齐率二千人南逃,沿途兵丁逃散,到乌什城时仅有百余人,被维吾尔族的阿奇木伯克霍吉斯擒献清军。清朝顺利地控制了天山南北两路。
清朝释放了被准噶尔拘留在伊犁的维吾尔族的大和卓波罗泥都,让他返回天山南路统辖旧部;又示意额鲁特各部台吉,将分封四汗统辖四卫拉特。阿睦尔撒纳企图专制西域,做四部之汗,不穿戴清朝赏给他的袍褂顶翎,不用清朝颁发的定北副将军印,仍用准噶尔旧传小红钤记调兵,扬言:“不立阿睦尔撒纳为汗,终不得宁帖。”清廷命阿睦尔撒纳入朝,拟封他为辉特汗。八月十九日,阿睦尔撒纳从伊犁行至乌隆古河,诡称回扎卜堪旧游牧地治装,策划起兵。这时,清军已撤,只留班第、鄂容安率兵五百人,处理善后事宜。阿睦尔撒纳袭杀班第、鄂容安。永常率兵数千,从乌鲁木齐退回巴里坤,天山北路又被阿睦尔撒纳军攻占。一七五六年(乾隆二十一年)正月,清军反攻,二月至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六月,蒙古喀尔喀郡王青滚杂布也起兵反清,尽撤北路军台。西路军中清朝册封的绰罗斯(准噶尔)部汗噶尔藏多尔济、辉特部汗巴雅尔等,也参加战乱。驻防伊犁的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率兵一千五百人,由济尔哈朗河转战而南,几次冲破包围,退回巴里坤。准噶尔贵族扎那噶尔布袭杀噶尔藏多尔济,尼玛又图谋杀害扎那噶尔布,准噶尔贵族之间争夺汗位的斗争非常激烈。阿睦尔撒纳从哈萨克回到博罗塔拉河,大会诸部,欲自立为汗,闻清军将至,慌忙逃走。一七五七年(乾隆二十二年)三月,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出北路,兆惠出西路,夹击准噶尔部。当时额鲁特各部正在痘疫流行,已无抵抗能力,巴雅尔等被俘,扎那噶尔布病死。六月,兆惠、富德进军哈萨克,追击阿睦尔撒纳。哈萨克汗阿布赍布署逮捕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逃往俄罗斯界内,不久病死。
次年,兆惠、富德分兵数路,搜捕山谷间的准噶尔残部。连年进兵,对准噶尔部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对回部霍集占的镇压与天山南北路的统治
对霍集占的镇压聚居在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清廷沿袭古译,称为回部。回部伊斯兰教长者尊称为和卓。准噶尔部噶尔丹攻占天山南路,回部和卓阿布都什特被拘于伊犁。噶尔丹败后,阿布都什特降清。康熙帝命他返回叶尔羌故地。阿布都什特子玛罕木特和卓,又被准部噶尔丹策零俘掳,囚禁在伊犁病死。一七五五年(乾隆二十年),清军攻占伊犁,命玛罕木特子波罗泥都(布拉呢敦)回叶尔羌,统领旧部,被尊称为大和卓木(意为我的大和卓)。波罗泥都弟霍集占仍留伊犁,被称为小和卓木(我的小和卓)。阿睦尔撒纳起兵反清时,霍集占逃回叶尔羌。一七五七年(乾隆二十二年)五月,杀清副都统阿敏道,唆使其兄乘机起兵。
一七五八年(乾隆二十三年)正月,清廷调任兆惠部下的雅尔哈善率领索伦兵一千,绿旗兵五千往征和卓,加号靖逆将军。雅尔哈善自吐鲁番进军库车,七月,在库车击败霍集占军。雅尔哈善失误战机,致使霍集占兄弟突围逃走。清廷命兆惠领兵南下追击。两和卓逃至阿克苏,阿克苏城的伯克(管城官)霍集斯已降清受封,闭城不纳。小和卓霍集占逃往乌什,又被拒绝,遂逃回叶尔羌。大和卓波罗泥都逃往喀什噶尔。十月,兆惠率先行的步骑四千至叶尔羌,命霍集斯随行。兆惠的先行军在叶尔羌城外的黑水河畔驻营,以待南下的大军。霍集占有步、骑兵万余,屡出兵攻击。兆惠军被围困三月,伤亡日众。
天山北路的富德军奉命南援兆惠。一七五九年(乾隆二十四年)正月进至黑水。驻巴里坤大臣阿里衮也奉命领兵来援。二月,霍集占兵败,退守叶尔羌城。清廷斩雅尔哈善,晋封富德一等伯。兆惠、富德两军会师后,返回阿克苏,命霍集斯驻和阗,断霍集占退路。六月,兆惠进兵喀什噶尔,富德进兵叶尔羌,分道追击两和卓。闰六月,霍集占弃叶尔羌城逃跑,并通告大和卓波罗泥都弃喀什噶尔,同往巴达克山(今阿富汗境)。七月,兆惠军由乌什进驻喀什噶尔城,富德军由和阗进驻叶尔羌城。两路各有兵一万五千余人。八月,富德部明瑞率军追击霍集占,至阿勒楚尔,大败其军。回部一万二千余人投降,霍集占兄弟逃入巴达克山。霍集占受伤身死,波罗泥都被当地部落首领素勒坦沙擒捕。素勒坦沙奉乾隆帝谕,将霍集占首级呈献,由兆惠送至清廷,在京师示众(《高宗实录》卷五九八–五九九)。三年后,波罗泥都的尸首也被寻获(《圣武记·平定回疆记》)。天山南路诸城的回部伯克和部众相继降清,西布鲁特十五部(柯尔克孜人)也致书兆惠,归附于清朝。
对天山南北路的统治乾隆帝在战胜阿睦尔撒纳和霍集占后,先后攻战了准噶尔部和回部地区,在天山南北路建立起清朝的军事统治。南路回部西有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和阗,称西四城;东有乌什、阿克苏、库车、拜城,称东四城。天山东路哈密城回部早在康熙帝时降清,依蒙古旗制编旗。吐鲁番城回部曾受准噶尔部侵迫东迁,准噶尔败后,又返回吐鲁番。一七五四年(乾隆十九年),依哈密旗制编旗。此外,哈剌沙尔城也为回部驻地。南路与东路合共十一城。各城又分领若干大小城堡。管城长官称伯克。管领数城的大城长官称阿奇木伯克。回部旧制,例由贵族世袭。乾隆帝镇压大小和卓木后,改革旧制,各城阿奇木伯克均由清廷任免,废除世袭,依清官制,分定为三品至六品的品级。吐鲁番、哈密和较早降清并在对大小和卓木作战中立有军功的回部伯克,多被任为阿齐木伯克。
清廷在各大城也直接派驻官员,统辖地方事务,称为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南路在喀什噶尔城设参赞大臣统领诸臣,北路在伊犁和塔尔巴哈台两城各设参赞大臣统领。一七六二年(乾隆二十七年),在伊犁设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统管天山南北路军兵。参赞大臣受其节制。下设都统一人,驻乌鲁木齐,统辖乌鲁木齐至巴里坤等地军兵。乾隆帝又在伊犁北、东建固勒札、乌哈尔里克两城,赐名绥定、宁远。乌鲁木齐城赐名迪化。
清廷在连年作战中,先后调满、蒙、索伦、达呼尔、锡伯及绿营等各族兵士一万六千余人,分驻天山北路各地,此后即长期在当地驻扎,受伊犁将军调遣。南路各族兵约五、六千人,每隔三至五年换防一次,成为定制。
蒙古四卫拉特的迁徙在清廷对准噶尔部的长期作战中,原被称为四卫拉特的蒙古诸部,屡经迁徙,部众分散各地。清廷即分别在各地编旗统治,不相统属。
杜尔伯特部–杜尔伯特部台吉车■在达瓦齐称汗时,率部众万余人降清。一七五四年(乾隆十九年),设盟编旗。左翼盟十一旗,右翼盟六旗。在科布多北境游牧,由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
辉特部–迁往青海的部众,一七二五年(雍正三年)独立设旗,由西宁办事大臣统辖。迁往外蒙古的部众,于一七五五年(乾隆二十年)降清编为一旗。另有二旗依附杜尔伯特部,在伊犁降清编旗,也由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
准噶尔部–在长期战乱中,四处逃散,不再沿用准噶尔部名。逃往青海者称绰罗斯部,编为二旗,分别在青海东南岸和西北岸游牧,由西宁办事大臣统辖。迁往外蒙古二旗,称为额鲁特。一七六一年(乾隆二十六年),清廷指定在乌兰乌苏游牧。移驻伊犁三旗,称额鲁特上三旗。逃往哈萨克,布鲁特又迁回伊犁的五旗,称额鲁特下五旗。共八旗编为二十佐领,由伊犁将军统辖。
土尔扈特部–康熙时(一七○四年)降清的部众,被安置在色尔腾游牧,编为额济纳旗,由陕甘总督节制。迁往青海的部众,曾依附于青海和硕特部。雍正时(一七二五年),清廷编为四旗,由西宁办事大臣统辖。早在清太宗皇太极时,土尔扈特部曾有五万余帐西越乌拉尔山,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自成部落,首领称汗。此后,仍不时向清廷遣使进贡。康熙帝曾派遣内阁侍读图理琛前往该部驻地探问,受到土尔扈特部阿玉奇汗的款待。一七五六年(乾隆二十一年),土尔扈特部渥巴锡汗(阿玉奇后裔)遣使者来京朝见。乾隆帝在承德和北京,先后接见了使臣。在这一时期里,俄国沙皇政府日益加强了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多方限制汗的权力,并不断向土尔扈特部征调兵役。一七七一年(乾隆三十六年)春,渥巴锡汗率领所部三万三千余户十六万九千余人脱离俄国,返回天山。沿途不断抗击俄军的追击,沿巴勒喀什湖南下,六月到达天山北路本原。清伊犁将军伊勒图在伊犁会见渥巴锡汗,并奏报乾隆帝。乾隆帝命土尔扈特部众暂驻博罗博拉,渥巴锡汗来避暑山庄朝见。九月,乾隆帝在热河接见渥巴锡,封他为旧土尔扈特部卓哩克图汗。以下贵族首领加封亲王、郡王,各有赏赐。土尔扈特部众被分别安置在天山南北游牧,北路在塔尔巴哈台附近,编为三旗;南路在珠勒都斯河一带,编为四旗。另外安置在东路库尔哈剌乌苏一带游牧的部众,编为两旗。西路精河一带另编一旗。四路共十旗,均归伊犁将军统辖。随同渥巴锡汗回归的和硕特部众,也被安置在珠勒都斯河游牧,编为三旗,由伊犁将军节制。同归的台吉舍楞部众,被称为新土尔扈特部,编为二旗,在阿尔泰游牧。舍楞加封为新土尔扈特部弼哩克图郡王,所部由科布多参赞大臣兼辖。乾隆帝亲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在承德刻石纪功。
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战
一七四九年(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在作战经年后,结束了大小金川的战事。藏族土司之间的争斗并未因而终止。大金川首领莎罗奔老病,侄郎卡主持土司事务。小金川首领泽旺也因年老不理事,子僧格桑主事。郎卡不断侵掠小金川及革布什咱土司。一七六六年(乾隆三十一年),四川总督阿尔泰从中调解。郎卡以女嫁僧格桑。大小金川结姻后,又联合向邻近土司攻掠。郎卡病死,子索诺木于一七七一年(乾隆三十六年)诱杀革布什扎土官。僧格桑也于同年进攻鄂克什、明正两土司,清朝派兵救援,遂与小金川开战。阿尔泰进军延缓,乾隆帝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温福赴四川,另任桂林为四川总督会同进兵。冬十二月,清军分兵攻打大小金川。一七七二年(乾隆三十七年)二月,泽旺代子请罪,索诺木请求交还僧格桑侵地。乾隆帝不准。四月,温福、桂林进攻小金川,兵败。五月,乾隆帝罢桂林,仍以阿尔泰署四川总督。六月,又罢阿尔泰(以贪赃罪,于次年赐死),以陕甘总督文绶为四川总督。大小金川各寨坚持抵抗,清军连克数寨。原云贵总督阿桂署四川提督,随军效力,以皮船夜渡河,攻小金川。十二月,乾隆帝以温福为定边将军,阿桂、丰升额为副将军,福康安为领队大臣,分路进攻,夺取小金川的根据地美诺寨,俘泽旺。僧格桑逃往大金川。一七七三年(乾隆三十八年)正月,清朝命令大金川索诺木献出僧格桑,索诺木不听,清兵进攻大金川。温福仍采用张广泗、纳亲的战法,以碉逼碉,以卡逼卡,致使两万官兵,分散四处。六月,索诺木派遣小金川诸首领收集部众,攻陷提督董天弼营,劫夺粮台,攻袭木果木温福大营。温福战死,清军大败,伤亡将官多人,兵士三千人,军营被劫银五万六千余两。金川军乘势夺回美诺,乾隆帝急谕阿桂、丰升额等退师。八月,以阿桂为定西将军,增派健锐营、火器营、索伦以及各省兵数千人,再次出兵。九月,索诺木与僧格桑返回大金川。十月,阿桂乘机进军,攻占小金川的美诺,随即进攻大金川。
大金川增垒设险,比小金川严密十倍,据点在勒乌围与噶尔崖两地。清军分路进攻,一七七四年(乾隆三十九年)七月攻克萨斯甲岭,围攻勒乌围外的逊克尔宗垒。索诺木部下毒死僧格桑,献尸清军。清军继续进攻,索诺木率部死守。清军分道攻下附近诸寨。至一七七五年(乾隆四十年)八月,清军攻克勒乌围,莎罗奔及其亲属事先逃走。十二月,清军直进噶尔崖,用大炮轰击。索诺木之母及姑、姐、妹等与部众二千余人出降。一七七六年(乾隆四十一年)正月,索诺木与其祖莎罗奔等被迫出降。四月,阿桂押解索诺木、莎罗奔等及僧格桑尸首,回京献于朝廷。乾隆帝亲审俘囚,将索诺木等以磔刑处死,并悬僧格桑首示众。
乾隆帝再次镇压大小金川之战,仍由当地土司间的相互攻掠而引起。战争先后延续五年之久,调动兵士数万人,损失温福等将官多人,耗费军帑银至七千万两(与准部、回部作战,耗银三千万余两)。清廷付出的兵力、财力是巨大的。清军连年扫荡各寨堡,大小金川部落流散,人民遭到惨重的伤亡。战争之后,部落统治不能继续,清廷实行所谓“改土归流”,在大金川设阿尔古厅,小金川设美诺厅,依内地制度,设官统治。
侵缅战争的失败
缅甸原与明朝为邻。清顺治时,李定国转战滇缅边境抗清,南明桂王(永历帝)逃入缅甸。一六六一年(顺治十八年),清军攻入缅甸境内,追索桂王。缅甸国王莽白将桂王献给清军。吴三桂在昆明杀桂王。吴三桂据守云南,随后又掀起所谓“三藩之乱”。在此期间,缅甸与清廷不曾有更多的联系。直到一七五六年(乾隆二十一年),由于云南茂隆银场商人吴尚贤的联络,曾有缅甸使者来北京贡献商品。
缅甸在莽白后王的统治时期,各地的小邦相继叛离。下缅甸的孟族攻占了国都阿瓦。上缅甸木疏村首领雍籍牙联合各村寨,击败孟族,于一七五三年攻占了阿瓦。雍籍牙进而南下追击,于次年攻占大光(今仰光)。一七五六年,攻下孟族都城白古,从而占领了整个下缅甸。但是,上缅甸北部的木邦和桂家人都并不服从雍籍牙的统治。桂家是随从桂王入缅的云贵军兵和家属。他们在缅甸各地掳掠为生,后被安置在者梗(实阶)地区。桂王被杀后,仍留居缅甸,被称为桂家,即桂族。一七六四年,桂家首领宫里雁(一作古利宴)被雍籍牙兵打败,逃入云南界内,被云贵总督吴达善诱骗处死。木邦首领也兵败逃亡。宫里雁妻囊占嗾使缅甸孟艮(今景栋)首领攻打车里,清兵屡次战败。雍籍牙军也进入云南境内,追索木邦首领。乾隆帝调吴达善为湖广总督,另命刘藻代为总督。一七六六年(乾隆三十一年)正月,以刘藻无功,调为湖广总督。又降为湖北巡抚,褫职,留滇效力。刘藻畏罪自杀。大学士、陕甘总督杨应琚调任为云贵总督,领绿营兵进剿。
杨应琚二月至军,恢复车里,进占孟艮等地,遣人至缅甸北境各部招降。杨应琚见进军顺利,企图侥幸邀功,亲自带兵三千移驻永昌,向缅甸发布檄文,虚称领兵五十万,大炮千门大举进讨。杨部腾越副将赵宏榜领兵五百出铁壁关,乘隙占领缅甸边境的互市地新街。缅军大举反攻,赵宏榜退回铁壁关,缅军入境追击。九月,杨应琚至永昌,木邦等地也又被雍籍牙军占领。杨应琚见势不利,十一月急向乾隆帝奏报各部首领已相继被招降。奏胜不奏败。又奏原有心神惊悸风痰流注之疾,“今因自省前赴永昌,旧疾复作”,“仰恳简员来滇接买”。(《高宗实录》卷七七二)乾隆帝命两广总督杨廷璋前往永昌接办,传谕“若该督至永昌而杨应琚已痊愈能办事,则该督即行回粤。”(同上)并遣侍卫福灵安带领御医赴滇。十二月,杨应琚命云南提督李时升调兵一万四千,总兵乌尔登额率领攻取木邦,总兵朱■出铁壁关取新街。缅甸军绕道入云南境,围攻永昌。朱■由铜壁关退军。缅军乘间攻云南猛卯城,不胜。乌尔登额不来策应。缅军退走。一七六七年(乾隆三十二年)正月,两广总督杨廷璋至云南,见局势混乱,奏称杨应琚已病愈办事,随即返回广东。杨应琚谎报得胜,奏称“若欲直捣巢穴,恐旷日持久,得不偿失”,“似即可宥其前愆,酌与自新之路。”(《高宗实录》卷七七六)乾隆帝览奏,怀疑“所报剿杀克捷之处,俱未尽可信”,命福灵安“就近驰往军前,详悉体察。”(同上)福灵安查实奏报赵宏榜、朱■失地退军等情。三月,乾隆帝将赵宏榜、朱■、李时升、乌尔登额等逮治处死。斥责杨应琚“前后所奏,种种乖谬”,“执迷不悟”,“病愦无能”,命其罢任回京,随即赐死(勒令自尽)。乾隆帝在谕中说:“且我国家正当全盛之时,准夷、回部悉皆底定,何有此区区缅甸而不加翦灭乎?”(《高宗实录》卷七八○)调任伊犁将军明瑞为云贵总督,接办军务,再次发动对缅甸的战争。
三月间,明瑞到永昌,陆续调集满兵三千人、云贵和四川绿旗兵二万余人,于九月间分兵两路进攻。明瑞统率清军主力,出宛顶,经木邦,向缅甸首都阿瓦(今曼德勒附近)进军;命参赞大臣额尔登额率兵趋蛮莫(今八莫),沿伊洛瓦底江而下,在阿瓦会师。额尔登额在老官屯顿兵坚城之下,贻误战机。十二月,明瑞军攻破蛮结,屡遭缅军袭击,供应困难,却向朝廷报捷。次年正月,乾隆帝封授明瑞一等诚嘉义勇公,赏给黄带子。明瑞军转向勐笼就食,以待额尔登额军。缅军跟踪追击,明瑞率领清军取道大山土司、木邦土司回师,在木邦被缅军围困。额尔登额拥兵不救。云南巡抚鄂宁奏闻,乾隆帝命将额尔登额押解来京,并传谕明瑞突围退兵。明瑞在蛮化设伏击败缅甸军,间道出波■铜厂,急向云南境内撤退。缅甸军不断增援,二月初十日在小勐育结集四、五万人,包围清军。明瑞命诸将在夜间带兵突围,自领亲兵数百名断后。两军激战,清领队大臣扎拉丰阿阵亡,领队大臣观音保自刎,明瑞身负重伤,在军中自缢死。清军损失惨重。
乾隆帝任命大学士傅恒为经略,阿桂、阿里■为副将军,增调索伦、吉林兵四千人,健锐、火器营兵一千人,荆州、成都驻防八旗兵五千人,以及各省绿旗兵数万人去云南,又在云南赶造船只枪炮,准备再次进军。一七六九年(乾隆三十四年),清军分三路进兵:傅恒率主力部队渡■鸠江(又名槟榔江,即大盈江)西行,经孟拱、孟养土司地方,由陆路攻阿瓦;阿桂率兵万人出虎踞关,进取孟密,到阿瓦会师;提督哈国兴率兵三千及湖广造船工匠,出铜壁关,在蛮莫造船,编成水师,作为策应。十月,清军合为一路,在依洛瓦底江口打败缅军主力,进而攻打老官屯。缅军防守严密,清军用炮击,用火攻,埋火药轰,都不能攻破。
十一月,阿里■死于军中。傅恒患病,退居铜壁关。奏报老官屯久不下,本年瘴疠过甚,领队大臣也多患病。乾隆帝得报,谕令傅恒撤兵。傅恒派提督哈国兴去缅甸军营,与缅甸将领眇旺模议和。商定:缅甸交还侵占的云南土司地,双方交还俘虏。十二月,清军焚毁舟船大炮,退出缅甸。傅恒奉旨回京,不久病死。
清廷自一七六五年(乾隆三十年)发动对缅战争,前后将近五年。调兵数万人,损失总督以下将领多人,耗费饷银一千三百万两。此次战争原来只是由于边界土司的纠纷而引起,乾隆帝以所谓“张国威”为名,连年兴兵。清军两度侵入缅甸, 最后仍不得不撤回,实际上是以失败而告终。此后,两国之间不再有战事。英国殖民势力日益侵入缅甸。一七八八年(乾隆五十三年),缅甸国王孟云(雍籍牙子)遣使与清朝通商,并交还俘虏杨重英(杨应琚子)。一七九○年(乾隆五十五年),遣使为乾隆帝祝寿。乾隆帝敕封他为缅甸国王,每十年入贡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