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痴狂的顺治皇帝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德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曾这样描述顺治皇帝:“他心内会忽然间起一种狂妄的计划,而以一种青年人们的固执心肠,坚决施行。如果没有人及时而强硬地加以谏止,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竟致使他的举动如同发疯一般……”。这样的描述似乎比《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中的顺治皇帝更为形象、具体。综观顺治皇帝短暂一生的痴狂举动,便证明了汤若望的记载是可信的。而顺治皇帝不顾一切、如醉如痴地爱上董鄂妃更是极好的例证。

  清代皇帝的婚姻是由极权者指派的,这无疑注定顺治皇帝不可能自寻称心如意的伴侣。但是,在顺治皇帝见到其同父异母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妻——董鄂氏之后,这一切“清规戒律”早已抛向九霄云外,两人一见钟情,难舍难分,情欲的烈焰熊熊燃烧,顺治皇帝因情而达到丧失理智的境地。作为皇帝,他已不考虑政治上的需要,也不遵从母亲孝庄太后的意图;更无暇顾及董鄂氏弟媳的身份及宫内种种非议和道德伦常,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人——董鄂氏。顺治皇帝毫不掩饰自己的贪慕之欲,就是在其弟博穆博果尔面前,仍然肆无忌,阵地与董鄂氏眉目传情,举止过分亲昵。博穆博果尔平日在外带兵打仗,对宫里传出的事亦有所耳闻。此次回来,他亲眼所见,感到异常愤怒和羞辱。身为顺治的弟弟,而顺治又是当朝的皇帝,所有的怒火与怨恨只能释放在妻子董鄂氏身上。也借此向皇帝哥哥伸冤,讨个公道,暗中制止事态发展。谁能料到,顺治皇帝没有听完其弟的申诉,竟暴跳如雷,冲向前,打了他一个响亮的大耳光。致弟冤屈而死。爱情之火使顺治皇帝热血沸腾、不择手段,把仅为其丈夫守了27天丧的董鄂氏接入宫中,并立为贤妃。至此,顺治皇帝如愿以偿,终与自己心爱的人朝夕相伴了。

  据史载,董鄂妃是满族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自幼颖慧过人,不仅天生丽质、美貌出众;而且善解人意、乖巧大度,这正是顺治皇帝所欣赏的性格。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董鄂妃常陪伴皇帝批阅奏章到深夜,为其展卷研墨,伺奉茶点。在皇帝心绪烦乱,犹豫难决时,董鄂妃总是以过人的聪明才智,为其指点迷津,排忧解难。顺治皇帝在清初政坛的诸种积极作用,可以说也有董鄂妃的一半功劳。不仅如此,董鄂妃还想方设法妥善处理与皇帝身边人的关系。特别对婆婆孝庄太后,就像身边的侍女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侍奉左右,使孝庄太后难以挑剔。在顺治的皇后——孝惠皇后病重期间,本是董鄂妃在顺治皇帝面前争宠的良机,而她却一心为皇后侍奉汤药,丝毫未见取代其位置的野心。皇后病愈后,董鄂妃问寒问暖,情同姐妹。平素,董鄂妃的装扮也是简单、低调。从不披金戴银,夺人眼目。她对宫里其它妃嫔和太监也是宽厚仁慈,一如顺治皇帝所述:“宽仁下逮,曾乏织介嫉意。善则称奏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于腾所悦,后亦抚血如子,虽饮食之微有甘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宫眷属,划、无异视,长者温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猝侯。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视。”在后宫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董鄂妃顾全大局,化解矛盾,深得人心。

  董鄂妃享有“三千宠爱在一身”,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入宫仅4个月,便从贤妃跳过贵妃一跃而为皇贵妃。不仅如此,顺治皇帝还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诏天下”。董鄂妃每走近皇帝一步,都是她们爱情的一次升华。随着一阵嘹亮的婴儿啼哭声,董鄂妃与顺治皇帝的爱情结晶——皇四子麟儿,喜降人间。此时,拥有娇妻和爱子的顺治皇帝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但是好景不长,3个月后,他们的麟儿原因不明地死去。目前尚无史料记载,至今仍为疑案。顺治皇帝悲痛欲绝,破例封这位仅活了104天的儿子为荣亲王,以寄托他无限的哀思。然而祸不单行,一场更大的悲剧即将爆发。

  失去爱子,对顺治皇帝已是沉重一击,不久董鄂妃又因病不治离他而去,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一切都好象发生在昨天,梦里还与爱妃游历江南,欣赏湖光山色,此时,顺治皇帝却孤独一人,眼前的一切已是物是人非了。爱情之火骤然熄灭,顺治皇帝的世界也随之灰暗无光,一切都没有了往日的生气。由于极度悲哀,顺治皇帝“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他,使他不得自杀”。哀大莫过于心死,痛失爱妃的顺治皇帝,万念俱灰,无法临朝理政。按照规定,每遇有皇帝或皇后薨逝,由临时理政者用蓝笔批答,谓之“蓝批”。但仅限于守制的27天内,逾期仍恢复皇帝朱批。而顺治皇帝竟使“蓝批”文件持续4个月之久。作为一国之君,顺治皇帝能号令天下、一呼百应,却无力保护自己的爱妻(顺治皇帝早已将董鄂妃视为皇后),挽回她仅22岁年轻的生命,他无尽的哀痛与难以名状的悲愤无法言表。此时,也许只有一场空前绝后的葬礼,才能缓解他的一点哀痛,平息他的一丝悲愤。

  董鄂妃生前没能正式册封为皇后,实为顺治皇帝的一件憾事。此时,面对亡妻,他已无所畏惧、无所顾及了。遂下令追封爱妃为“端敬皇后”,并命令诸位文臣拟奏谥号。几经增改,其谥号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共计12个字。而清太宗皇太极的谥号也只15个字,可见顺治皇帝用心良苦。随后,又命令词臣撰拟《端敬后祭文》,众多文臣连写三稿,顺治皇帝均不满意。最后请来职位不高,但知晓内情的人,将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生前生活细节写入祭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生者对死者的无限哀痛之情。顺治皇帝看后,不禁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并因此提拔了祭文的写作者。

  董鄂妃的葬礼在景山寿椿殿举行,顺治皇帝陪伴亡妻从临时灵堂承乾宫一直走到景山寿椿殿。在这支声势浩大的队伍中,抬棺者全是位居极品的八旗显贵,他们的后妃们在一旁悲痛不已、啼哭不止,顺治皇帝特谕“内大臣命妇哭临不衰者议处”,可以想象当时励声大作壮观的场面。顺治皇帝信奉佛教,他按照佛教的礼仪,为爱妻超度亡灵,寻找安身立命之处。当时“景山启建大道场,千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水路坛、一百八员僧,香灯净洁;大小官员,上下人等,打鼓吹笛,手忙脚乱。”如此法事进行了21天。接下来,便是火化尸体。顺治皇帝亲临现场,望着腾空升起的烈焰,他与董鄂妃的爱情也随之化为灰烬。他已没有眼泪,只求在佛祖的保佑下,爱妃在阴间安息、长眠。在顺治皇帝的心里,董鄂妃没有死,他们只是生活在阴阳不同的两个世界。于是,顺治皇帝下令“30名太监与宫中女官,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另一个世界中缺乏服侍者”。30条生命竟被皇帝的一道谕旨随董鄂妃的骨灰一同下葬了,而顺治皇帝对爱情的痴狂也由此达到了顶点。为此,顺治皇帝在临终拟订的遗诏中承认“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字址情,诸事太过。踰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丧事处理完毕后,顺治皇帝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平静。他痛不欲生,无以自拔,竟剃度出家,步入佛门,以脱于俗世。满族人本应信奉萨满教,但自从顺治皇帝认识了临济宗龙派四世法师费隐容的法孙——憨璞聪,便如遇知音,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此为精神寄托而一发不可收。佛教给顺治皇帝的生活带来一丝希望,他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暂时得到一些缓解。虽然顺治皇帝最终又被拉回到尘世,但他的心却早已同董鄂妃的尸骨化为一缕清烟。仅4个月后,24岁的顺治皇帝即追随爱妻而去,到阴间再续前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