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狗烹定律”发挥到极致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解读“狗烹定律”
一个新王朝定鼎之后,皇帝必须处理也最难处理的问题,便是如何对待那一帮和他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功臣。办法不外乎三个:一是如宋太祖那样杯酒释兵权;二是如汉光武、唐太祖父子那样,威慑并笼络管住那些宿将勋臣;还有一个办法更干脆,那就是找个罪名把他们杀光。第三个办法是最常用的。
朱元璋在位时,大臣能得其善终是例外,被杀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胡惟庸、蓝玉这些钦定的重点叛国案件的主角,被灭族自不用说。就说那些并没有多少反叛的实证,而被找个理由灭掉的元勋,李善长、汪广洋、冯胜、傅友德、廖永忠、华云龙、韩政等等不是被灭族,就是被赐死。甚至连徐达这样的第一武将,野史中也说他背上有疽,皇上听说吃蒸鹅会加重病情而死,于是“皇恩浩荡”,钦赐蒸鹅一只,徐达为了子孙后代计,当着使者的面含泪把蒸鹅吃完。纵然徐达吃了蒸鹅无事,但朱元璋赐蒸鹅即赐死之意,徐达只好服毒自尽。
洪武帝登基后分封自己的一大帮儿子为王,晋王拜辞凤阳祖陵后,在去封国的路上鞭笞他的厨师。洪武知道后,怒斥晋王,说你老子戎马一生,对手下的将帅十分严格,可二十三年来唯独对自己的私人厨师没有斥责过。
这番话颇值得玩味,杀功臣毫不手软的皇帝哪有什么仁义?只是手下的将帅所图者大,要封妻荫子,要开府建衙,用现在的话来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且跟着老皇帝出生入死的将帅,没有谁是省油的灯,都是些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主儿,当然要恩威并施。而厨师独掌自己的饮食,就是个手艺人,虽然也有君臣之分,但更多的是资方和雇佣的工人关系,图的是一份丰厚的薪水,以及额外的赏赐,顶多是告老还乡时给一个虚衔。厨师只管做菜不觊觎实际权力,作为帝王没必要对人家那样严酷。
而且,帝王能运筹帷幄,可日常生活离不开这些侍食、侍寝之人,对自己肉体能直接威胁的往往是这样能接近自己的人,因此必须笼络,否则厨师想办法整你,你防不胜防。
收养义子是很划算的买卖
朱元璋最有名的两个义子,一个是外甥李文忠,一个是世代镇守云南边陲的沐英。
元至正十四年,朱元璋已经自领一军、羽翼丰满了,那一年他的侄儿文正、外甥文忠来投奔他。战争年代正需用人,上天把已经快成年的侄子、外甥送来,自然要好好培养,作为倚重的将领。
让那些被收养的孤儿为自己卖命,光给他们恩惠还不够,必须有父子的名分。朱元璋让外甥改姓朱,按着朱家辈分起名“文忠”。这外甥本来就够亲的,可是外甥毕竟是外姓人,让他成为义子,不是显得更亲密吗?
可义子毕竟不是自己生的,战争中让他们领兵打仗没必要像对亲儿子那样担心安危。朱元璋义子在革命尚未成功时牺牲的不少,而那些九死一生活下来的义子呢?天下一统后,又担心他们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危及自己亲儿子的江山。
李文忠在朱元璋的功臣中,列第三,仅次于徐达、常遇春,自己又有皇帝义子加外甥的这层关系,可他非常低调。他死后,他的儿子李景隆还是卷入了朱家叔侄的江山争夺战。先是带领南军,奉表哥孝文帝之命,北上讨伐表叔。等表叔朱棣的部队打到南京城时,又反戈一击,开门投降。
沐英是众多义子中下场最好的。他很早就去守边疆,远离了宫廷斗争,得以免祸。马皇后死时,他哭到呕血的程度。几年后太子朱标又死在朱元璋前面,他又伤心大哭,因此得病去世。早年他在朱元璋帐下,干爹要求严格,动不动就处罚这些义子,全靠慈祥的义母马皇后和仁厚的大哥朱标说情,减轻处罚。对一生倚仗的两个亲人的死,从亲情来说,哀恸是自然的。另一个因素大约是以后朝廷里少了两个可以维护自己的重量级人物,对干爹朱元璋的暴戾,义子们恐怕比天下臣民了解得更透彻。别看沐英已经开府建衙、威震西南,可还是害怕喜怒无常的干爹。
对糟糠之妻的情分
君主有糟糠之妻的,此人一般说来是开国皇帝,并且青年时处在困厄微末之中。
朱元璋娶马氏时,他家父母兄弟都死光了,一人投奔郭子兴当了名亲兵。朱元璋作战勇敢又有谋略,郭子兴觉得他超乎常人,于是将老朋友临死前托付给自己的女儿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和马皇后在患难中结下的夫妻之情,没有随着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这与马后的为人很有关系。朱元璋当年在郭子兴麾下,羽翼渐丰后,被郭子兴猜忌,马皇后拍郭子兴老婆的马屁,朱元璋才能免祸。有一年军中粮食不足,老朱打仗回来又没饭吃,马皇后从养父那里偷来刚出锅的炊饼,藏在怀里给朱元璋吃,热饼将自己的肉都烫红了。这是一位聪明女人的正确选择,女嫁从夫她必须如此。这个仰人鼻息多少年的孤女,被养父送给一个志向远大、勇谋兼备的男人做老婆,她当然明白这将是她一生的依靠,她要想方设法维护老公。
老朱对大臣、子女都很横,而对马皇后非常尊重,马皇后死后,“帝恸哭,遂不复立后”。在皇位继承上,可看出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情分。他和皇后所生的太子朱标很仁厚,子不类父,但朱元璋从来没想过找一个性格像自己的儿子接班(朱棣最像)。当太子先自己而死后,太子还有一大串同父异母的弟弟,而且已成年,完全可以按长幼再选一个人做皇位继承人。而朱元璋偏不这样,立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且怕那些如狼似虎的叔叔造反,遗诏他们留在封地别动,不要进京奔丧。
朱元璋这样做,一个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他一定要把皇位传给自己和马皇后所生的后裔。夺了侄儿皇位的燕王朱棣,也称自己是老爸和马皇后所生的儿子,《明史》中也是如此记载。而后来经过详细的考证,这朱棣是朱元璋和其他妃子所生,甚至有人考证其母为俘虏来的高丽妃,朱棣得天下后,篡改了皇家档案。朱棣这样做正是因为心虚,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马皇后的地位。
朱元璋的忌讳
历朝历代,最大的敏感字眼便是皇帝的名字。除此之外,其他的敏感字、敏感词并不多。可是到了明代,就不一样了。出身贫苦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忌讳就格外多了起来。除皇帝的名讳外,许多词也是犯大忌的,那些舞文弄墨的人搞不好就会掉脑袋。
朱元璋早年参加郭子兴的队伍,靠杀人放火而起家,因此特别忌讳人家拐着弯骂他是“贼”,他对“贼”字的警惕简直到了神经过敏的地步。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给人当枪手,上表叩谢圣恩,中有“作则垂宪”;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替按察使撰贺冬表,文中有“仪则天下”;常州府学正孟清也是替上司捉刀,贺表中有“圣德做则”。这洪武皇帝大概当时讲的老家濠州方言,“贼”和“则”同音,怀疑是讽刺他做过贼,便将这些拍马屁的人全部杀死。
朱元璋年轻时当过和尚,因此也忌讳别人提起他这段自认为不光彩的历史,臣民们的上表中不许有和“僧”音相近的字,否则就会惹得他龙颜大怒,杀意顿起。因此那时候连“医生”都改成了“医士”。而且他这种忌讳扩大得让人摸不到边,一个人上表中有“取法象魏”,他念成“去发”,去发不是当和尚吗?又是讽刺老子龙潜时当和尚那段经历,没说的,把这人推出去“咔嚓”一声砍掉。
阿Q因为头上有癞疮疤,便忌讳别人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直至忌讳说“光”、“亮”。说白了,朱元璋这心理和阿Q没什么区别,因为自卑,因为不自信,总怀疑别人瞧不起他,哪怕打下了江山。
朱元璋的忌讳太多,多得连老百姓取名,都不能用某些字,如“天、国、君、臣、圣”等等,甚至“博士、大官、太医”也在禁止取名的范围之内。这么多的敏感词可把那些做大臣的吓坏了,这拍马屁风险太大了,搞不好把身家性命丢了。可马屁文章又不能不做。礼部官员斗胆恳求皇上,下一道表式,规定哪些字词不能用,让臣民心中有数,便于遵守。这洪武帝还不算太混账,让翰林学士设计了一份谢恩表的格式,颁布给各有关部门,以后要上表谢恩,就照着这份填空就行了。这下文武百官心头的石头落了地,拍马屁的风险一下子就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