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武术家如何战胜外国拳击手:不讲规则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霍元甲、顾留馨、王子平、蔡龙云、傅钟文,这些响当当的武林高手都和一个城市有关,这就是上海。
清末民初,在“武术救国论”的背景下,武术由一门普通的技击术上升到了“国术”的高度。随后,政府的尚武政策、上海的经济地位,使得越来越多的武术名家齐聚“十里洋场”。
小个子中国人擂台连胜外国大力士,武术社团遍地开花,连公园也卧虎藏龙,上海武林的繁荣景象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彼时在体育宫(即上海大剧院所在地)每周六都会举办武林表演,武术成为那个年代当红的“娱乐项目”。
虽然胜景不在,但现代的武术随世事变迁也有了新的内涵,它从攻击自卫技术逐渐转为强身健体的运动。
当你我坐在上海大剧院中观看现代歌舞剧时,实在很难想象,50年前就在同一个地方,这里每周都会举办一场“武林大会”。
当时,大剧院是体育宫,在体育宫的露天篮球场中,上海滩有名的武术家带着徒弟前来表演、切磋。在那个可以容纳2000人的场子里,没有悠扬的音乐,没有缭绕的歌声,有的只是刀枪棍棒的碰撞声以及观众热情的喝彩声。
在体育宫附近的公园里,武术名家带着徒弟练着太极,耍着刀、枪。人民公园、复兴公园、淮海公园、静安公园……所经之处,人头攒动。
当年上海武林界的热闹景象定格在每一个练武人的心中。那时的名家,如今大部分已经离世,那段岁月的见证人,仍在世的也已七十有余。他们一生从事着有关武术的工作,即便退休之后也始终没有放弃。
他们回忆起从前时,总能笑得开怀,仿佛自己又回到了二十岁时的年轻岁月。这不禁让我们感慨,当年上海滩的武林大会究竟是怎样一番盛世景象,能让他们至今依旧津津乐道。
清末民初的武术救国
孙中山先生的保镖也都是武林高手。他发现,这些人不仅武艺高强,品德也很高尚。这也是国民政府崇尚练武,武术能被推上‘国术’高度的一个原因。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繁荣发展直到近代,并以民族文化的形态被传承下来。在没有枪支弹药的冷兵器时代,武术从最初的“求生工具”逐渐演变为“战争工具”,这也使得武术的发展总得和战争扯上点关系。
至于老上海为何集结了如此多的武林高手,那要从清末民初说起。
当清朝统治者还做着五湖四海皆我中华的天朝美梦时,一声炮响把这个美梦彻底轰碎。这场被冠以“鸦片”二字的战争,不仅将国民的孱弱暴露无遗,也唤醒了一群开眼看世界的人。
当时,中国人一直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这让很多人心生不满,特别是习武之人。他们认为,中国武术是足以扬我国威的。
不仅如此,有识之士还认为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固有的国粹。在“武术救国论”的背景下,武术由一门普通的技击术上升到了“国术”的高度。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保镖也都是武林高手。他发现,这些人不仅武艺高强,品德也很高尚。这也是国民政府崇尚练武,武术能被推上“国术”高度的一个原因。
时势造英雄,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涌现出大批武林高手,其中不乏大家熟悉的名家。他们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上海。
作为近代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上海的“十里洋场”聚集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可谓“中外巨商,荟萃於此”。有钱人都会雇佣武艺高强的人当保镖,以岳家拳闻名的纪晋山就曾受雇于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谢氏公司。
除了受雇于人之外,也有一些家底丰厚的武术世家在上海开设武馆,收徒练武。霍元甲就是其中一位。霍元甲生在一个秘宗拳世家,十年苦练,尽得精髓。霍元甲并非上海人,在上海停留的时间也不长,仅一年有余,然而他却是上海武林界不可不提的人物。
1909年,上海来了一个名叫奥皮音的英国大力士,在张园设擂,侮辱中国人是“东亚病夫”。霍元甲应上海武林友人之约,与农劲荪、刘振声一同赶赴上海,为雪病夫之耻与奥皮音比武。
当年六月,赛前霍元甲在张园摆起擂台。擂台高达4尺,宽约20尺。霍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宣称:“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
相传,比武那天,奥皮音被吓得逃之夭夭。虽然奥皮音没有出现,但擂台已经搭好,观众也都纷纷前来。为了不扫大家的兴,最终这场擂台变成了中国习武者的比试大会。之后,霍元甲的盛名传遍上海滩。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趁势在上海创办了精武体操学校,即远近闻名的精武体育会前身。学校首批学生共73人。然而不久之后,霍元甲离奇死去,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被日本人下毒致死。但这个说法至今也未被证实,当时也成为一桩公案。
尽管霍元甲逝世,但精武体育会并未消失,长期以来因霍元甲的名声招募到不少学员。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曾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惠赠精武体育会。
十里洋场亦是“武场”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先后在上海成立的武术组织,有精武体育会、中华武术会等30多家。
民国期间,像霍元甲这般的高手不在少数。由这些高手支撑的武术团体也顺势而起。
1928年,国民政府批准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29年,中央国术院举办了第一届国术国考,这让练武之人为之振奋,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上海参加考试,一展身手。
到了南京,离上海也就不远了。当时交通不方便,很多练武人到南京都要几个月,既然到了,自然要呆一段时间再走。听说上海非常繁华,很多人到了南京之后就辗转来到上海。
当时的上海不仅有很多公司需要保镖,也有很多学校招揽习武人前往教学。不少武师曾经只是看家护院,来到上海后则进了学校教达官贵族习武,生活质量一下子就提升了。
既然生活过得不错,很多民间武师就此留了下来,在上海定居。武林人士齐聚上海,武术在上海自然就繁荣起来。当时,太极拳家来了,八卦拳家来了,少林拳家来了,大家都来到上海,都有一口饭吃。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先后在上海成立的武术组织,除了精武体育会之外,还有1919年成立的中华武术会、1925年由陈微明创办的致柔拳社等30多家。
既然大家都来了上海,总得有点故事发生。上海体院的老教授蔡龙云对当时的情况最清楚了,他是第一个有媒体报道打赢西方拳击手的中国武术大师。虽然抗战期间,中国武术的发展有所阻滞,但上海的武林界依旧热闹。
1943年11月13日,历史上第一场武术与拳击的正式比赛在今天上海的陕西南路、当时的回力球场举行,能容纳3000多人的回力球场被挤得水泄不通。
经过抽签,蔡龙云与俄罗斯拳师马索洛夫配对比试。当时的马索洛夫年约三十,体格魁梧。相较之下,只有14岁的蔡龙云就显得异常瘦小。当的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蔡龙云曾说,当时他也不懂拳击的规则,靠近对手时,二话不说就给了人家一拳,对方毫无防备,当即被打懵了。全场一片哄笑。几个回合下来,马索洛夫多次被蔡龙云击倒在地。
当天比赛结束后,《新闻日报》就以《中西拳击对抗,中华队获大胜》为标题,发表了“中国队以五胜二负一和获得大胜”的消息。14岁的蔡龙云也因此威震上海滩,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
14岁的蔡龙云虽然年纪小,但却一心想着要拿到报纸上的照片。蔡龙云跑到记者家里,求了好久。记者不给,他就不走,最终才把那张珍贵的照片带回家。
三年后,功夫日益精进的蔡龙云,又一次打败当时的重量级拳击冠军、美国黑人鲁塞尔。
除了打擂台,此间在上海成立的武术社团也不少。杨式太极拳传人傅钟文就于1944年创建了永年太极拳社。时至今日,公园中仍能见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优哉游哉地起势、推手。
武林大会红极一时
1960年开始,在体育宫(上海大剧院所在地),每周六晚上都会举行武术表演活动,武术是那个年代当红的“娱乐项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各大公园可谓藏龙卧虎,不少名家都在公园中收徒练武。
相传,陈微明的学生陈铎鸣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在复兴公园教拳了。上世纪50年代,褚桂亭、张玉、卢振铎等名家也都在复兴公园练拳。
那时,中山公园、静安公园、和平公园、淮海公园都有名家助阵。傅钟文带着学生在仙乐书场前的空地上练拳。王子平则在外滩附近教授查拳。
现年75岁,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武术教师的沈荣渭回忆,那时,每位大师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盘”,他们每天都会带着自己的学生练武。此间无频繁交流,但偶尔也会切磋一番。
上海武林界的强大还体现在各项体育比赛中。根据1959年9月27日的《体育报》记载,在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中,上海队在长拳类、太极类、长器械类、短器械类四个比赛中均名列前茅。更以团体总分68分的成绩夺冠,甩开第八位整整66分。
“1960年开始,武术协会主席顾留馨在体育宫,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大剧院的地方开展了武术表演活动,每周六晚间,上海滩上的武术名家都会带着自己的徒弟到那里表演。”沈荣渭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当时表演的地方是一个篮球场,一个场地可以容纳将近2000人。每个人都会表演自己的绝活,有些年纪大的老前辈不方便上来表演了,就派自己的弟子上台。
王子平的女儿王菊蓉就会表演绝技龙凤双剑,褚桂亭就表演形意拳。偶尔也会有团体表演。将此场面形容为“武林大会”也绝不夸张。
当时,上海的各大学校也开设了武术课,不少武术老师也是从“武林大会”中挑选出来的。沈荣渭说,一个人武功好的同时还要有武德。通过每周的表演,顾留馨就留意着每个人的表现。将那些德艺双全的高手挑选出来,邀请他们走进学校,传授功夫。
“上师大很多学生都对武术很感兴趣,即便不是体育系的,也会过来学两招。”沈荣渭说。可以说,武术是那个年代当红的“娱乐项目”。
世事变迁胜景不再
物质条件好了,娱乐的东西多了,武术的发展没有以前那么兴旺了。现代的武术更注重强身健体。
相比以往,现在学武的人已经不多了。沈荣渭表示,“文革”期间限制练武,公园里不能公开教拳后,武术界就只有那些旧人在支撑了。
等到上世纪70年代解除禁令后,武术界也没能一下子恢复过来,一些年纪大的名家也逐渐过世,武术的发展也就没有以前那么兴旺了。“练武很苦,这也是一个原因。”沈荣渭坦言,以前练武术都有很明确的目的,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好了,可以消遣的东西多了,很多父母也舍不得将孩子送去学武,孩子也没法定下心来练基本功。
如今,武术比赛、表演仍在进行,但这已经成为“专业”人士的活动。中国武术协会正在积极推进武术进入中小学,使得更多的学生学习体悟中国武术。
现代的武术已经不再是“战争工具”,而是突显其强身健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