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大师井喷,为什么?现在的大师除了网红沈巍,还有哪些?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这件事说起来就好玩儿了,吐槽机是个文不成武不就的逗逼,对大师们指指点点的似乎有点不敬先辈,但咱还是得说尊重先辈不等于厚古薄今,在民国踩着几亿文盲当大师不见得比现代当个逗逼瞎扯淡舒坦。
民国缘何大师多
其实把那段时间有学术成就的大家单拿出来,每一个都非常牛,吐槽机大约只有膜拜跪舔的份儿。但吐槽机依然认为那是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造成的,因为那个时代正好处于社会的剧烈转型期,本身就是大师的摇篮。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现在有一张白纸在桌子上,然后让100个人排队在上面画东西,每个人只有1分钟的时间,那么是第一个人画的多还是最后一个人画的多?通常情况是第一个人画的多对吧?
咱们把这个例子套进清末到民国这段历史中,那段时间也正好是传统科举向现代教育的转型阶段,很多学术领域完全是一片空白。民国的学者们相当于第一个作画的人,他们的发挥空间明显更大,在这个领域的分量自然很高。其实咱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春秋时期也是一样,那段时间也是大师井喷的。
另外就是民国的教育理念和现在不同,那段时间读书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事情,国家又需要大量高端人才。所以那时候的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是有一定门槛和基础的,通常人说民国教育水准高也在这方面体现,小学学洋文,中学学古代史之类的。
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注定不能惠及所有人,民国拿不出那么多钱搞全民教育,这件事儿本身没对错,我国初期也延续了这种教育模式。早年村里有孩子考上大学了,都得大摆宴席,全村老少一起庆贺的,只是如果拿来证明其优越性就有点让人不舒服了,毕竟还有基数庞大的文盲跟着。
我手里正好有本罗德里克·勒蒙德·麦克法夸尔写的《剑桥中国史》第15卷,在第194页有个统计表,截止1949年,当时中国一共才7千万人有小学文化,4百万的中学文化,18.5万大学文化,而当时的文盲数量是4亿3千2百万,占人口比重80%。
现代的大师们
至于非得硬寻出几个现代的大师,我觉得有点勉强,学术成就这东西需要时间验证,而且各个学科似乎也不是特别均衡。我不晓得于敏算民国大师还是现代大师,但他作出的那个构型肯定的划时代的。
我不晓得朱继懋算不算大师,但他弄出那些深潜器确实非常牛,而且搞出了海底电缆埋设系统;我也不晓得路甬祥会不会是大师,但他鼓捣的电液控制器件及工程系统肯定先进的不行,因为很多国家直接拿去当教材了。
至于网红沈巍,人家好歹也算推动了垃圾分类的进程吧,好歹能背诵《左传》《尚书》吧,大师又不是人家自封的,谁愿意拿他当大师就当呗,又没碍着谁,何必夹枪带棒的总讽刺人家呢?扯淡完毕。
如果你是一只苍蝇,你就只能看到垃圾堆里的臭肉,以为這就是大帅。如果你是一只蜜蜂,你会看到漫山遍野的鲜花,国家发展到目前是无数大师努力的结果。你却只知道追瘸逐臭。
什么样的人在你的眼里算大师呢?钱学森算不算?袁隆平算不算?他们俩都不如我不知道做了什么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价值的事的什么沈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