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下汉朝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汉朝发展史和重大事件)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吕后专权,杀死韩信,彭越。

和亲政策,汉朝公主下嫁给冒顿单于。

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127年,武帝出大兵,将匈奴驱赶到漠北。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带兵攻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01年,攻打大宛国,征服西域各国。公元前111年,消灭夜郎,南越,闽越,设置郡县,统一南方。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亡。

公元9年王莽篡位,改国号新。王莽改革,将天下的田改为王田,举行公平分配,立六筦之法,将大事业收归官营,立司市,泉府以平衡物价,促商业兴起。公之23年,王莽被杀。

公元36年刘秀,称帝,号称光武。公元89年班超出使西域。公元144年宦官乱朝。公元184年张角领导黄巾军起义。公元189年董卓废掉废帝,立刘协为汉宣帝。司徒王允,用貂蝉作美人计,让吕布杀掉董卓。公元2OO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汉朝从此灭亡。

汉朝(前206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6帝,享国四百二十二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汉朝时期,许多人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西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且文化的统一,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华夏族因此逐渐被称为“汉族”。

汉朝从盛到衰的四百多年里都有哪些历史事件?有以下历史事件:

一、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楚汉之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约于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二、郡国制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称帝后,又分封同姓九王,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对立,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三、吕后称制

  指西汉惠帝死后,吕后临朝执政。吕后名雉,山阳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结发之妻。高帝五年(前 202)刘邦称帝,立吕雉为后。吕雉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在刘邦翦除异姓王的过程中起过很大作用。刘邦生前嫌太子刘盈柔弱,打算另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由于大臣反对,吕后又多方设法为刘盈辅翼,废立太子之事未果。刘邦死后,刘盈继位,是为惠帝。吕后以惠帝年少,恐功臣不服,密谋尽诛诸将;后畏惧诸将拥有兵力,不敢下手。她又毒死赵王如意,害死戚夫人,对其他刘氏诸王,亦加残害。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病死后,吕后临朝执政八年。她继续推行高祖以来“与民休息”的政策,先后废除秦以来的“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减田租,奖励农耕,放宽对商人的限制等等。这些措施对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吕后临朝称制后,封侄吕台、吕产、吕禄等为王,遭到刘氏宗室和大臣的强烈反对。吕后病危时告诫诸吕部署应变,命吕禄领北军,吕产居南军,严密控制京城和皇宫的警卫。诸吕在吕后死后阴谋作乱,被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和朱虚侯刘章等迅速翦灭。西汉朝廷大权复归刘氏集团,代王刘恒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

四、诸吕之乱

  诸吕之乱是中国西汉初期,吕后去世后,在朝的吕氏一党所谓的扰乱朝政行为及由此引发的众大臣带兵反攻的一系列事件。其真实本质是刘姓宗室及其支持者,借口吕氏作乱所发动的针对吕氏的政变行为。

五、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发生於中国西汉初期的汉景帝三年。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於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六、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七、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是西汉的全盛时期,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於世。至今,不仅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等许多人仍然以汉族人自居,海外华裔亦常称自己为汉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後世皆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八、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九、昭宣中兴

  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 (约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西汉处于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汉昭帝8岁即位,霍光辅政,继续实行汉武帝后期以来的政策,多次下诏赈贷农民,减免田租、口赋等税收,减轻农民的力役负担。宣帝刘询即位后,更着力整顿吏治,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等,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昭宣中兴”或“西汉中兴”。

十、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后来与刘演刘秀起义军会合,成为光武中兴的源头。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2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

十一、光武中兴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奉行的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制度。古代把一个姓氏崛起从而建立国家的过程叫做“兴”,对于刘氏家族来讲,刘邦建立前汉的过程叫做“兴”,刘秀建立后汉的过程叫做“再兴”,即第二次兴起之意。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后汉王朝的过程叫做刘氏江山的—“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到了近代,“光武中兴”也成为了同文景、贞观、开皇等一样的一个“治世”的代名词。

十二、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是指就是中国古代东汉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那时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汉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 明、章两代大体承继了光武之施政方针,励精图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称“明章之治”。

十三、凉州之乱

  东汉末年发生的凉州之乱(184年至189年)是中国西部的凉州(约在今甘肃武威)一起羌人反对汉朝朝廷的起事。小月氏和同情他们的汉朝叛军很快加入,意图从朝廷手中夺取凉州的控制权。此乱在黄巾之乱后不久,是一系列导致东汉衰亡的变乱之一。虽然相对未受到传统史家们的重视,此乱仍有着持久的重要意义,动摇了中央朝廷对西北的控制,为未来数百年胡人在此建立政权奠定了基础。

十四、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十五、王莽篡汉

  著名历史事件,王莽御王冠即天子位,国号新,称始建国元年(公元九年),莽年五十四岁。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