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就的学者,颇有天赋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谁(近代三大战略家)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第2个国庆节,毛泽东本来心情舒畅,不料,周恩来却火急火燎地送来了一封密信!毛泽东看后不由得眉头紧锁!

所为何事呢?

1950年6月25日,在斯大林的默认下,三八线以北的朝鲜人民军,突然攻击南朝鲜国防军,导致朝鲜战争爆发!其后,朝鲜人民军向南一路猛攻猛打,战事顺利。9月初,南朝鲜国防军被逼到仅余釜山的少部分地区坚守!

天有不测风云!

本来朝鲜即将统一的时刻就在眼前,不料,美国远东司令麦克·阿瑟兵出险着:1950年9月15日,联合国军成功实施了仁川(位于朝鲜中部)登陆,将朝鲜人民军在中间“一分为二”!

之后,南朝鲜国防军和联合国军一起向北进攻,由于大批朝鲜人民军滞留南方无法回撤,而北方的朝鲜人民军兵力不足,难以抵挡,导致朝鲜战事接连失利!至1950年9月底,联合国军已逼近至三八线附近!

形势危急!

朝鲜外务相安宪永和金日成联合给毛泽东发来了急信,请求中国出兵。信中写道:

……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的危急,不予我们时间,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毛泽东和金日成)

关于朝鲜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一直都有考虑,基本的原则就是“能不打就不打”,只要联合国军不越过三八线,中国军队就不入朝作战!原因在于,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一段时间进行修养生息。这个非常的重要!

10月1日收到朝鲜方面的求助信后,毛泽东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的意思是只要过了三八线,中国就应该出兵,归结为6个字“不能置之不理”

但一连几天的会议,一直争论不休,特别是林彪的反对意见非常大,不得已,毛泽东于10月4日,将时任中央西北局书记的彭德怀秘密接到北京。终于在10月5日下午,统一了出兵朝鲜的意见!

1950年10月8日,毛主席正式命令彭德怀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入朝作战、抗美援朝!经过两年8个月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鉴定《朝鲜停战协定》,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1953年7月28日,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抗美援朝实为中国的崛起之战!

中国要崛起,首要的就是要取得民族的独立,这个目标已经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完成!一个不独立的国家想要实现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是不可想象地吧?

那么接下来要做什么呢?

当然是发展经济建设!按照目前的说法: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国家的崛起,本质上讲就是综合国力的崛起!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非要打“劳民伤财”的朝鲜战争?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打的话,国内经济建设就没有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在这里我只跟大家讲一点,大家就明白了!

如果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入朝作战的话,毫无疑问,南朝鲜将统一全朝鲜!这相当于中国旁边有一个敌对的资本主义国家!朝鲜统一以后,美韩军队将会直接陈兵鸭绿江!对等的,中国军队也会如此安排。双方倒不一定真打,但是就这样就够你受的,是不是?压力巨大啊!

有朋友就说,如此下去相安无事,不就好了吗?

但是,双方在鸭绿江边开枪走火的可能性极大!为什么?因为还有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蒋介石!再做个假设,假如你是蒋介石你会怎么做?你肯定会想:不管怎么样,我一定要在鸭绿江边找点事!最好是让你们双方打起来。这并不困难!随便找几个特务,在双方搞点事,这有啥难的?

再一个危险因素是:按照斯大林的意思,以及中朝友谊的角度上讲,中国都将允许金日成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单单建立流亡政府也就算了,大家别忘了朝鲜人民军仍将会有几十万的军队驻扎在东北!南朝鲜的李承晚政府能善罢甘休?另一方面,从收复失地的角度讲,金日成的流亡政府在合适的时机仍将发动“反攻”。而这,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吧!

看到这的朋友可能该倒抽一口凉气了:感情这入朝作战几乎是必须的呀!

确实如此,简单说就是要么在朝鲜打,要么在鸭绿江边打!你选哪一个?当然是在朝鲜打!无论如何都不能在鸭绿江边打,那样新中国将永无宁日!还怎么搞国家建设?

林欲静而风不止!

就当时新中国的国情而言,我们确实需要时间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所以,在面对朝鲜战争的问题上,很多人“单纯的”以为,只要安心国内建设就好了。哪里能有这样深入的分析?哪里能像毛主席那样看的深,看的远?

最终,我们取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以此为基石,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总结

朝鲜战争事关中国的前途命运,毛主席作为新中国伟大的战略家,能够穿透历史的晨雾,看清国家的未来,真的是难能可贵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也是中国腾飞的四十年。如果毛主席能看到中国今日之面貌,该有多好?

或许,毛主席早就预料到了吧!

这盛世如您所愿!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粟裕作为军事家,这是中央军委明确的36位军事家之一。那么作为战略家,他又是如何被人们公认和称道的呢?

都有哪些人称粟裕为战略家呢?

根据现有公开的材料,最早称粟裕为战略家的是刘伯承元帅,他在1949年9月《人民日报》上称:“粟裕同志智勇深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肖劲光大将1984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追忆粟裕文章称:“我党我军失去了一个征战沙场、功勋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

1991年2月著名军事教育家郭化若中将撰文称:“粟裕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1994年2月军委迟浩田副主席在《解放军报》上撰文称:“粟裕同志是一位集军事理论与作战指挥实践于一身的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2000年9月军委张万年副主席在《粟裕传》出版座谈会上称:“粟裕善于洞察战争全局,富有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2008年1月军委张震副主席在《粟裕纪念文集》序言上称:“粟裕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我军重要的领导人。”

关于粟裕是杰出的战略家,还可以在各种观点和著述中列举很多……

粟裕都有哪些重要的战略思想、战略构想和战略建议呢?

早在十年内战时期,粟裕就开始重视战略问题了,他在谈到跟随毛泽东、朱德学习打仗的体会时说:“我感觉到作为军事指挥员应该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个指挥员对于战略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在我以后的作战生涯中,长期远离中央,所以我对于尽可能地去了解和学习战略问题格外重视。”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通过组织指挥车桥战役、天目山战役,率先实现了由分散的游击战到大规模的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解放战争时期,在战略防御阶段,粟裕第一个提出先在内线作战,最终为中央采纳并进而演变为战略防御阶段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和华中分局其他领导同志首先建议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打大仗,为尔后组建华东野战军,改变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战略进攻阶段,粟裕最先提出“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统一编制与番号及干部训练”的战略建议;第一个提出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忽集忽分打大战,特别是“斗胆直呈”向中央军委提出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在江北打大仗的战略建议。

在战略决战阶段,粟裕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的当天提出发起淮海战役,最先提出淮海战场华野中野统一指挥,第一个明确提出在徐州地区抑留敌人主力并加以歼灭之的战略建议……据目前所见资料,解放战争中我各大战略区领导人都曾向中央军委就战略和战役方针计划提出建议,而提出最多并被采纳的是粟裕。

粟裕的战略思想、战略构想和战略建议,都有哪些重大意义和影响呢?

粟裕说:“正确的战略意图要靠战役的胜利来实现。”粟裕提出的很多战略思想、构想和建议都通过战争和战役实践很好的实现了。

首先提出内线歼敌作战方针,通过七战七捷得以实现;首先提出华中、山东野战军集中打大仗,通过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一系列胜利来实现。 “斗胆直呈”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在江北打大仗,先后通过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得以实现;首先提出淮海战役设想,在徐州附近将敌人南线主力全部消灭的战略构想,通过淮海大战得以实现。

1948年初,粟裕首先提出的统一全国的建军思想,中央军委于1948年11月发出通令,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规定,并于1949年上半年实施。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粟裕组织指挥的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等多个战役均冠以“伟大胜利”四个字,毛泽东还不吝称粟裕淮海战役立了第一功,这充分说明粟裕组织指挥的这些战役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影响。

陈毅元帅曾这样评价说:“像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战役指挥很高明,由于他长期在实际战争的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我党能有这样的人才百把十个就差不多了。”。

既是杰出的军事家,又是杰出的战略家,粟裕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大战略家。

战略,是指长远的、事关全局的规划,本意还是指战争方面的大方略,但是现在延伸至其他领域,比如国际关系领域也常讲战略,还有经济战略等等。

下面从几个侧面说说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挂一漏万。

一,把游击战争提升至战略地位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游击战大师,他把游击战的十六字诀运用到了炉火纯青地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并取得了像四渡赤水这样的胜利。但是这只是在战役和战术层面,运用游击战术,许多军事将领也能做到。而把它提升至战略地位的是毛泽东。这一点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的淋淋尽致。我军在敌后开战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不但开辟了大片抗日根据地,打击了日伪军,也为后来打到国民党反动派积攒了经验和实力,一举几得,小小的游击战起到了转变战略态势的作用。的确,在敌后,鲜有动辄几十万军队的大会战,但是战斗每天都在持续,我们壮大了,敌人心惊胆战又找不到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决战,干着急。

二,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精准预见

1938年5月,毛泽东出版了论持久战一书,这时全面抗战爆发过去了十个月,毛泽东在书中精准的预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作战,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人民。他驳斥了甚嚣尘上的汉奸亡国论和一些人的速胜论,以非常详细有说服力的材料说明了持久作战的观点,非常令人信服,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反响,也提升了抗日军民士气。后来的历史进程表明了这一战略家眼光的精确度。

三,解放战争时期不计一城一地得失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气势汹汹,我军处于守势。国民党军先后攻占了多处城镇,特别是攻占了冀察晋首府张家口。1947年的所谓重点进攻中又攻占了延安。蒋介石和国民党军洋洋得意。而这一切都在毛泽东的掌握之中,因为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更加关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果然,国民党虽然得到了座座空城,但是部队却很多被我歼灭,而且为了守城,防线变长,兵力捉襟见肘,敌我态势很快逆转。国民党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军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四,打开中美关系

1970年代,通过兵乓球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大门,中国国际地位得以提升,联合国合法地位得以恢复。被称为震惊世界的一周,小球转动大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