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在古代是文职官名 负责掌管国家“旧事”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按照字典的解释,掌故多指对历史人物故事的考证叙述,带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掌故”原本是指一种朝廷命名的官职,准确点说,是汉代始设的一种国家文职官名。

  史载,汉朝时,国家设置了一种名为“掌故”的官职,隶属于太常。太常下属太史,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太史的长官叫太史令。国人俗知的司马迁,就是汉代有名的太史令。太史令手下有许多官员,其中就有“掌故”一职。

  “掌故”专门负责管理收集国家历史故事,因其工作性质是掌管国家的“旧事”,所以称为“掌故”。

  “掌故”是汉代文学官的一种,但比文学掌故略高。掌故因为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政府官员,因此,国家定期给他们发“工资”。

  汉代“以石论秩”,即官员以“石”表示职级的大小来领取俸禄,掌故也不例外。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二千石属。”这在当时社会已经算是“高薪阶层”了,待遇了得。由此可见政府对掌故一职的看重。《史记·儒林列传》中载:“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载:“宜命掌故悉奏其仪而览焉。”这都说明掌故当时在朝廷中,是个很显要的官,不仅平时工作量很大,也颇受政要的器重。

  在汉朝,有些掌故是可以传袭的,掌故也由此成为“职业掌故”。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便是太史令(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所以其父病逝后,司马迁承袭了太史令一职。《史记·龟策列传》中就有“孝文、孝武因袭掌故,未遑讲试”的记载。

  由于掌故属于一种朝廷必需的史官,因此,历朝历代都很看重。

  唐代时,国家对掌故一职又做了细化,工作分工更为明确。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当时朝廷设有“内侍掌故”和“州郡掌故”,分别负责宫廷及各地流传的故事、轶闻、考证等。一上一下,一内一外,一朝一野,将国家的朝野逸闻、民间逸事等一网打尽,全行记录下来。

  唐代时的翰林学士也有兼掌历史沿革的职能,所以也泛称“掌故”。宋代《鹤林玉露》卷八中记载:“平原犹豫不能决,欲留其人,处以掌故,其人力辞,竟去。”可见当时竟把“掌故”一职视作高官厚位来许诺。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掌故的范围逐渐扩大,已不仅仅限于朝廷任命的专职官员了,到宋、明、清三朝时,凡收集有关上层社会人士的轶事、朝野逸闻、民间传说等的人,都统称“掌故”了。而且,掌故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由官职名变成了逸闻轶事、坊间趣话。宋人岳珂在《愧郯录·服章入衔》中有“此南渡而后,掌故散讹之失也”之句,《明史·杨廷和传》中也有“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的叙述。清人韩泰华在《无事为福斋随笔》中也有“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于朝章掌故也,明于兵刑钱谷也”的记载。此时的“掌故”,则完全失掉了原有的含义,而单纯地指朝野逸闻、民间趣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