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发生安史之乱 唐玄宗怎么做才能阻止这件事情
历史网 2024-08-29用户投稿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唐玄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阻止安史之乱的发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阻止安史之乱,这个问题其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唐玄宗本人穿越回去了,或者当时有人告诉他安史之乱的相关细节,然后唐玄宗马上把安禄山处死。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唐玄宗自然是任何一个时间点,都能轻易阻止安史之乱的发生了。
另一种是单纯从历史的角度考虑。也就是说,假如没有什么穿越之类的东西,单纯只是让唐玄宗换个思维,对安禄山或者下面的大臣心生警惕。
这种情况下,唐玄宗阻止安禄山反叛,这是有可能的。但是他绝对不可能阻止安史之乱,或者说是一场超大规模的叛乱。除非他放弃当时唐朝四分之三左右的地盘,或者他成为一个唐朝版的瓦特,在开元年间搞出蒸汽机。
因为历史上真正的安史之乱,从来就不是单纯因为一个边关大将,忽然想反叛,然后导致整个国家忽然由盛转衰的历史。当然,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可能确实是这样的。不过历史上安史之乱发生的真实原因,其实并不是安禄山本人想叛乱,而是唐朝中期剧烈的土地兼并,导致底层老百姓活得越来越难,老百姓想要叛乱了。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简单来说一下唐朝施行的一个叫‘均田制’的制度,要不然我们很难理解安史之乱的真实原因。
话说在南北朝中期的时候,北方的北魏政权,这时候已经统一了整个北方了。但是此时的北魏政府,却谈不上高枕无忧。除了南方虎视眈眈的南朝,北方随时可能南下的柔然铁骑之外,还有一个最让北魏政府头疼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北魏的内部矛盾。
但是在北魏内部,不光胡汉矛盾问题非常严重,而且很多底层百姓,因为常年受北魏贵族的压迫,经常性起义造反。这些问题,导致北魏政府特别头疼,而且内耗极为严重。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北魏出了一个姓冯的太后。这个冯太后,就是那个进行汉化改革的北魏孝文帝的奶奶。要说这位冯太后也是个猛人,她老公死得早,儿子死得也早,导致她作为一个女人,不得不两次在老公和儿子死后,出来主持北魏的大局。
而冯太后主持北魏大局的时候,同样也面对了这些问题。以往的北魏皇帝,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是简单粗暴,直接派兵镇压,靠武力来维持现状。但是冯太后掌权的时候,却换了一个女性的思路。
冯太后开始想:为啥北魏的这些老百姓,天天不好好过日子,老是想着要造反呢?
简单调研一番之后,冯太后得出一个结论:原来并不是老百姓喜欢造反,而是因为老百姓手里没有土地,只能给那些贵族打工。而那些贵族对老百姓压榨得太狠了,导致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只能造反。
得到这个结论之后,冯太后觉得很意外。土地?这玩意儿不是到处都是吗?南北朝时期老是打仗,到处都是无主的荒地。为啥老百姓不随便找一块荒地,然后自己老老实实种地过日子呢?
然后,下面的官员告诉她,这不现实!因为按照当时的制度,老百姓就算开垦了无主的皇帝,很快也会被那些鲜卑贵族给夺走。朝廷直接发给他们土地也不行,因为用不了多久,老百姓手里的土地,还是会被那些贵族和有钱人买走,甚至可能连买都不用买了,直接硬抢也行。
这个时候,冯太后和身边的那些谋士,就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
既然如此,那国家是不是可以直接弄一些土地,租给这些没有土地的老百姓种地呢?只要有了土地,这些老百姓就能活得下去了,以后不是就不会造反了吗?
冯太后大概怎么都没想到,她这个堪称‘灵机一动’的想法,无意间竟然成了古代封建王朝,解决土地问题的一个模块化的办法。后来,北魏政府彻底完善了这套制度。而这套制度,就被后世称之为均田制。
所谓均田制,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把之前因为战乱荒废的那些土地,全都收归国有,然后租种给那些平民。如此一来,老百姓就有土地耕种了,自然就不会造反了。
接下来,当北魏开始施行这个政策之后,大家逐渐发现,这套制度真的很不错,确实能够解决问题。
所以,不光北魏施行了这套制度,北魏灭亡之后,接下来的西魏、北周、隋、唐这四个政权,都延续了这套制度。而到了唐朝的时候,随着唐朝前两代皇帝,逐渐扫平天下,中原地区彻底恢复了和平,这套制度的优越性,也彻底展现了出来。
和之前的几个政权不一样,之前的北魏、西魏和北周,虽然也施行了均田制,但都属于地方政权,没法发挥出这套制度的最大优越性。至于隋朝,因为时间太短,也很难展现均田制全部的优越性。唯有唐朝,和平的时间比较强,最大程度上让均田制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了。
均田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让底层老百姓,暂时性的摆脱土地兼并的问题。要知道,在封建王朝,因为土地是私有的,所以土地兼并这个问题,基本上是无解的。但是均田制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延缓这个问题出现。因为均田制的体系之下,很多土地是国家的,这部分土地是不能被兼并的。所以,这就等于是国家用这部分土地,给底层百姓兜底了,不会让老百姓出现没有活路的情况。
正是因为这个优势,唐朝后来彻底起飞。因为内部矛盾比较小,生产力比较强。所以,哪怕唐朝后来高层常年动荡,但是下面的百姓却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唐朝也就慢慢发展成所谓的‘巨唐’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看似和安史之乱没什么原因。但实际上,这些,恰恰是安史之乱发生的历史背景。
随着唐朝逐渐发展成巨唐,接下来,到了唐玄宗在位时期,因为高层内斗没了,所以唐朝就出现了所谓的‘开元盛世’,国家到了最美好的一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是盛世的时代,绝对不多。而唐朝的开元盛世,绝对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美好的一个时代了。
但在这个盛世的背后,几个隐藏的危机,却伴随而来了。
首先,因为国家地盘太大,导致唐朝不得不在边境设置常驻军团。在此之前,唐朝一直都是先从中原内部征兵,然后运到边境去站岗。
但是随着唐朝地盘越来越大,这个法子也越来越不好用。毕竟,按照当时的运输速度,如果中亚那边要打仗,唐朝先从长安周围征兵,然后再走到中亚,估计这一路至少得小半年的时间。等唐朝军队到了之后,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后来唐玄宗在位的时候,不得不逐渐在边境设置常设军团。有了常设军团,不断往边境运输补给也很困难,所以就必须让军队在边境开荒种地。有了土地之后,那就得让负责领兵的将领,手里增加一项财政权和屯田的权力。
到了这个时候,唐朝边境的将领,手里权力已经有点过大了。粮食,钱,军队,完全一把抓。此时的边军将领,其实已经有自立一方的资格了。
与此同时,唐朝的均田制,则是开始逐渐崩坏了。
均田制这个事,其实也不能怨唐玄宗。要知道,当时唐朝已经开国近百年了,按照均田制的制度,很多人连续四五代人,都在同一块土地上耕种。虽然这块土地,名义上是国家的,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国家再想把土地收回来,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如此,土地问题开始进一步固化,国家能够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而得不到土地的老百姓,开始越来越多了。
而在边境,因为边境军队有屯田的权力,所以边军将领,就能利用这个机会,让下面的士兵,为自己开垦私田。然后利用私田的产出,再去养一些私兵。如此一来,边军将领就开始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
对此,唐玄宗其实都很清楚,但是到了晚年之后,唐玄宗已经找不出更好的制度,来解决眼下的困境了。而且,如果他想解决问题,就势必要从根本上动唐朝的根本制度。这种改革,对于唐朝来说,无疑是一场大手术。要是此时唐朝正处于覆灭的边缘,或许唐玄宗还有这个魄力。但是既然现在天下太平,唐玄宗自然不会让自己没事找事了。当然,唐玄宗也不是什么都没做。至少,他每次选择作为边军将领的人选,都慎之又慎,一定是自己非常信任的。
包括安禄山。
安禄山最开始能上位,其实也是因为他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安禄山其实也没想过造反。他想要的,只是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而已。
如此,在这套制度之下,问题开始越来越多。隐藏在盛世之下的矛盾,开始逐渐变成一座火山,随时可以被彻底引爆。而接下来,引爆所有矛盾的,就是安禄山和中央的矛盾。随着安禄山起兵造反,那些没有土地的老百姓,或者被安禄山豢养的私兵,开始纷纷跟着安禄山造反,这才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但是说实话,当时在叛军眼里,他们并不觉得安禄山是坏人,他们甚至觉得,安禄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因为安禄山让他们可以很好地活下去,而且有了翻身的希望。
如果没有安禄山造反,他们只能被那些边疆将领,或者各地的地主压迫。一生努力工作种地,但是自己得到的却很少,没有任何希望。
这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全部背景了。
从这个历史背景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哪怕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张禄山或者李禄山起兵造反,结果还是一样的。就算唐玄宗能提前预知安禄山要造反,及时杀了安禄山,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多只是能把叛乱爆发的时间推迟。
只要问题不解决,迟早有爆发的那一天。
那从唐玄宗的角度来说,到底怎么做,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安史之乱的爆发呢?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其实有两个方法。一是唐玄宗主动放弃大片土地,收缩地盘,放弃当时唐朝一多半的土地。如此一来,唐朝可以不用再施行节度使制度,恢复以往的府兵制,而且府兵制还能运转得比较正常。
这样一来,没有了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安史之乱自然就不大可能发生了。接下来,唐玄宗再想办法解决土地问题,让底层老百姓有翻身的机会,这就能彻底解决问题了。不过,后者显然更难。因为在封建王朝的体系之下,想要解决土地问题,基本不可能。
第二个办法,就是唐玄宗发明蒸汽机,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工业开始占社会生产的主流地位,底层百姓哪怕没有土地,也能在工厂当中生存。但这样一来,唐朝恐怕就要提前步入资本主义阶段了。
这两个方法,不管哪一个,其实都不可能真的实现。所以,哪怕真的有现代人,穿越回唐朝,告诉唐玄宗安史之乱的事情,也不可能真正杜绝安史之乱这种事情的发生。因为只要根本问题没解决,杀了安禄山,还有后来者,还是会爆发类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