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搞新政的时候 皇帝宋仁宗为何扛不住压力
历史网 2024-10-14用户投稿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宋仁宗和范仲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范仲淹搞新政,宋仁宗为何扛不住压力认输?
北宋仁宗在位期间,这位北宋所有皇帝中,最不爱折腾的皇帝,曾就北宋遇到的冗兵、冗员(官)、冗费这三冗困境,搞过一次改革,因为改革的时间是在庆历三年到五年初,所以史称“庆历新政”,主持这次改革事宜的是范仲淹。
不过,当意气风发的范仲淹带着一帮小弟,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改革却遭受到了巨大阻力,大到连宋仁宗都抵挡不住,结果,“庆历新政”仅仅只坚持了一年半就夭折了,有阻力的原因当然是范仲淹的改革措施触动了太多权贵的利益。
范仲淹提出的改革方针主要有十条:“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减徭役”。基本上全是奔着解决三冗问题去的。
其中针对吏治的改革条款最多,共有六条,而在这六条中,最受权贵和官员们抵制的是第二条,即“抑侥幸”,这个条款的核心是抑制权贵和官员举荐亲族和子女做官的数量,让他们有本事就去参加科举,没本事就在家混吃等死,说白了,范仲淹要废掉“恩荫”制。
这个条款如果严格实施,那就是真的要了许多权贵家族的老命了,其余改革吏治的条款基本上是监察和考核方向的措施,还可以想办法躲避和敷衍,官场潜规则总是有的,可如果连官都做不了,那就是连根都刨了。
在宋代,虽然科举选士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但想要考中进士的难度也非常大,宋代的科举制度相对成熟,作弊和营私都很难,对于权贵和官员家族中的纨绔子弟来说,考中科举的概率并不比寒门或平民子弟高。
而古代并不支持计划生育,反而鼓励多生,权贵和官员家族不缺少钱财,生多少都养活得起,因此,很多家族的待业子弟都多达数十上百人,这些人中,许多都是依靠家中长辈当上大官后的恩荫特权走进官场。
这种恩荫特权除因功受赏外,还跟官职大小有关,官当得越大,能推荐家中子弟的名额越多,即使一生庸碌无为的官员,只要熬资历熬到一定级别,就能拥有恩荫特权和增加恩荫数量的权力,是权贵和官员家族中,不成才子弟当官的主要通道。范仲淹就公开上书揭露这种现象:
每遇南郊并圣杰,各奏一子充京官,少卿、监奏一子充试衔。其正郎、带职员外郎,并诸路提点刑狱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充斋郎。其大两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异于庶僚,大示差别,复更每岁奏荐,积成冗官。假有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者,则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滥进之极也。
在古代,一个大家族想要延续富贵,享受众多特权,或保证对地方和官场的影响力,看得就是家族子弟当官数量的多少和当官的级别,其中,数量又是最重要的,毕竟,能在官场上走到顶峰的都是少数人,还是蚁多咬死象比较容易。
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权贵及官员家族除鼓励和培养家族中子弟参加科举外,就是依靠恩荫制了,你带一个,我带两个,他带三个,进入官场后,再互相照顾,互相提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家族就出现了,至于免税和兼并土地之类的好处,自不必说。
一个好汉三个帮,官场也是如此,在亲族之外,还有提拔小弟的需要,比如门客、师爷、忠心的家仆等,都可以通过恩荫特权举荐进官场,这些人进入官场后,也都是举荐他们的权贵及官员家族在官场上助力,谁不想自己人多多的?
相比起恩荫特权来说,什么监察和考核方面的改革都是小意思,范仲淹要“抑侥幸”?利益受损者还不拼命反对,外戚、勋贵、高官,全部加起来的力量,哪是范仲淹能抗住的?连希望改革的宋仁宗在压力下,都只能匆匆结束这场新政,范仲淹和他的小弟们全部被贬。
几十年后,当养望三十年,名气满天下的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全面变法时,就吸取了范仲淹的教训,绝不敢学习范仲淹搞什么“抑侥幸”,哪怕明了解恩荫特权是毒瘤,只在科举和发现底层人才上想办法,这才让他的改革陆陆续续坚持了五年之久,否则,估计也如“庆历新政”一样,一年半都坚持不下去。
- 上一篇:张杨是什么人?他是如何在乱世中崛起的?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