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全作为康熙的哥哥 福全为何没有能继承皇位

历史网 2024-10-19用户投稿

  还不了解:福全和康熙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的哥哥福全为何最后没能继承皇位?他的子孙后代结局又如何?

  爱新觉罗·福全是清世祖顺治皇帝次子,有意思的是顺治皇帝名叫福临,因此按照字辈来说似乎福全的名字和老爹福临的字辈重合了,所以很多不了解清代历史的人都认为福全是不是顺治的弟弟,或者福全是不是不在爱新觉罗宗谱之中,否则他怎么能和顺治的名字字辈重合呢。

  其实福全绝对是顺治的亲儿子,而且福全及其子孙后代的名字身份也都被爱新觉罗宗谱《玉牒》所收录,下面就来说说作为顺治的次子、康熙的哥哥福全为何没能继承皇位,他的子孙后代结局又如何。

  爱新觉罗氏的字辈排名完善

  别看顺治一生只活了24岁,寿命挺短,但是顺治14岁大婚,还有30多名后宫妃嫔,所以即便他24岁英年早逝时也留有8子6女。

  顺治的长子名叫牛钮;次子则是福全;三子就是玄烨即康熙;四子为董鄂妃所生的荣亲王,由于没有取名就夭折,因此只称皇四子;五子常宁,六子奇绶;七子隆禧;八子永干。顺治的八个儿子中老大牛钮和老四都是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老六奇绶和老八永干则是在康熙初期夭折,因此康熙继位之后实际上只有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隆禧在世。

  看到顺治这些儿子名字的字辈完全不一样,是不是都有些懵,尤其是福全的名字字辈都与顺治重合了,其实这些很正常,清代入关初期并没有被完全汉化,没有像汉人似地按字辈排宗谱起名,更不避讳父子之间的字辈讲究,所以顺治给福全起名字的时候压根就没考虑过自己的名字,后来清代是一直到康熙时期才有了按字辈起名的讲究。

  康熙最初是想把自己的儿子与哥哥福全的儿子字辈一统,因此康熙的长子胤禔原名保清,次子胤礽原名保成,而福全的长子和次子夭折不说,三子保泰、四子保安、五子保绶、六子保永本来都是与康熙的儿子们字辈一致的。

  但是由于后来康熙考虑到自己的儿子是皇子要与之区分,因此康熙才将自己儿子的字辈改为胤字辈,康熙给孙子们的字辈定为弘字辈,曾孙辈定为永字辈。

  到了康熙的孙子乾隆时期,乾隆按照康熙定的永字辈又排序下了永绵亦(通奕)载奉慈娱的字辈,但是到了乾隆的孙子道光时期,道光认为“奉慈娱”三个字不好听,于是道光修改为溥毓恒启,在道光的儿子咸丰时期又往下添加了焘闿增祺四个字,在1937年时清末帝溥仪往下添加了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个字。

  至此爱新觉罗皇室字辈才一直流传至今,爱新觉罗氏的字辈排名也从康熙之后逐渐递增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而这些字辈排名仅限于帝系子孙后裔,包括福全和常宁在内的其他皇族都有自己家族内部的字辈排名,并不按照帝系后裔的字辈去取名,但是即便不按照帝系字辈起名,他们的皇族身份也都是被收录在爱新觉罗宗谱的《玉牒》之内。

  福全自幼身有残疾,加上决策者孝庄太后十分看重康熙,因此他与皇位失之交臂

  福全的生母是顺治的宁悫妃董鄂氏,福全的老妈董鄂氏与顺治宠爱的董鄂妃也就是后来的孝献皇后还真有关系,二人是远房亲戚,不过宁悫妃家族出身更高贵,她出身满清开国功臣何和礼家族,其家族世代与爱新觉罗氏联姻。

  按理说福全母系家族出身高贵,比康熙的母系家族佟佳氏的政治地位高了不少,福全年纪还比康熙略大1岁,顺治临终时也应该考虑福全为继承人,但是为何却选了康熙呢?

  这主要还是因为福全天生眼睛有残疾,加上福全自幼野心就比较小,据史料记载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时,顺治曾问7岁的福全和6岁的康熙二人将来长大以后有何志向。

  福全回答:“愿为贤王。”

  而康熙却回答:“愿效法皇阿玛。”

  福全和康熙兄弟二人的回答也展现出了他们从小的志向,福全是一个没有更高志向的人,他就想当一代辅佐帝王的贤王,而康熙的志向则更加远大,想像顺治一样当一代帝王,幼年康熙的如此回答,也让顺治和顺治的老妈孝庄太后十分喜爱和器重。

  其实福全本身就很有自知之明,他天生眼睛有残疾,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他都很难成为皇位继承人,加上他自幼生性随和,因此他对皇位的心思不重。

  再加上顺治去世时,皇位继承人选主要决定权在其母孝庄太后手中,福全虽然年长,但是他只比康熙大一岁,顺治去世时,福全年仅9岁,康熙才8岁,如果福全当时已经成年,孝庄或许会考虑册立成年的福全成为皇帝,但是福全和康熙都属于未成年,因此权衡之下,孝庄还是选择了身体健康、志向远大的康熙成为皇帝。

  可以说康熙是得到祖母孝庄太后的鼎力支持才能继承皇位,而福全则因为眼睛残疾加之性格使然,最终与皇位失之交臂。

  由于康熙继位是在祖母孝庄太后的支持顺利继位,还有顺治遗诏的加持,因此康熙的继位几乎没有争议,也就不涉及到皇室兄弟之间的权力纠纷,所以康熙也是历史上少数能重视兄弟亲情的皇帝。

  康熙亲政后只有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隆禧在世,福全被康熙册封为裕亲王,常宁被册封为恭亲王,隆禧被册封为纯亲王。但是隆禧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仅20岁时就英年早逝,遗腹子富尔祜伦出生不久还夭折了,因此隆禧一脉基本就是绝嗣了,实际上康熙一朝陪伴他的只有福全和常宁。

  常宁年纪小,加上为人懒惰散漫,而福全年纪与康熙差不多,自幼与康熙一起学习,还一同侍奉孝敬祖母孝庄,二人在成年之前几乎是朝夕相伴,因此二人之间兄弟感情最为深厚,康熙对福全也远比对常宁好得多。

  福全在成年之后就被康熙封为裕亲王兼议政大臣,参与决策军国大事,而福全也没有辜负自己小时候的志向,他全心全意辅佐弟弟康熙成为一代明主,也践行了自己当初愿为贤王的志向。

  福全先后帮康熙铲除权臣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对康熙朝初中期贡献很大,可以说康熙能成为康熙大帝,其中福全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比之下老五常宁则不被康熙所喜爱,常宁为人懒惰散漫,缺乏自律性,康熙经常劝诫他改掉缺点,但是常宁却只当耳旁风,可以说康熙和福全两个哥哥在努力开创大清的基业,常宁则属于跟在二人后面打酱油,因此康熙更加礼重和信任哥哥福全,在康熙朝福全是受恩赐最多,待遇最高的亲王。

  福全也曾受到康熙猜忌,他的子孙后代过得并不好

  即便康熙再重视兄弟亲情,但是他作为皇帝始终还是有一颗猜忌之心,福全和常宁都受到过康熙的猜忌。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古准噶尔部在首领噶尔丹的带领下侵扰清代边境,康熙早就对噶尔丹肆意扩张版图武力一统漠西蒙古各部不满了,因此听闻噶尔丹又想侵占清代庇护的漠南蒙古,于是康熙忍无可忍决定御驾亲征噶尔丹。

  这也是康熙第一次御驾亲征噶尔丹,这一次康熙还比较年轻,比较有冲劲,他想到和哥哥福全还有弟弟常宁一起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于是康熙下旨加封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军出古北口攻打噶尔丹,加封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大军出喜峰口攻打噶尔丹,康熙本人亲率上三旗精锐坐镇博洛和屯(今内蒙古正蓝旗南)居中指挥策应。

  常宁最先抵达战场,但是由于常宁行军速度过快,后勤补给供应不上,而且常宁的军事指挥调度能力也远不如噶尔丹,因此常宁的大军与噶尔丹一战即溃,常宁只得率败军向福全的行军方向撤退。

  终于在败退途中常宁与福全会师,福全一统指挥两路大军,最终在沙拉木伦河上流高凉河一带福全指挥清军与噶尔丹决战,这一战福全果断的击溃了噶尔丹的准噶尔骑兵,惨败的噶尔丹只能逃跑。

  康熙听闻噶尔丹败逃,又令堂兄康亲王杰书率精兵进驻归化(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阻击噶尔丹的退路,噶尔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率军在乌兰布通(现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西南部)与福全的大军背水一战,史称乌兰布通之战,这场战斗极为惨烈,虽然噶尔丹又再度被福全击败,但是清军损失也很严重,不少王公贵族在这场争斗中阵亡,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纲就是战死于这场战斗。

  狡猾的噶尔丹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为了争取逃跑时间他假意向福全投降,用缓兵之计迷惑住了福全,使得福全没有全力追击他,福全也鉴于乌兰布通之战的惨烈,没有过分追歼噶尔丹,最终导致了噶尔丹逃出了清军包围圈,康熙的一征噶尔丹虽然以胜利结束,但是却让噶尔丹跑了,这也让康熙十分不高兴。

  而导致噶尔丹逃跑的人就是福全,当时福全即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身边又还带着康熙的长子胤禔,他害怕过分逼急了噶尔丹再重蹈乌兰布通之战的惨烈,胤禔万一在战场上有个闪失不好向康熙交代,再加之清军粮草补给没跟上,因此福全在没有请示康熙的情况下,擅自下令放弃追击噶尔丹而撤军。

  福全导致噶尔丹跑出清军包围圈,还擅自下令撤军,这已经触及到了帝王的避讳,帝王最猜忌的就是手握重兵还擅自做主的人,因此即便福全打败了噶尔丹,回京之后康熙也很严厉地当众斥责了他。

  康熙还当众命胤禔出来指证福全擅自退兵的事情,他故意对胤禔说:“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

  这意思就是福全是胤禔的伯父,如果胤禔说的和福全口供不一致就要严惩胤禔。其实康熙就是想让胤禔指证福全,而福全作为长辈也不好反驳胤禔。因此在面对康熙追责时,福全没有做任何解释,只默默说了一句:“我复何言!”

  康熙斥责完福全之后,也把常宁一起带上,然后命王公贵族商议如何惩治福全和常宁。这些王公重臣也是第一次看到康熙如此不留情面当众斥责哥哥福全,因此他们揣摩康熙是想借此机会收拾福全了,于是给福全和常宁定罪为褫夺爵位并终身圈禁起来。

  康熙其实只是一时震怒,毕竟他谋划好了本以为能一举攻灭噶尔丹,岂料被福全放跑了,尤其是福全还擅自做主,这更加让康熙猜忌,但是康熙平息怒火之后,他也不想对哥哥和弟弟惩罚太过分,因此他否决了王公大臣的判决,下旨罢免了福全议政大臣的职务,保留了福全和常宁的亲王爵位,只是罚二人三年俸禄,这件事就算了结了。

  之后噶尔丹又两次侵扰清代边境,而康熙也再度两次御驾亲征,这两次亲征康熙虽然没再让福全统军,但也都把福全带在身边,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被康熙打的穷途末路败亡,准噶尔部才算是平定。

  噶尔丹败亡之后,康熙十分高兴并庆贺,大封群臣和诸子,康熙就想到了哥哥福全,想借着这个机会重新恢复福全的议政大臣身份,但是被福全婉拒了,在一征噶尔丹之后福全就已经看透了帝王之家没有亲情的本质,他心灰意冷,所以决定淡出政坛。

  此后福全尽量不再参与政务,直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去世,享年51岁。在福全病危时,康熙正好在巡视塞外,他得知福全病危的消息后立刻准备返京,并立刻下旨命太医无论如何要延长福全几天寿命,能熬到自己看他最后一眼。

  不过很惋惜康熙还是没能看到福全最后一眼,在康熙返京途中福全就病逝了,康熙回京城之后都没有回皇宫,而是直奔裕亲王府去看一眼福全的遗体。

  康熙在见到福全遗体后失声痛哭,悲痛欲绝,史书记载康熙哭得几欲昏阙。而在福全出殡这一天康熙更是亲临送葬,这一天康熙又是哭得悲痛不止,几次抚棺痛哭迟迟不肯让人盖上棺盖,康熙对哥哥福全的手足之情让当时在场的人无不感动而流泪,由此可见康熙对哥哥福全虽有猜忌,但手足之情还是十分深厚。

  福全死后康熙下旨允许福全的儿子保泰不必按照清代降级承袭爵位的规矩,直接继承裕亲王爵位,康熙给福全上谥号为“宪”,在谥法中文武双全,博学多才,宽厚随和曰宪,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谥号,也很适合福全一生愿做贤王辅佐弟弟康熙的行为。

  康熙在福全死后还是对他怀念不已,因此他特意命画师画了一张他和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的画像,每当怀念哥哥时,康熙都会独自对着画像发呆,由此也可看出康熙是发自内心的重视与哥哥福全的手足之情,这也是古今帝王之中十分难得的情形。

  由于康熙与福全的手足情深,因此他对侄子保泰也十分好,保泰在康熙时期被任命为议政大臣,还掌管军务,可见康熙对侄子的信任和器重。

  不过保泰在康熙去世后就没这么好了,原因就是福全和保泰父子都与雍正的政敌弟弟胤禩交往过密。

  康熙的第八子胤禩是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中的皇位竞争者,他为人斯文儒雅,待人细腻温和,向来深得人心,早在康熙时期,他就把伯父福全哄得很开心,福全在世时就多次跟康熙夸奖过胤禩可托付大事。

  受福全的影响,他的子孙也都与胤禩关系比较亲密,尤其是保泰,在九子夺嫡中保泰是明确支持胤禩争位的皇室宗亲,因此雍正继位之后对堂弟保泰十分不满,后来就找理由褫夺了保泰爵位,并不许保泰后人袭爵。

  福全一生共有六子,但是老大和老二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老四保安和老六保永也未成年就夭折了,所以福全实际只有两个儿子三子保泰和五子保绶活到成年,保泰被褫夺爵位后,当时保绶已经去世,雍正就让保绶的次子广灵承袭了裕亲王爵位。

  不过广灵在伯父保泰的影响下也与胤禩关系亲密,承袭爵位不久又被雍正查出来属胤禩一党,于是再被褫夺爵位,并且还被囚禁起来,雍正又让保绶的三子广禄承袭了裕亲王爵位,这回裕亲王家族可是看清了雍正一定要把胤禩收拾死不可,于是广禄就带着家族彻底和胤禩划清界限,最终雍正也没有继续清算福全的后人。

  保泰由于被雍正褫夺爵位罢了官职成为闲散宗室,日子过得十分困顿,没几年他就在困顿之中去世了。保泰的儿子倒是留下不少,共有25个儿子,不过活到成年的也仅有11个儿子,由于保泰得罪了雍正,因此他的儿子们都只是闲散宗室,后来乾隆继位之后授予了他们侍卫身份,才让他们有了经济来源,不至于穷困潦倒。

  而保绶的后人承袭了裕亲王爵位,但是由于福全家族与胤禩交往过密的原因,虽然雍正没有继续深究他们,但也不再信任和重用他们,保绶的后人大多成为富贵闲散王爷,而且到了乾隆时期还得降级承袭爵位,福全的七世孙荣毓在咸丰时期已经降级成了奉恩镇国公,由于荣毓无后,福全家族的爵位也至此停封,当然,荣毓去世15年之后清代也就灭亡了,福全家族的爵位停不停封都无所谓了,毕竟清代一亡什么爵位也就都不会存在了。

  写在最后

  其实由于福全与康熙兄弟之间不存在权力矛盾冲突,因此二人的兄弟感情十分深厚,福全与康熙的兄弟之情在历史上皇室家族中都十分少见,二人也算是谱写了一段历史佳话。

  不过由于福全的后人与雍正的政敌弟弟胤禩关系亲密,这也导致了福全的后人不再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因此福全的后人大多平庸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