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有哪些人是投降派?

历史网 2024-10-21用户投稿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公元263年,曹魏三路大军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在谯周的劝说下,刘禅举国投降,蜀国就此灭亡。其实早在魏国伐蜀之前,谯周、杜琼、张裕等蜀汉“投降派”已经身在蜀汉心在魏,多次发表亡国论,预言蜀国必将灭亡。

  杜琼——当涂高者魏也

  似乎提起刘禅投降,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想起谯周,其实除了谯周,蜀汉也有不少人一开始就不看好刘备、刘禅父子,比如杜琼。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年幼时跟随任安学习经学,透彻研究任安的学说,精通于谶chen纬之学。东汉末年,宗室刘璋割据于益州一带,聘请杜琼担任从事。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夺取益州,逐领益州牧,起用蜀中人才,任命杜琼为议曹从事。别看杜琼先后仕于刘璋、刘备,但他其实是铁杆的曹魏粉丝,心里早就盼着曹魏能够一统天下了。

  两汉三国一直有一句谶语流传很广,“代汉者,当涂高也”,袁术正是因为这句谶语敢于称帝。谯周曾经询问杜琼:“以前周徵君认为“当涂高者”是魏国,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杜琼回答说:“魏,是观阙的名字,正对着道路而显得高耸,圣人取其相类同而进行论说罢了。”

  杜琼又问谯周说:“还有什么疑问吗?”谯周回答说:“未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杜琼又说:“古时候人们称呼官职都不称为‘曹”;但自从汉代开始,都把官职称呼作曹,把低级官员称作‘属曹’,把吏卒称为‘侍曹’,此大概就是天意吧。”你看这俩人一唱一和,明白的就是在说,取代汉朝统一天下的必定是曹魏!

  张裕——刘氏祚尽矣

  张裕有些三国迷应该不陌生,因为刘备很少见的下令杀了这位自己的属下。张裕字南和,蜀郡人。东汉末年益州著名图谶学家,精通以天象变化附会人事,预言吉凶。刘备入蜀后,任命张裕为益州后部司马。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想要跟曹操争夺汉中,张裕劝谏说:“您不可以去争夺汉中的,大军前去一定会遇到不利的。”刘备不听从张裕的劝谏,果然只得到汉中却得不到汉中的百姓。派遣去攻打武都的吴兰、雷铜二位大将也都全军覆没。

  之后张裕又私下里对人说:“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有人秘密地将他的言论告诉给刘备,刘备将他捉拿下狱,将要诛杀他。诸葛亮上表求情,刘备回答说:“芳兰生门,不得不除。”(比喻贤能之士生性抗直,时有违迕,为上者将不能容忍,势必去之。)

  张裕于是在闹市被执行死刑并被暴尸街头。张裕的言行,和杜琼一样,都是在说蜀国必将灭亡。比如“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一方面说刘氏气数已尽,又说刘备必将丢掉益州,如果我是刘备,我也会直接杀了这种人。

  谯周——《仇国论》乃亡国论

  谯周,大家都不陌生了,除了和杜琼一唱一和的解释“当涂高者魏也”,谯周还赤裸裸的发表过亡国论。据《三国志·杜琼传》载:景耀五年(蜀亡前一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谯)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

  “曹”有“众”的意思,“魏”有“大”的意思,众而大,天下之人都会归于曹魏。“备”有“具”的意思(刘备),“禅”有“授”的意思(刘禅),具而授,刘备有天下,而刘禅转授他人,蜀国要灭亡了。后来蜀汉灭亡,人们都说谯周预言精准(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

  当年谯周和尚书陈祗,就姜维北伐产生激烈争执,退朝以后谯周写下《仇国论》。《仇国论》中虚构了一个小国因余之国和一个大国肇建之国,看国名就知道蜀汉承接东汉之末余,是因余之国,大魏则是曹氏新创的国家,是肇建之国。这篇文章遭到历代中国正统儒家学者的强烈批判,认为这是在为投降主义鸣锣开道,丧失了气节。

  从籍贯上可以看出,杜琼、张裕、谯周都是益州本地士人,这些人不满被刘璋父子和刘备父子先后统治,所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谶纬之学”“亡国论”进行反抗,当魏国大军兵临城下,谯周干脆直接跳出来劝刘禅投降,真可谓是妥妥的投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