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大帝(二)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第二章 翩翩少年

这是一个拥有七口人的大家庭。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我仿佛能够看到济阳县城武帝行宫的后殿内,有这样一幅温馨祥和的画面:父亲刘钦为官清廉,工作认真负责,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人的日常开销全靠他一个人的俸禄支撑。每天忙完工作,没有呼朋唤友、没有斗鸡走狗,急匆匆的回到家里,直奔卧室,抱起小刘秀,猛的在儿子那红扑扑的小脸上亲一大口,引得夫人一声娇嗔,生怕吓着了儿子。母亲樊娴都温柔贤惠、妆容整洁大方,在家里忙着洗衣做饭、料理家务。大姐刘黄,当年十三岁,性格泼辣,麻利能干,在帮母亲做家务的过程中时不时呵斥一声调皮捣蛋、不帮忙反添乱的兄弟刘演(刘秀大哥,时年十一岁)。十二岁的二姐刘元,性格长相最像母亲,心底善良、体贴少言,在母亲忙于家务的时候就担当起照顾小弟的母亲角色。五六岁的二哥刘仲,木讷憨厚,成了大哥刘演的小跟班。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刘秀在济阳县度过了三年的快乐时光。

济阳县就是现在的河南兰考,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有学者认为古济阳城在山东曹县,但也有人认为在山东东明。但实际上都差不多,因为这三县紧紧相邻,古济阳也许就分别包括三县的一部分。

由于年龄太小,刘秀也许对那时的济阳生活没有太深的印象,但它丝毫没有影响此地在刘秀心目中的为地位。作为真龙诞生之地,在刘秀心里面,它是仅次于家乡舂陵的存在。称帝之后,刘秀曾先后不少于四次、不低于十年免除了济阳的徭役:建武五年,免济阳两年徭役;建武二十年,一次性免六年徭役;建武三十年,免一年徭役;中元元年,也就是刘秀驾崩前的那一年,免济阳一年徭役。

刘秀一生没有忘记济阳,也许作为回报,直到现在两千余年,济阳人民也没有忘记刘秀。如今兰考、曹县、东明一带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刘秀儿时的美丽传说:小刘秀由若干人保护着一路南逃,当跑到一个村庄附近,追兵将至,刘秀却一路哭声不断,马上就要暴露目标。万分危急之时,一个人说道,小主人,不要再哭了,要被敌人发现了。话音刚落,小刘秀马上停止了哭声,顺利躲过了敌人的追捕。此后这个村庄就叫断哭庄。我在地图上查了一下,曹县还真有一个这样的村庄!

公元前二年,刘钦调任南顿县令。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钦哪一年调任南顿县令,但据我推测,应该不会晚于这一年。刘秀称帝后,封大姐刘黄为湖阳公主、小妹刘伯姬为宁平公主,追谥二姐刘元为新野公主。这些封号都不是随便叫的,刘黄的丈夫是湖阳人,刘元的丈夫邓晨是新野人,刘伯姬是宛人李通的继室,不是原配,不可能封宛城公主,所以刘伯姬的封号应该是她的出生地南顿。但刘秀已经追谥自己的父亲刘钦为南顿君,刘伯姬的封号只能是南顿附近的一个地方。河南郸城宁平镇距南顿故城只有几十公里,很可能当时就是南顿县的一部分。南顿应该就是刘伯姬的出生地,而刘伯姬就是在公元前二年出生的。

刘钦任职南顿县令大概五年。在这五年中,刘伯姬出生,刘黄与刘元相继出嫁,刘演也开始到长安游学。

史书没有记载二人出嫁的时间,我之所以做出这种推测,理由如下:

从年龄上来说,到刘钦去世那一年,刘黄二十一岁、刘元二十岁,在当时来说,早已过了女孩出嫁的年龄。《后汉书》记载,“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也就是说女孩十五岁已可以出嫁。刘黄、刘元为皇室远支,父为县令,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年过二十还没出嫁的可能性不太大。

从家庭地位上来讲,刘钦去世后,刘元一家失去了顶梁柱,经济地位下降;此后几年,王莽厌恶刘氏,刘氏政治地位也急剧下降。而邓晨一家“世吏两千石”,几代人都是省市级高官,妥妥的新野豪强。如果刘元是在父亲去世后嫁于邓晨,就显得门不当户不对,可能性也不太大。

通常人们认为,刘演是在刘钦去世以后到长安游学,这不符合人之常情。刘钦去世后,刘演作为当时家里唯一的成年男子,他不可能抛下年迈的母亲和三个未成年的弟弟妹妹,独自去长安游学。刘演是一个“慷慨有大节”的男人,这不符合他的性格;况且他对读书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刘演应该是在父亲去世前,在父亲的建议和支持下去长安的。

刘秀的童年(前期)是在南顿度过的。很多心理学书籍告诉我们,童年对人的性格塑造是决定性的。刘秀那种阳光、爱笑的性格应该与其南顿的生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刘钦清正廉明、性格温和,再加上小刘秀聪明乖巧,刘钦的那些同事和乡邻们也没拿自己当外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逗逗小刘秀并与之嬉笑玩耍一通就成了刘钦那些乡邻和同事们的必修课,经常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为大家单调乏味的生活增加了一抹温馨的色彩。刘秀在南顿虽然只生活了五年时间,甚至前几年因为年龄太小,也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但他却是幸福和快乐的。

建武十九年,刘秀进幸南顿县衙,又一次来到了这个他曾经生活五年的地方。宴请乡邻,赏赐吏员,免南顿一年田租。吃饱喝足之后,一父老自告奋勇代表南顿人民叩头说:“皇考(刘钦)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皇上您也知道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次来都赏赐很多,请皇上免南顿十年田租。”刘秀说:“治理天下责任重大,我常恐自己不能胜任,年龄也大了,每天都心忧天下,我自己还不知道能否再活十年呢,怎么能一下子免十年呢!”父老又说:“皇上您太小气了,不过舍不得罢了,何必说的那么谦虚呢?”刘秀大笑,把免租的期限又增加了一年。别人赏你东西,不仅没有一点感激之情,还嫌给的东西少,这简直就是无赖!

我真佩服这位老先生的勇气:敢和皇上讨价还价,甚至还说皇上小气!

汉章帝时期,傅昌(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傅俊之子)徙封芜湖侯。他嫌弃封地贫瘠,不愿就国,愿自贬为关内侯,作为交换,向皇上乞钱五十万。章帝大怒,贬其为关内侯,钱一分没有。作为功臣之子,傅昌可没敢说皇帝小气,只是和皇帝等价交换,却赔了夫人又折兵。一南顿百姓如此逆龙鳞,皇帝不仅没生气,还哈哈大笑并部分满足了其“无赖”要求。这说明刘秀对南顿人民的感情根本不是一个功臣所能比的,那里包含着刘秀美好的童年回忆。

南顿故城,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称之为“鬼修城”。这一称呼与刘秀有关。王莽末年,刘秀带领少部分军队被王莽大军追赶了三天三夜,人困马乏。傍晚时分,来到南顿县,便下马休息。由于太过疲惫,刘秀一行人很快就睡着了。王莽得到消息,便命令大军加速前进,要在五更前进入南顿并捉住刘秀。太白金星一看紫微星(刘秀)遇险,命令小鬼们在五更前围绕刘秀建了一座城。这就是在当地流传很广的南顿故城起源的传说。现在南顿还有光武庙、扳倒井等很多与刘秀有关的历史遗迹。我家离南顿故城有一百多公里,小时候我奶奶给我讲的最多的就是“王莽赶刘秀”的故事,我想这一定与刘秀童年时期在南顿的生活经历有关,也代表了几千年来南顿及其附近人民对刘秀不曾改变的思念之情。

公元三年,刘钦去世,刘秀一家立刻陷入巨大的悲痛和困境之中。对一家人来说,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一个相濡以沫的丈夫,同时也失去了一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刘秀的叔叔刘良,时任萧县县令,得到消息之后火速赶往南顿,与刘秀一家一起把哥哥的灵柩运回了舂陵。

与此同时,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刘演收拾好行李,告别老师与同学,回到了家里。

埋葬了刘钦之后,关于刘秀一家以后的生活安排问题,刘良、樊娴都和刘演(已十九岁)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刘仲、刘秀跟随刘良去萧县,刘演、樊娴都和刘伯姬留在舂陵。在商量的过程中发生了争吵。樊娴都本来打算让刘演去长安继续游学,自己和五岁的小女儿刘伯姬投靠湖阳娘家。但刘演坚决不同意,长兄如父,他绝不能容忍自己拿着家里不多的积蓄去长安游学,而让母亲和小妹去舅父家寄人篱下!最后刘演也就主动退学了。有些人认为,刘钦去世后,刘演去了长安,樊娴都去了湖阳娘家,刘黄、刘元、刘仲、刘秀和刘伯姬跟着叔父到了萧县。我认为这不合常理,刘良至少有三个儿子,应该还有女儿,再加上五个侄女侄子,他如何照顾得了!再说樊娴都作为从小受到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女人,在家庭遭到重大变故的关键时刻,她也决不会抛下自己的儿女!

刘秀八岁随叔父进入萧县,十五岁离开,他在萧县一共生活了七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拿当代人做比较,我们可以说刘秀的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是在萧县度过的。这个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刘秀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如何?都有哪些朋友?可惜史书当中与此有关的记载非常少,我们只知道刘秀在萧县上了“小学”,叔父刘良对其照顾的非常好。但我们翻阅史书,透过历史的迷雾,仍能寻觅到些许蛛丝马迹。

在这七年中间,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平帝非正常死亡,宗室造反,王莽篡汉,刘氏政治与经济地位急剧下降。刘秀应该没少听到刘良“愤愤然”、“戚戚然”,既悲愤又无奈甚至还有些恐惧。

更始二年,刘玄封刘秀为萧王,此“萧”应该就是萧县的“萧”。说明至少刘玄认为,萧县时期是刘秀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刘秀的众多功臣当中,有一个人比较特殊,他叫朱浮。说他是功臣,真的有点拉低功臣的档次,我在史书当中实在找不到他有什么突出的贡献,我们姑且称之为追随者吧。如果把刘秀比作老师,他的那些追随者比作学生,朱浮同学就是一位成绩不好、爱欺负其他同学并时不时给老师惹大麻烦的学生。老师每次想处罚他,却又不忍心,还长期让其担任班委成员甚至班长。你说刘秀老师怎么那么偏心呢?我查了一下这位学生的档案,终于找到了答案:朱浮是萧县人!我“严重怀疑”朱浮就是刘秀在萧县的同学或朋友!

我推测,出于“为尊者讳”的缘故,史学家们故意隐去了刘秀的萧县经历。因为提起这段经历,就不得不说“上”与朱浮的幸福生活,这也就坐实了刘秀任人唯亲、法外容情的污点。

公元十年,在初步稳定政权之后,王莽不仅取消了刘氏所有的政治与经济特权,而且规定,除极个别人外(比如刘歆),所有刘氏为官者一律免官,在家等候诏命。刘良失业了,带着家人及两个侄子回到了舂陵。刘秀正式开始“躬耕于南阳”。

回到家乡后,刘秀真的愿意“躬耕于南阳”吗?请看下一章:耕读生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