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为什么这么重要

历史网 2024-10-19用户投稿

雁门关被人们熟知,还是主要因为其在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战略地位,毕竟能被称为“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自然非同一般。

雁门关,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雄关要塞,位于今山西代县以北约20公里的句(勾)注山上。句注山也被称为陉岭、雁门山,属恒山山脉。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之间被横亘东西的恒山山脉所隔开,雁门关附近的山势趋缓,是相对理想的通道,扼守二者之间通道的就是雁门关。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引自《吕氏春秋》),有“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飞狐古道)、勾注为之首”的说法。《战国策》记载:“张仪说燕王:赵王欲并代,与代王遇于勾注之塞”。《史记》记载:"赵襄子逾勾注而破并、代"。《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有代勾注之北”。自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自秦汉以来,山西北部就是北朝各国统治的中心,成为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带。雁门关及其所在的代县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所以,雁门关自古就是边防战略要地。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北通大同,南达太原,进可主辽阔草原,退可守千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雁门关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上古称北陵、西隃,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历称勾注塞、西陉关,向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名,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雁门关志》载:“勾注山,古称陉岭,岭西为西陉关,岭东为东陉关,两关石头边墙联为一体,历代珠联璧合互为倚防。雁门关明代前址西陉关,东陉关倚防;明代后址东陉关,西陉关倚防”。

古雁门关北口为白草口,南口为太和岭口;明雁门关北口为广武口,南口为南口。雁门关东西两翼分别延伸至繁峙、原平,设隘口十八。雁门关整体布防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

遥望雁门关,山高不可攀。鸟飞青嶂低,人在白云间。雁门关位置险要,易守难攻,东西两关互为倚防,扼守中原通往塞北的咽喉要道。

雁门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古时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渠道,所以,自古为边防戍守要地。雁门山是山西吕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海拔15O0米以上,构成南北之巨防。而它又是断块山,峭拔险峻,难以攀越,这更增强了山北山南的隔离性,以致山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汉族统治势力所不及,而为北方诸民族所占据。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