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的艺术成就

历史网 2024-11-13用户投稿

抛开政治不谈,从个人修养来讲,赵构实际上是一位艺术家。

赵构一生中的艺术成就,在笔墨方面。他精通诗词与音乐,擅长书法、绘画,是一位相当勤于学习书法的皇帝。

书画创作

1.作品特点

他最初是学黄庭坚,中年学米芾,绍兴七年(1137年)书的《赐岳飞手敕》是典型的米芾笔法。后来又学“二王”,他的《赐岳飞批劄卷》是书法风格转向“二王”的重要标志。

他尤其喜爱《兰亭序》,“自晋、魏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他还把大量临摹的作品分送给朝廷中的大臣。由于他身份的关系,他的喜好也影响到南宋的书风。

南宋杨万里在《诚斋集》中说:“我高宗初作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最后作孙过庭字,故我孝宗与今上皆作孙字。”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也说到了这一情况:“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最后作孙过庭字,而孙字又盛……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

上行下效,投当权者所好,其结果是以权贵的好恶左右了书体的盛衰,影响了南宋书法的发展方向,宋高宗对南宋书坛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宋高宗在《翰墨志》中说:“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故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赵构的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赐岳飞手敕卷》《赐岳飞批劄卷》及《光明塔碑》等。

他还在身体力行的基础上,提倡大众研习书法,对南宋书坛的兴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时间,以宋高宗为中心,南宋朝廷上下掀起了一个学习书法的高潮。

南宋绍兴初年,赵构和皇后吴氏给太学书写了课本,包括《周易》《尚书》《春秋》《论语》《孟子》和《毛诗》七部,赵构在书写这些经书时,非常认真,每天都要写到手腕发酸、感到“翰墨稍倦”时,就让吴皇后接着“续书”。

为了防止出现误传或遗失,皇帝还令人将他和吴皇后书写的经书铭刻在巨石之上,被称为《南宋太学石经》。《南宋太学石经》的书体以小楷为主,夹以行楷,把儒家经典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影响广泛而深远。如今太学石经仅存86片。残存的太学石经都伫立在杭州孔庙大殿里,大多已残破不堪。

2.书画理论

宋高宗不仅有实际的书画创作,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著有《翰墨志》一卷,是他在退居德寿宫以后谈论书法的语录,在书法理论上有很精辟的见解,这是南宋前期书法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有人将它称为南宋书法理论的代表著作。

3.收集法帖名画

赵构醉心于书道,也喜欢和善于绘画,庄肃《画继补遗》中说他“于万机之暇,时作小笔山水,专写烟岚雨难状之景,非群庶所可企及也”。

他热心保护古代书画名作,整理和收集了宣和内府因战乱而散失的许多古代法帖名画,《画继补遗》中记载:宋高宗“驻跸钱塘,每获名踪卷轴,多令辨验”。

因此保存了大量艺术精品。《南宋馆阁续录》中记录的一千多件历代名画,恐怕就是宋高宗收集、保护的成果。

诗词作品

宋高宗赵构与宋徽宗赵佶,是北宋与南宋之交的两位皇帝。

他们又都是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其绘画、书法、词作,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作为词人,他们存词不多而艺术性都较高。

赵构有《渔父词》十五首,其序云:“绍兴元年七月十日,余至会稽,因览黄庭坚所书张志和《渔父词》十五首,戏同其韵,赐辛永宗。”

这些词,表现了他对江湖诗酒生活、隐退天涯的向往与迷恋:他看到的是“水底闲云片段飞”(其二)、“睡起棚窗日正中”(其十一),他追慕的是“有意沙鸥伴我眠”(其四)、“但愿尊中酒不空”(其五),他完全看破了红尘,以“江汉独醒人”(其九)自居。

赵构的《渔父词》,在历史上也是好评如潮。

《东皋杂录》云:“水涵微雨湛虚明,小笠轻簑未要晴。一深于情景,一善于意志,即操觚专家不过如是。”(《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引)如是等等,评价不可谓不高;赞赏之情,不可谓不真。此外还有《诗四首》《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