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历史产生的影响(朱元璋在历史的地位)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题主好!明太祖当上皇帝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对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是废丞相改六部建内阁,其次是司法监体系的确立,另外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卫所制度。本文只对丞相权力弱化,演变过程做一概述。实际上还是换汤不换药,明王朝仍然是继秦统一后,中国封建帝王专制制度的延伸和继续。总的来说,就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得到加强,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明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基本承袭元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凡国家大政必先“关白“(报告)丞相,然后奏闻皇上。地方设行中书省,总管一省军、政、司法。
明太祖朱元璋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深感丞相权力过大,决心弱化其权力,下令裁撤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掌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等)、户(掌户口,赋税,财政收支等)、礼(掌礼仪,祭祀,科举等)、兵(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刑(司法行政)、工(各项工程,水利,交通等)。统称为六部,直接听命于皇上,对皇帝负责。洪武二十八年六月,朱元璋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这样,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从此废除,皇帝的权力更大了。
三省六部
明太祖废丞相改六部并非首创。六部是从皇室内府(皇帝秘书)的尚书台演化而来,西汉叫”曹”,汉成帝时将尚书台分为四曹,东汉增为六曹。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府中独立出来,改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唐代正式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丞相的废止,是封建社会皇权和相权搏弈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自明以后,类似董卓、曹操等人用丞相弄权的事情再未出现。
董卓画像
六部代丞相之职后,大权归于皇上一人,繁杂的政务和大量的奏札,自非一个人的精力所能料理,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又仿照宋朝殿阁之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等殿阁大学土,由文人充任,备皇帝顾问,有职无权。到明成祖时,可参与机务,但”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批答出自御笔“。宣德初年,以”票拟”(指用小票墨书,贴于疏面进上)形式可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正统英宗九岁登极,年龄小,太皇太后专一委政内阁,使内阁票拟制度化。
明朝内阁制
凡事有利有弊,丞相的废除和内阁票拟制度化,对勤于政事的皇帝无疑是好事,能防权臣钻营。但对于懒散的主子,就成权力的奴才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正统(朱祁镇)以后,皇帝多昏聩无能,宦官便乘机弄权,随着票拟制度化,本来由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用朱笔批写的最好裁定意见,渐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批,称为“批红“。由此引来宦官干预朝政,如正统时的王振,万历时的刘瑾,人送“立皇帝“。熹宗时的魏忠贤,人称”九千岁”。史学家赵翼评说:”明代首辅权虽重,而司礼监之权又在首辅上”。像太监王振就利用批红之便,矫旨引荐同党,陷害政敌。权倾朝野,连皇帝都称”先生“,公侯勋戚尊之为“翁父”。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带来了多帝懒政、怠政的恶果,使宦官有机可乘,弄权干予朝政,祸国殃民。尽管太祖皇帝建国伊始,三令五申严禁太监干政,但是制度的缺陷最终让宦官干政百年以上,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多半是由宦官专权造成的。
魏忠贤画像
(图片源自网络,不便当删)
参考书目:《明史》,《明太祖实录》,《万历会典》。
中华帝制始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终于公元1916年袁世凯“洪宪帝制”失败,标志着中华帝制从此退出了中华的政治舞台。
在中华帝制存续的2137年间,经过不断发展、演化,始终是以皇帝为中心,皇权不断强化为主要特征。朱元璋时代之所以能成为中华帝制晚期起源的标志,最主要就是他废除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成为继皇权、相权于一身的帝国最高执政。
皇帝是帝国的元首、是国家的象征,宰相是政府的首脑、是国家的执政,废除宰相制度,将相权加与皇权之上,固然强化了皇权,但同时也将皇帝推到最前沿,直面帝国各种利益冲突、矛盾摩擦。明帝国实质上就是明政府,最终政府执政的失败全都要皇帝来承担,这也是明朝后期,即使崇祯皇帝朱由检再怎么励精图治,但无法调和君臣之间矛盾,最终依然无法挽回帝国灭亡的命运。
前言: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自秦朝始,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到大元,中国古代在明朝之前的所有封建王朝都采用的丞相制,由丞相来统管政务。明太祖皇帝出身贫苦,历经万难才打下的明朝天下,他有感于前朝很多丞相最后篡取了皇帝的江山,自不想以后自己的子孙也被某位丞相篡位,就借着胡惟庸案做出了旷古烁今的事情,废了丞相制。此举给中华帝国晚期的政治体制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一、明朝在废除丞相制后实行的内阁制
废除丞相制虽然让君权和相权一直以来相爱相杀的局面得到了解决,但是独揽大权于一身的皇帝需要事必躬亲的亲自去统管各部事宜,很快皇帝就扛不住了。成祖皇帝朱棣在位之时,开始建立起秘书班子,称为内阁,帮着皇帝处理一些政务,内阁拥有议政权,六部就还是和之前一样拥有行政权,决策权最终还是在皇帝手上。随着时间的发展,内阁制度也就越发完善,全国各地需要处理的事情通过奏章通过司礼监转呈皇帝过目,然后让内阁拿出意见,司礼监把内阁的意见向皇帝报批,没问题后就可以让相关部门照章办事。
二、内阁制的发展
宣德帝在位之时苦于每天要批阅的奏章太多,就在宫中开办太监学堂,估计太监学习文化知识,有一定学问的可以进司礼监帮助皇帝批阅奏章。太监掌控了批红之权就意味着皇帝已经开始可有可无,太监、内阁、六部、地方行成了一个可以闭合的关系链。故而明朝后面很多皇帝几年、十几年、甚至三十年不上朝,国家自然照常运转。
万历皇帝登基之时比较年幼,政务都由太后和内阁商量着办,而张居正是潜邸之臣,自身能力卓越,司礼监,太后都信任他,最后决策权、议政权相当于都在他手上,所有的政务,他自己就可以办,就算当代很多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的首相都不见得有张居正权力大。
三、中华帝国晚期的政治体制
清朝末年,国家多事之秋,对政治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宣统在位时,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内阁制,由内阁总理大臣来总领国家大小政务。一直到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建立中国帝国时仍然采用内阁制。
结语: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为内阁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经过明朝200多年的发展,内阁制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最终被中华帝国晚期直接借鉴和参考。所以说朱元璋时代是中华帝国晚期政治体制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