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还是靖康之变(靖康之难与靖难之役)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靖康之耻和靖难之役虽然都有“靖”字,但其实它们是发生在两个朝代的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靖康”和“靖难”的意思也完全不一样。

靖康之耻是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变。

“靖康”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钦宗赵桓的年号。这个年号来源于《诗·周颂·我将》中的“日靖四方”和与《尚书·周官》中“永康兆民”这两句话。赵恒给自己定靖康这个年号,是期盼早日平定四方的叛乱,为大宋迎来新的盛世。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

赵恒从父亲宋徽宗赵佶手里接过的却是一个烂摊子。宋徽宗赵佶当皇帝的这段时间,朝政被蔡京、童贯等奸臣把持,朝政越来与腐败。而地方上也是农民起义不断。宋徽宗面对国内这样的情况,决定通过对外战争转移一下国内的矛盾。于是宋徽宗联合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一起夹攻辽朝。辽朝灭亡后,原本的盟友女真人向北宋发动进攻。北宋军队根本不是女真人的对手。宋徽宗可不想背亡国的锅,赶紧下诏让太子赵桓即位。于是赵恒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继承了皇位,改年号为靖康。

但女真人的攻势并没有因为宋钦宗的即位而放缓,而是加紧了进攻北宋的步伐。面对女真人的进攻,宋钦宗只能是求和,为了展现出和谈的诚意,宋钦宗全盘接纳了金朝方面的苛刻条件,为此不惜把宋朝的国库掏空,还把开封城的美女都全部抓起来,送给金人当奴隶,甚至宋钦宗本人还亲自到金军的大营去谈。但这并没有换来和平,女真人在休整之后,继续对北宋的都城汴梁发动进攻。靖康二年二月,金军攻陷汴梁,北宋就此灭亡。

自己国家的都城被另外一个国家攻破,国家的财富被掠夺,已经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但女真人觉得这还不够,他们还要继续羞辱宋朝人。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虏后,女真人先是将他们废为庶人,强迫他们脱去龙袍,上半身赤裸地跪倒在女真人面前。在军营里受尽羞辱之后,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朝封为昏德公和重昏侯。表面上宋徽宗和宋钦宗得了个爵位,但实际上是金朝对他们的羞辱。而且他们也没享受到公爵和侯爵的待遇,而是被金朝软禁在黑龙江苦寒之地的五国城。

皇帝都这么惨,那其他的人的遭遇就更不用说了。宋朝的公主和嫔妃全部被女真人虏去,被当作战利品一样赏赐给女真的将士。这得到赏赐的女真将士可不懂得怜香惜玉,都把这些曾经的公主和嫔妃当作发泄的对象。大部分的公主和嫔妃要么被折磨致死,要么因受不了羞辱而自尽。少部分活下来的人就被送到东北去,给女真人当奴隶。

靖康二年的这次事件,对于宋朝人而言是个莫大的耻辱。之后宋朝人一提到“靖康”两个字,想到的就是北宋被灭的这个耻辱。抗金名将岳飞就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感叹。词人陆游在临死之死,都还发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作。之后金庸老先生在创作小说《射雕英雄传》之时,就借用了“靖康”二字给小说中的两个男主角命名。

靖难之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靖难之役是发生在明朝初年的历史事件。

靖难原本指的是平定叛乱的意思。但靖难之役中的主角朱棣,却是发动叛乱的一方。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边境以及国内的一些战略要地,并且让这些藩王手握重兵。尤其是驻守边境的几位藩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掌握的军队最多。比如当时的人就用“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形容宁王朱权手下的军队。燕王朱棣更是能够“节制沿边士马”,手中能指挥的军队有近十万人之多。要知道今天西方的一些国家全国的军队也就几万人。朱元璋这么做的想法,是想加强皇室的力量,让这些皇室成员来镇守天下,来巩固大明江山。但这只是朱元璋的一厢情愿,朱元璋一死,这些藩王就掀起了叛乱。

朱元璋去世后,即位的朱允炆根本镇不住这些藩王。而且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对于朱允炆本身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于是在朱允炆采纳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采取削藩的政策。最先被削的是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借口周王谋反,将周王废为庶人,发配到云南。之后朱允炆又用各种理由削夺了削齐、湘、代三位亲王的王爵。

棣看着自己侄子这么弄,心想如果再让让这小子这么弄,自己迟早要被他玩死。既然如此,还不如拉起自己军队与朱允炆拼个鱼死网破,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造反也是要理由的。偏偏朱元璋就给朱棣留了一个造反的理由。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就提到:“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意思是朝中如果出了奸臣,藩王可以起兵诛杀奸臣。于是朱棣就借用《皇明祖训》的这句话,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旗号,掀起了一场叛乱。

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的军队攻破了当时明朝的都城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军队攻破南京之时不知所踪。过不可一日无君,公元1402年7月,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下令废除建文年号,将1402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之后改元为永乐。

中国历史上造反的藩王有很多,但成功的只有朱棣一人。朱棣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永乐盛世。朱棣病逝后,原本上的庙号是“太宗”。明世宗年间,将庙号改为“成祖”,与朱元璋的牌位并列在一块。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和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虽然两者开头都有个“靖”字,但这字面含义却截然不同。

“靖康”是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的年号,取自于《诗经》中的“日靖四方”和《尚书》中“永康兆民”这两句话,寓意平定四方,保境安民。然而,徽钦二帝都是儒弱无能之辈,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国大军,根本没能做出有效的抵抗。最终在1126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这就是靖康之耻。

而“靖难之役”则是明初的一场皇室内战,其性质余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是一样的,只是结果不同而已。最终,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击败了建文帝朱允炆,成为明成祖。因此,后世一般提到“靖难”,都直接指代明初的“靖难之役”。

而实际上,“靖难”也并非燕王朱棣首创,而是自古有之。“靖难”其意思就是:上替国家,下替百姓,平定动乱。这是起兵的一种政治旗号。比如:东汉末年的孔融,就有“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后汉书.孔融传》)的这一描述。因此,“靖难”一词,早在明代以前就已经有了。

不过,由于朱棣是历史上唯一通过“靖难”而夺得皇位的人,而且由此还开创了著名的永乐盛世。所以,靖难之役在后世史书的描述中,被定义为具有正义性和正确性。

总的来说,靖康之耻是一次亡国时间,是汉民族历史上的一次耻辱,是反面事件。至于靖难之役则是一次皇家内战,而由于其结果是以发动者朱棣的胜利,并在日后实现了天下的图治,因而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正面的历史事件!

靖康之耻和靖难之役是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朝代发生的两个事件。首先靖康之耻发生在北宋末年,也就是钦宗时期,是金国入侵北宋后发生的一个著名事件。而靖难之役则是发生在明朝初年,也就是建文时期,是明朝统治集团之间发生的内乱。

靖康之耻。北宋年间强力崛起的女真部族打破了原本北宋、辽国和西夏三国之间三足鼎立又相互抗衡的局面,在辽国灭亡后金国开始大举进攻北宋,两次围攻北宋都城东京;公元1127年,金国以议和为计先后把钦宗和徽宗扣留,金太宗完颜晟把钦宗贬为了庶人,在攻破东京后把俘虏了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被洗劫一空。


靖难之役。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但可惜太子朱标命短,英年早逝。朱元璋被迫另立储君,在另立储君的选择上,本来朱元璋是想立四子朱棣为太子的,因为朱棣骁勇善战,且战功显赫,很像自己,因此有立朱棣为太子之意;但是在经过大臣的劝谏(若立四子,将二子和三子至于何地)之后,朱元璋只得立朱标长子皇太孙朱允炆为储君。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位为帝,年号建文。

统治期间颇有建树,后因为在削藩的问题上处理不当,最终导致其叔父燕王朱棣的反叛,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进帝都应天,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