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开清朝香妃的谜团:历史是否真有其人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香妃戎装像

从这个门进去就是香妃浴室

  建筑带有土耳其风格,曾展出香妃画像———

  故宫百年大修“试点工程”武英殿已于今年8月底竣工,并将于10月故宫80周年院庆期间向公众开放。武英殿内,有一个“谜”迄今未解,它就是———浴德堂。民间传说,浴德堂是乾隆皇帝为香妃特地建造的,曾是香妃沐浴的地方。有人推断,香妃并无其人,浴德堂是清代修书之地。浴德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建筑?其真正的用途又是什么?

  浴德堂构造类似浴室,并带有土耳其风格,有人推断这里曾是香妃浴室。

  浴德堂位于故宫武英殿内西北,坐北面南,面阔3间。浴德堂内一房间的东门外,有一条砖砌的弯弯曲曲的通道,通道顶部呈拱形,通至后室,并且有通向室外的天窗。后室屋顶呈穹隆形,建筑带有鲜明的土耳其式风格。室内天顶及周壁遍砌白釉琉璃砖,顶部开窗。室外有锅台,供烧水之用。西侧有井亭一座,悬石槽引水入锅,烧热水入室。

  浴德堂整体构造与附近其他建筑迥然不同,很像一间浴室。有人据此推断,“浴德堂”是乾隆皇帝为其所爱的香妃特地建造的,并被冠以“香妃浴室”之名。

  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故宫西华门内武英殿西侧的浴德堂展出一幅以《香妃戎装像》为题的清代女子戎装油画像,在一张来自热河行宫的戎装像上贴有注明香妃的标签,并撰有香妃小传。并称,这间土耳其式建筑的展室就是当年香妃洗澡的地方。

  争议一:香妃是否真有其人?

  民间传说,清乾隆年间,有一奇女子,天生丽质,而且“玉容未近,芳香袭人,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被人称作香妃。她是反清的新疆回部酋长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乱,霍集占被清廷诛杀,将军兆惠将香妃生擒送与乾隆。

  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介绍,有关香妃事迹仅为传说,并非史实。乾隆帝先后有嫔妃四十多人,只有容妃和卓氏来自叶尔羌(今新疆)回部。1979年10月在清东陵容妃墓中出土了一批残碎物品,其中最有价值的资料是棺木上描金的阿拉伯文字,译成汉文即“以真主的名义”;花白头发,扎有辫绳的长辫子;带有少数民族文字的八宝花绫等。有专家由此认定容妃和卓氏就是传说中的那位香妃。

  容妃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病故,时年55岁。但是,史籍与档案中,未见容妃有体散异香的记载,更无被皇太后赐死的结局。

  香妃画像VS影视剧中的香妃形象

  争议二:修书之地可否供人洗浴?

  晋宏逵告诉记者,武英殿不可能是香妃洗澡的地方。1680年,康熙皇帝颁旨,设立武英殿造办处,专门负责内府图书的雕版、印刷、装潢。

  康熙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年间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都是在武英殿印制而成。

  在清代,包括乾隆年间,武英殿一直是皇家编书印书的场所,浴德堂也成了编书人校勘书籍、执管完文的地方。这样一个地方,妃子们怎可能在其中洗澡呢?另外,故宫外朝宫殿,在清代是处理王朝大政之地,后宫妃嫔一律不准到达,更不可能让后妃们在里面沐浴。

  推测之一

  建筑风格:穹窿顶非西洋所独有

  如果浴德堂非香妃浴室,那它究竟是一个什么风格的建筑?为何存在于武英殿?建于何时?作何之用?

  古建筑专家付连仲先生认为,穹窿顶建筑,也并非西洋建筑所独有。《史记》载:“匈奴父子同穹庐而卧”,此处“穹庐”指毯帐,可见穹窿顶非西洋建筑所独有。

  推测之二

  朝代考证:可能是元代遗留下来的建筑

  明清故宫是在元代大内宫殿废墟上兴建起来的。据《元史氏族表》记载,当元代统一全国时,朝臣在重用蒙人、汉人之外,回族人也很多。在生活习惯上,元朝人逐渐脱离游牧之风,把蒙、汉、回三个民族生活方式融为一体。蒙人的居室最开始习惯上是没有浴室的,最后可能受回族礼拜沐浴的生活影响,而在大内宫殿中则有浴室多处。元《故宫遗录》记载,“台西为内浴室,小殿在前”。《辍耕录》中记载,“延华阁浴室在延华阁东南隅东配殿后”,而且在大内还有专门管理浴室锁钥的机构。武英殿浴德堂的结构布局,正好与元大内“延华阁浴室有小亭”和“台西为内浴室、小殿在前”之安排相吻合。

  推测之三

  存在原因:应“左厨房右浴室”的古礼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生前曾撰文《故宫武英殿浴德堂考》认为,浴德堂可能是元代建筑,明代重修北京宫殿时,规划中这座浴室与东华门内文华殿大庖井相对称,正合“左厨房右浴室”的古礼,因而得以保留。但该处已非真正的浴室,而是按古礼帝王宫殿必具“浴德澡身”之义而存在的。

  “浴德”二字,来自儒家经典。《礼记·儒行》云:“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沐浴,由清洗身体开始,后引申为整洁心态,乃有“浴德”之说。“澡身浴德”,意谓砥砺志行,使身心纯洁清白。宫殿中有以“浴德”题额者,均属比喻之意,并非真指洗澡。

  推测之四

  用途:可能是熟纸、染帛、薰药之处

  既然浴德堂并非用来沐浴的场所,那么,它真正的用途是什么呢?跟现代印刷术相比,过去木版印刷过程中,很重要的程序之一,是对所用纸张进行湿润、压平,这就需要一个大批量处理纸张的地方。

  古人用纸有生熟之分,经涂蜡或煮锤者为熟纸,反之是为生纸,染纸则是用水和色浸染。浴德堂的穹窿顶建筑,很可能是修书处装潢过程中熟纸、染纸、染帛等工序所需建之“潢”,相当于现在的积水池。

  史载浴德堂是清乾隆十四年后建造的,其使用目的文献记载很少。档案记载,“嘉庆年间,茶库存贮黑香、白芸香等物各有千余斤,一年武英殿蒸露所用无几。”有的史料记载,书又被称为“芸编”,因为印书的纸张用芸香熏蒸,可免虫蛀。浴德堂曾为武英殿修书处所在,很可能是供印刷书籍、蒸熏纸张之用。